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郁
(曲阜师范大学 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65)
文献资源是文化传播的产物,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因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性质和作用,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无论是从纵向角度分析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还是横向看社会某一时代或某一阶段的发展、演进,文献资源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有价值而且任重道远的工作,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页。朱熹等人将“文”解释为“典籍”,将“献”解释为“贤”。后“文献”一词在发展中不断演变,至宋代,马端临于《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②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遂将“文”看作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将“献”看作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文”与“献”被理解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
目前,有关文献的定义约有100种之多。王欣夫、单柳溪等人认为“文献”是具有使用价值、历史价值等多方面价值的具体材料;《辞海》、《辞源》等将“文献”定义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严怡民、周文骏、《文献著录总则·1983年》等主张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③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陈光祚、贺修铭等从信息知识论角度把文献看作记录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朱建亮、高家望等将文献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知识理论的结合。本文主张文献是一种载体,采用“文献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种知识载体。”这一定义。
文献在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承的角度讲,阅读文献可以了解先民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从创新的角度讲,人们可以以已有的文化和文明为参考和方向标,多角度考虑现代社会的实际,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创造与改进。从社会角度讲,文献随着文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文明的演进而演进,是社会历史的记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从个人角度讲,阅读文献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拓展思维、提高各种能力。
杜泽逊先生在《文献学概要》中对文献载体中的“载体”一词做了解释:“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④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页。文献物质载体形态,即文献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以来,更是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巨大变化,尤以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产生和涌现最为显著。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两类文献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领域。三种文献形态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仅改变了长时间以来以纸质文献为主导的局面,对文献的利用者——读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文献资源的生产、组织、管理部门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受内部环境和外部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文献资源存在一定的质量不平衡现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最主要的承载者之一,这方面的不足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新进文献资源和原有文献资源数量上的不平衡。因为经费等原因,一些图书馆不能及时对已有文献进行更新,致使资源老化;也有些图书馆为了迎合某些检查和评估等,短时间内突击性地购进数量实为客观、但相对忽视质量的图书。无论是文献资源的老化还是文献资源的大量新进,都易产生资源质量不平衡、文献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其次是文献资源分配不合理。这方面重在强调文献的布局和分配。系统性原则、合理布局与协调原则是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目前,有些地区、有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分配相当不合理,不能根据当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及读者的需要情况合理分配资源。文献资源的分配要尽可能全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否则将会使得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难以充分发挥其真正效用。
再次是文献资源重点不突出。与文献资源分配不合理相比较,这一角度重在强调文献资源建设应有侧重点。读者对不同领域文献资源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当文献作为一种带有功利性的事物存在时,应有轻、重之分,读者需求量较大的方面,应多分配布局文献资源。有重点、含灵活性地建设文献资源,是保持文献资源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基石。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者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产生这方面问题的重要原因。
文献资源价值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与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文献采访、收集,还是文献整理、布局、管理、规划等都需经由工作人员的直接运作。高等学校以培养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为根本使命,并最终服务于社会,文献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承担着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及创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文献资源支持的任务。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戴维·乔丹曾这样描述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的学府的必然要素。”笔者认为,一支高素质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人员队伍是推动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一定意义上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高低。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且在图书情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因素都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之下,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对这方面的问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审核和工作的要求也往往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就工作人员素质本身来讲,服务意识较差是某些工作人员身上存在的现象之一。另外部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广博的文化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外语水平不高,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业务熟悉程度不够,很难适应现代文献的发展和形态的转变,对电子文献资源和虚拟文献资源更是很难操纵。依据浙江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硕士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士学位)的高层次图书信息管理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同期图书馆从业人员的2%。①刘青:《浅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赤子》2009年第12期。就工作人员队伍整体来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分工不明确、工作模式较传统、综合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协调、性别比例不合理等现象。这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对于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都是不利的。
文献资源(包括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虚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网络信息环境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现阶段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与应达到的水平具有较大距离。
从地域角度来讲,处于同一城市的多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应加强资源共享。目前,在一般大城市,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比之下,地处二线、三线城市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要想实现同城文献资源的充分共建共享却是存在很大困难的。首先,一些城市的相关服务机构数量并不多、各个体之间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其次,一些服务机构没有能力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而且在书目数据标准化问题上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采用的业务管理应用软件也皆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制约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从属同一领域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角度来讲,很多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使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方面的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相对较为封闭,也是制约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合理地加强合作与协调的原因之一。这既不利于文献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本身的长远发展。
另外,体制方面的不合理也是制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因素之一。由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如图书馆等,没有共同的一个整体领导,各个体之间的联系必然会相对较为分散,甚至属于不同部门或行业领导的个体之间会相互形成各自独立、各自封闭的块状体系。李岚清同志在北图视察时就曾经指出:“现在每个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都有图书馆,一方面钱少,一方面却又过于分散……,是体制造成的,过去的技术也很难做到资源共享。”
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无论是文献资源的收集,还是布局、规划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做物质基础和后盾。但现在,由于一些地区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或一些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实际投入资金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很多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都存在着种种客观的或主观的使用资金不足现象。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使得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含有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合理保障;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的难度,甚至会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再一方面资金的缺乏,会影响读者的借阅条件和借阅环境,进而对读者的知识获取、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等产生影响。另外,在当今网络信息环境下,一些新的科技和工具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更大,资金投入不足,必然会延缓必要技术和工具的更新和引进,从而影响整个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资金投入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之一,资金投入不足会直接影响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整个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合理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政策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采访、选择、规划、整理、管理、评价文献资源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电子文献和虚拟文献日益涌现的今天,适时制定合理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建设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资源建设政策的建立首先要符合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目前,对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图书馆界、情报界等的表述不尽完全相同。笔者认为,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原则、发展原则、合理布局与协调原则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其中实用性原则最为根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文献资源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系统性原则是指文献资源的建设要成体系、有重点、有特色。经济原则是指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要伸张和收缩皆有度,既要保障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能过于浪费。发展原则是从长远角度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要根据具体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所发展有所剔除。合理布局与协调原则是针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具体环节来说的。这些原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是对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时提出的基本要求。文献资源建设政策作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的方向和指南针,在制定过程中更应紧紧围绕这些原则。实践证明,这些原则也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
文献资源建设政策的制定其次要根据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实际。第一,要根据本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种类、数量、分布、质量等各方面的实际。文献资源建设的第一对象是文献,因此根据文献实际制定政策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要结合读者的文化水平、需求方向等具体情况。文献资源只有得到读者的充分利用,其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从自身具体实际出发。第三,文献资源建设政策的制定要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资源建设。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最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社会发展服务,例如,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尤其是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更应如此,“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做出当地人民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①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5期。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理论创新提供文献资源的中心,其建设要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其它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自然也应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地方性和特色性。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为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文献资料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平台,同时也给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献资源的共建工作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文献资源的共享是文献资源共建工作的目标和结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的时效、区域、部门分布,优化整合并合理使用,逐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方便用户的信息体系。②钱茜:《山东省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9期。
加强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合作与开放意识。思想意识观念上的固步自封、封闭性必然会影响行动上的积极性,进而减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程。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宣传教育,使其管理、利用文献资源的意识逐步主动向开放型、外向型、多元型转化。尤其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要,为读者知识的获取尽可能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也应加大文献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力度。
其次应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统一化。文献资源建设采用相对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实现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前提,对于电子文献资源和虚拟文献资源的共享更是如此。目前我国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的工作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但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采用的软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电子文献数字化过程中采用的标准也很复杂,电子文献格式迥异且很多格式之间并不兼容,甚至有些资源只对部分读者开放,另外的一些读者根本无权访问,这些因素都增大了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难度。因此,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统一化进程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统一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天津市16所学校图书馆使用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在文献工作中实现了标准化、统一化,但距离读者阅读方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再次,应遵循共同的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过程中,因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存藏的文献资源具有差异,而且享有文献资源所有权的群体和享有使用权的群体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者为了预防这类情况的发生,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应遵循共同的政策或法规,通过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统一管理、规划、指导、监督,来保障文献共建共享工作的顺利进行。
文献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随着文献资源形态由长期以来以纸质文献为主导到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共存的转变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系统的文献学和图书馆学及信息学知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相当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工作人员队伍,加强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刻不容缓。
对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要面向队伍全体,使得所有工作人员都具备成为合格信息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对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内容也要全面,正如上文所说包括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的教育。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实际的变化及时、持续、科学地对其进行培训。教育过程中,也可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情况,在全面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某一环节具体工作的特别训练,使其“有所长”,这无论对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个人,还是对于整个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除了上述所述的业务素质外,还应注意职业道德、交流能力等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事业心、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需要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细心、耐心、热心、认真、扎实地从事。相关人员这方面的职业道德在文献的整理、规划、布局等工作中非常需要,不合理的管理、不合理的规划或布局会增加读者搜索、借阅、利用文献过程中的困难,不仅不会对读者的阅读和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极有可能会起反作用。因此关注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极为必要的。另一方面,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交流水平会不自觉地影响读者的借阅行为。一名优秀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该热心、耐心、谦和、礼貌地和读者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可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多种形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文献资源的不断涌现、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等都使得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经费有所增加。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文书的价格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外文书达40%以上。而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所需经费的投入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例如,按照国家教委的规定:高校购书经费应为全校事业总经费的5%才能保证文献资料的入藏量。但据调查,全国2000余所高校,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达到这个标准,其他只有2% ~3%,有的甚至只占1%。①王宝卿:《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山东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2期。
一方面,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应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备文献建设工作之需。相关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可通过开展多种有价值、利于图书馆发展、利于文献建设的活动申请专项基金等,争取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社会其他领域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积极开拓思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工作的需要,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影响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建设,也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满足。
另一方面,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资金的利用要合理计划、统筹安排。在进行经费预算时,要尽可能周密、全面、系统、合理、有主次之分,这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活动时合理利用资金的前提、基础和指南。在具体的资金投入过程中,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在经费上的投入,保障这些领域发展中的文献资源需要,在经费一定的情况下,要根据地区和机构的实际有所侧重。电子文献资源作为新事物涌进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对其进行资金投入时应充分考虑到它本身具有的共享性等特点,合理统筹安排资金。
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无论对读者知识需求的满足、素质的提高,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在文献资源质量、工作人员素质、文献共建共享工作、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文献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应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促进其发展,既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做指南和保障,也要在建设过程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还要提高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直接参与者——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现在取得的进展是不容忽视的,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通过相关各方面积极、主动的努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