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泉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1189)
论《伤逝》悲剧的三重意境
荀 泉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1189)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让我们在至情的刺痛中泪流满面,让我们在感伤之余,去思考生活、领悟人生。小说着力描写的不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弱点。
伤逝;忏悔;爱情;悲剧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爱情小说,《伤逝》具有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它创作于1925年,后载入小说集《彷徨》。鲁迅在《伤逝》中,既发掘了人性的纯诚与良善,又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尤其是抒发了高洁与美好随着现实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涓生手记”的形式,追忆了从恋爱到爱人逝去的经历,以涓生的切身感受来陈述自己曾经美好的恋爱,悲痛的婚姻,受伤的爱人,悔恨的灵魂,从而对爱情的虚幻本质做了诗意的省思,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
一开始,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是甜蜜的。恋爱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在他们相互注视的眼神中,大千世界再也没有别人,只有他们两颗怦怦跳动的心。恋爱把温暖的风吹进他们的生命里。他们是幸福的,因为有爱;他们是陶醉的,因为有爱。涓生毫无保留地向子君倾诉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他的一切缺点,可对于子君,涓生的缺点也是优点。爱来了,颜色鲜艳,芳香逼人,花都开好了,只等待结成甜蜜的果实。子君以为那就是天荒地老。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P205)正是靠着勇敢和热情,他们忘乎一切地谈理想,谈未来。
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子君在涓生的怀里得到了安全和温暖。子君答应涓生,也许是因为涓生身上有着父爱的宽厚与温暖。涓生追求子君,也许是因为子君身上有着孩童的可爱与天真。他想帮助子君成长,想引领子君追求新的生活。对于涓生,子君既是一个好母亲,又是一个好女儿,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会带给他生活的信心。子君的勇气令涓生羞愧,子君就像个无畏的母亲领着胆颤的涓生冲破世俗,奋勇向前。而涓生与子君见面的时候,子君又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好女儿的角色,每次都是涓生不停地说,而子君崇拜地听。子君此时可能根本记不住涓生说了什么,她沉迷在涓生的才华里,陶醉在涓生的勇气中。她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女孩,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因此,子君所谓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P205)这一宣言并不是真爱的体现,而是自强的表露。在她的词典里,爱情是“我”的,而不是“我们”的。恋爱时,凭着对涓生执著的爱,子君显得独立而勇敢,可以无视一切阻碍。但在现实世界成长起来的她,做不到完全的无我,做不到只付出不索取,她把对涓生的爱、对家庭的经营当做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她只知道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曾想那也许恰是涓生厌恶的。因此,在她的世界里,那个樱花般美丽的恋爱春天,是子君生命里最美好的季节,可春天终会过去,然后就是无聊的冬季,往事如云烟,一片都是死寂。对于子君来说,恋爱的花虽然还是美丽着,可一切都失去了当初的颜色。也许涓生与子君的爱,注定走不出两性之爱的迷谷。他们真的爱过吗?也许根本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爱的都只是自己。子君爱的是超脱现实的自己,涓生爱的是追求自由的自己。因此,在读遍了子君的身体后,涓生就厌倦了爱情,“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1](P20)
恋爱是无形的理想花朵,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平凡生活。现实是具体的,爱情接受它检验时弥漫着残酷的味道。深入无情的现实,涓生与子君如同一滴水掉到大海里,既渺小又迷茫,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他们的爱情开始裂变了,本能与克制在他们心里对峙。于是,矛盾开始,冲突开始,牢笼结成了。面对现实的困境,他们具有不同的感触,子君是烦恼的,而涓生是悲观的。现实像座监狱,烘烤着他们的内心。
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的失业。对于失业,涓生倒并不太在意,而子君竟被这打击消磨了斗志,这使涓生心寒,一点小事,竟使子君起了这么大的变化,这让涓生看到了人性的胆怯,由此,他对子君瞧不起了,不信任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涓生不怕外来的打击,他怕的是在世俗中变得麻木,没有了追求精神。因此,在失业后,他感到的是愤愤不平,而不是子君式的烦恼。而在现实困境中,子君的惰性也渐渐显露出来,她通过饲养动物以引起涓生的注意。子君的这种“堕落”,使涓生透不过气来,子君把精力放置在别处,更使涓生觉得没有了关爱,觉得自己还不如动物,于是,嫉妒像一团暗火烘烤着涓生的心,他不能遏制,他要和油鸡们争夺子君的爱,他把嫉妒的怒气发在动物们身上,一个个的把它们赶走。可子君为了动物们,竟显出前所未有的悲惨神色,涓生在惊奇的同时,更确信子君爱油鸡们胜过爱他,而子君在涓生的残忍中,也看清了他的虚伪。春天来了,可他们的爱情死了。他们都是寂寞孤独的,谎言不能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真实更使他们恐惧和战栗。
恋爱是需要目的的。涓生与子君的恋爱是热烈的,可他们爱的目的却不一样。涓生需要的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爱情;而子君强调当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忠贞不渝、地老天荒的生死相随。对涓生来说,他要通过爱情提升自己,“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2](P165),对于他,爱情只是新生活的路径,只是走出空虚和绝望的依仗。当初的希望没有实现,反而有更多的忧虑与挣扎,涓生激情冷却,竟连当初电影般激动人心的求爱场面也懒得回忆,由此可见,涓生对子君的爱是有条件的,他要的是积极向上的子君,是自己梦想出来的子君,及至与现实的子君一起生活,他对子君充满失望,甚至怀疑当初那个美丽温暖的子君是否真的存在过。这种缺乏理智和宽恕基础的爱,也注定了后来分手的结局。涓生在困难面前,不是想如何去克服,而是千方百计去逃避,他赶走了身边的一切,又凭借着所谓的真实抛弃了可怜的子君。这对涓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一种救赎;但对于子君,这是绝路,是失去全世界,可涓生不管这些,他只要开辟新的道路,创造新的生活,“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3](P208)持浪漫主义爱情观的涓生在爱情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是生存,在涓生眼中,爱情的美好抵不过生存的重要;而持传统爱情观的子君,面对生活的变故与物质基础的失去,只想靠着男人的臂膀走下去。终于,现实的困境使涓生决定不再忍受,人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在涓生身上发挥作用了,他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而子君的不分手,只是不甘,只是习惯了。面对现实的困境,是一起走下去,还是各寻各门?在绝望和无助中,涓生最终选择了率性而为,而不是勇敢担当。“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1](P215),短短的一句话确实道出了涓生的内心想法,可这何尝不是他嫉妒心情的总爆发。
总之,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涓生和子君就已经身心疲惫。对于涓生,无论是子君的肉体还是子君的内心都不能使他满足了。而子君,也越来越感到涓生自私、冷漠的个性带给自己的伤痛。面对无情的现实,他们有被黑夜吞没的感觉,如同丢了魂的行尸走肉,只想逃离。尽管他们曾做过维护爱情的努力,可再努力也是枉然。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情,涓生选择放弃爱情,而子君选择放弃生命。他们编织的童话没有实现,漫长无聊的日子换来的只是隔膜。涓生期望的是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可子君只想单纯的安宁和简单的幸福。可是,在一个牢笼般的社会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至多表现了某种良好的愿望,而最后只能成为骗人骗己的迷药。他们尚且是奴隶,连自由都没有,怎么会有爱情?弱肉强食的社会,怎么能允许真爱存在?
他们的爱情到底是死去了,既没有转化为亲情,也没有转换为友情,就像秋天的落叶一般飘落了。希望的沃土结出了悲剧之果。在子君的死亡中,涓生看到了人生的短暂,生存的荒谬。涓生在绝望中,深深反噬着自己的内心。如何看待涓生的忏悔?如果单单从道德上是无法判断的。涓生的忏悔,除了源于子君之死带给他的内疚外,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绝望。因为涓生不是存心要伤害子君,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本能。内疚和绝望使涓生感到既虚无又沉重。当子君离开,涓生才觉察出过去的美好。记忆的火焰在他心中燃烧,他焦躁不安了。因此,涓生的忏悔源于内心的慌乱与迷茫,其目的还是为了寻求自救之路。可他终究不能找到最终的解脱道路,于是,在绝对的虚无中,他只能用遗忘和说谎自欺。
为什么涓生与子君的恋爱最终走入了死胡同?
第一、涓生与子君都没有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涓生与子君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子君是因为“我被爱我才爱”的幼儿之爱,而涓生则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的不成熟之爱。浪漫的与实在的爱情观无疑是相对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们必然会各奔东西。可他们的爱情观又是相同的,都想在对方的肯定中寻求自己的价值,都把自己的价值交托在了外在的东西。他们都爱得自私。
第二、涓生与子君缺少沟通交流,彼此没有宽容和谅解,丛林法则使他们成了“仇敌”。幸福在于爱,在于牺牲自我。可子君与涓生都没遗忘自我。子君想要的是父爱的宽厚,而涓生想要的却是母爱的温暖和宽容。子君活在过去的梦境里,而涓生活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活在不同的时空中,怎么可能心灵相融?他们都没有为对方着想,没有去爱。涓生依靠忏悔给自己活路,而子君选择死亡,也许她是用死来让涓生内疚一辈子吧,也许她是感到自己的死亡对涓生是解脱吧,也许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吧。与其说子君不宽恕自己,不如说她不愿宽恕涓生,如果她宽恕涓生,就不会选择死了。子君心中更多的是怨恨,她不会宽恕涓生,过去的美好誓言原来全是假的,对于未来,子君只有愤恨,可她不明白,当涓生认为她没有价值时,她即使死,也不会改变涓生的看法。担当、责任、真爱是他们共同缺少的。涓生的悔恨只是短暂的,他终究还是找不到解脱生活的道路。
[1]鲁 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2]鲁 迅.鲁迅经典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鲁 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德)尼 采著,钱春绮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The Tragic Beauty in"Regret for the Past"
XUN Quan
(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1189)
Sincere love,beautiful language,good souls,in"Regret for the Past",bestow the novel a heavy tragic color.The tragic beauty in this novel i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sincere remorse,heavy nostalgia,dreary grief,helpless separation,but also due to the flying tears,the death of the lover,lack of understanding,and the departure of being touched.In this novel,Lu Xun,in the form of recollection,tells us his endless repentance and guilty,lets out his noble,beautiful,and helpless sorrow for the past.It begins with repentance and it ends with repentance,too,making us cry with tears,and in the end,we will begin to think about life,and try to perceive life.The novel tires to portrait the helpless reality and the weakness of mankind instead of the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Regret for the Past;repentance;love;tragic beauty
I 207.4
A
1674-0882(2012)06-0056-03
2012-07-05
荀 泉(1985-),男,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