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烧伤整形科(榆林719000)
席云峰 马 平 张 斌
瘢痕性秃发在烧伤整形科较常见,对于瘢痕性脱发病人,传统上都是应用切除瘢痕后,设计较为隐蔽部的局部头皮皮瓣转移,或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头皮皮瓣等方法来治疗。但这都是属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移位措施,当脱发面积过大(超过整个头皮区30%)时,这些方法就难以奏效。由于传统的整形修复手术存在上述明显缺陷,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应运,治疗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我科自2006年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7例瘢痕性秃发的患者,应用皮肤组织扩张术治疗疗效果良好。27例患者共治疗32处瘢痕性秃发,置入扩张器38个,一次性修复最大面积为头皮的45%,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头部瘢痕性秃发的治疗中效果良好。现将皮肤组织扩张术在疤痕性秃发中的应用总结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本组共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8~35岁,平均17岁。头皮缺损面积在头皮的10%~45%之间。手术适应证:烧伤烫伤后瘢痕性秃发,创伤后头皮缺损植皮修复后的秃发。禁忌证;超过头皮总面积45%的秃发,颅缝未闭合,3岁以下儿童及扩张区有急、慢性炎症者。
2 手术步骤 术前备头皮,儿童及埋置2个扩张器常规备血,选择扩张器。一期扩张器植入术,术前应根据秃发面积、部位、形状以及正常头发的分布,选择合适的扩张囊和植入位置,秃发区修复可按1cm2面积3~4 ml扩张容量计算。切口可平行或垂直于扩张囊缘,将扩张器埋置于帽状腱膜下层,定期向扩张器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二期扩张器取出术,当皮肤软组织经过充分扩张达到预期目的,取出扩张器根据皮瓣大小决定切除病变头皮面积,转移皮瓣修复创面。
3 结 果 27例患者共治疗32处瘢痕性秃发,置入扩张器38个,一次性修复最大面积为头皮的45%,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术后出现血肿2例,疼痛4例。
组织扩张器是美国医生拉杜伐(Randovan)于1976年首先应用的。它是一种用硅胶制成的囊腔型袋状物,它可分三部分:囊体、导管和注射壶[1]。使用时,医生把组织扩张器埋入病人皮下,头皮下或肌肉间隙内,伤口约2周左右就可愈合。这时开始经过注射壶注入生理盐水,将囊腔逐步膨胀扩大。每次注入囊腔的液体约为规定容量的10%~15%,每隔4~5d注射一次,连续多次注入,直到扩张器上方的皮肤(或头皮)组织扩大到预期面积。一般需经过6~8周。这时医生就可以进行第二期手术,也是主要的手术,利用扩张增加的皮肤来修补邻近的组织缺损修复畸形。瘢痕性脱发病人,应用组织扩张器把残存的头皮成倍扩张,甚至可以适用于脱发区达45%的病人,效果令人满意。应用软组织扩张术形成“额处”皮瓣,可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组织缺损。头、面、颈、躯干及四肢等多部位均可使用,修复瘢痕性、外伤性较大面积秃发最为理想。本组病例扩张皮瓣对功能及外观重要部位缺损均达到良好修复,皮辩质地、色泽与邻近皮肤接近一致,不显臃肿,头发生长正常。此法既不产生新的供区瘢痕,又有手术简便,创伤较小,疗效佳等特点。但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需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为扩张器的埋入,二期手术为扩张器的取出及扩张后皮瓣转移和病变部位的修复,两期手术之间为扩张器的注液扩张期,手术周期长。
植入扩张器前对瘢痕切除松解后缺损面积应有足够估计,外观要求较高的供区同时需考虑本身闭合需要皮瓣面积。国内外有人报告提出了多种计算扩张皮肤面积与受损创面面积供求关系的方法,但受条件所限难以推广应用[2]。我们认为,一般要求扩张达缺损区的2倍,估计不够确切时,宜选择较大预计稍大的扩张器[3]。手术切口、扩张器埋植部位、将来皮瓣蒂部位置及其转移方式在一期手术前就应恰当设计,避免二期皮瓣转移困难,甚至扩张皮瓣无较好利用价值。
皮肤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也存在一些医疗技术风险或隐患。一期手术剥离层次一定要在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组织层内进行,剥离层次要一致防止深浅不一导致术后扩张器外露。此外钝锐性剥离相结合,术部止血要彻底并放置负压引流管,切记局部使用肾上腺止血,术后头部加压包扎切口负压引流,防止血肿形成[4]。二期手术时取出扩张器,去除周围包膜,根据扩张后皮瓣的大小决定头皮切除面积,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血运,缝合时张力不可过大,不要轻易去除多余皮瓣,因为扩张后的皮瓣通常都会回缩。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缺点是相对住院时间较长,需二期手术,但就基于手术效果是皮片和部分传统皮瓣移植难以达到的,在头部瘢痕性秃发的治疗中效果良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鲁开化.新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72-85.
[2]林 炜,杨 帆,朱立群.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19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2):68.
[3]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63-567.
[4]盛志勇.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