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8〕 谈 苹 马 伟
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工作氛围是那么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融洽,虽然工作强度要比现在大很多,但大家都很开心、很快乐,很有一种“劲往一处使”的向上精神,每天在那样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很舒心。但现在不同了,对工作是说的多、做的少,谈工作很多,真正能采取方式实干的并不多,在一些人身上折射出的是情感淡漠、责任心差,并伴有夸夸其谈、善于自我表扬的工作意识和能力。
每个人都有两种意识:一是在意自己存在价值的自我意识,二是在意他人看法的他人意识。个人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树立服务质量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正确的工作意识就不会有大家认可的工作能力,因此思维方式处处都能体现其“能力”,共性能力是学习,个性能力是经验,完善的工作经验是最好的能力,它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实践的磨练而获得的。但是,“能力”是靠做事来体现的,离开做事的“能力”称不上是真能力。在近些年的图书馆学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学者的研究提出了质疑,质疑他们在缺少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其研究是否还有意义。
对图书馆来说,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也体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能否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图书馆工作,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人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在图书馆人之间是否能营造一个“快乐工作”氛围的关键。坚强有力的团队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除了馆长这一领头人外,更要有一群理解他、支持他,与他共同战斗的图书馆人,要依靠全体人员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分工不分家的整体,不应有分工歧视,否则就会因“分工”而“分心”。目前,在一些图书馆中,大家已渐渐习惯了各自守着计算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话题可言,往往一些轻而易举的工作也变得复杂起来,总是大道理对人、小道理对己。总觉得自己是干“大事”的,看不上自己从事的“小事”,其结果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会做,因此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应该考察其是否有“主动”意识以及具有怎样的实干“能力”。
在大谈如何发展图书馆现代化的今天,不能以图书馆的现代化架空了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纸质图书的“专业”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不具有“专业”性,充其量不过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是任何一个没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从事的工作。下面,从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看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过去,图书的借阅是由读者翻检图书索引卡片并填好索书单,交给图书馆工作人员进库取书(那时称此为“跑库”),现在的图书借阅是读者用计算机检索由读者自己入书库索取图书。在闭架借阅的年代,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各大类图书的排架顺序及具体图书的准确位置,“跑库”时是“直入主题”、准确迅速,同时还起着咨询员的作用。例如,当读者询问有关“演讲”方面的图书在何类何处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能立即回答出“属 H语言类”,并按照索书号迅速找到图书。而在有现代化设备的今天,已很少有人还能做到这一点。不少工作人员,既不追求懂得图书分类,也不想弄明白纸质图书的排列规律,在工作中只满足于对读者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指导,而不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咨询,对于通过计算机检索到的图书读者能否获取,便无人问津了;更有甚者,有的人连最基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都没有,却能写出大篇官话、套话和有华丽词藻的论文。试想,这样的图书馆人,其业务水平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其业务素质是提高了还是削弱了?
目前,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大量被外包,采编应算是首当其冲了。外包机构在对图书进行加工(查重、分类、著录)的过程中,不懂得除了要遵守的分类、著录规则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练运用该馆长期形成的图书分类规律。外包书商的业务人员往往不够稳定,由于不同的分类人员其理解与经验不同,可能产生分类差异。例如,在对《从“圣经”方面谈健康养身》这本图书进行分类时,理应分在 R类,但却分在了 B类;再如,对于只有 ISBN号略有不同,而其他内容都相同的图书进行著录时,可在原 ISBN字段上加“*”,再输入不同的 ISBN数字即可,这已是该馆长期形成的规律,如不熟悉这些,就会重新给索书号;再遇到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差,没有从“专业”上把关,形成恶性循环,不但会破坏该馆长期形成的分类、编目规律,又会使入库的图书出现众多的“同书异号”和“异书同号”现象。更有甚者,在追求统计“数据”的领导们眼里,善听外行人员假大空的“数据”汇报,以此显摆自己的业务水平,还真有一番“孤芳自赏”的境界。如此一来,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然而,有了现代化技术,是否就一切都可以搞定?是的,现代化技术以及学科理论在图书馆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但还是应该回归图书馆的本质,让图书馆展现它原有的魅力,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工作中采取的方式也要能真正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才行,过度追求高新技术或空洞的理论,只能导致图书馆走向生硬、冰冷,从而弱化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得不到体现,使图书馆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如果图书馆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和最具魅力的人文精神,那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血肉、没有了灵魂,剩下的只是躯壳,甚至这具躯壳还有可能灰飞烟灭,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事情。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威说:“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学校中的育人地位及教育职能,其教育职能不应只通过图书馆的服务来实现,重要的是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态度。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到“既是读者的服务者,又是读者的教育者”,担负起“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使命。在图书馆,最能体现教育职能的部门是流通部和阅览部。在与读者“零距离”的接触中,往小里说他们每天都以“好的服务”在为图书馆树立着“窗口形象”,往大里说是由一线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实现着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不应单纯地追求读者到馆率、图书借阅率而放弃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读者第一”在一定意义上是无条件的,但不能是无原则的。高校的大学生,由于他们每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应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应该是:在情感上要掌握与读者(主要是学生)沟通的技巧,用“专业”知识的手段满足他们的需求,抓住“机会教育”的环节,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去缩小与读者之间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差距,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给自己一个“爱岗乐业”的理由,那就是“先让自己快乐起来”。不要总是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口号放在嘴上、挂在网上,或是写进论文中“自我标榜”,而要用“爱岗乐业”的状态去工作,这要比用“敬业”的态度去工作更为重要。用“爱岗乐业”的精神去工作,是先让自己快乐起来。否则,当一个工作人员不快乐时,在能量不充足的情况下,还要被动地必须为读者付出,那么读者得到的服务,恐怕是缺乏质量保障的服务;反过来说,一个快乐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因为心中充满了快乐,乐意善待读者,使读者无形中也分享到了自己的快乐,可以享受到满意的服务。习惯快乐的人都知道,快乐不会因为自己拥有而别人就会失去,而是因为分享,别人和自己都拥有了更多的快乐;对喜欢快乐的人来说,善待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也就能善待别人、让别人也快乐起来。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己先快乐了,每天的付出就会得到不同的“收获”,也达到了自我的“心理满足”。无论想要做什么事,重要的是先让自己快乐起来。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找到快乐时,在他周围的人,很自然地也会感受到爱心和快乐。只有快乐的图书馆人,才能喜欢读者,读者也才能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这就是爱岗乐业”的理由。
从图书馆工作的“思路话语”中产生的感悟、感叹、感慨,其实包含的是自己对图书馆的感情。在工作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问题不在于“如何获得我喜爱的工作”,而在于“如何爱上我现有的工作”。要对现在从事的图书馆工作充满自信,让自己自豪起来,真正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提升工作幸福感,充满快乐感。这才应当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
[1]陈敏.提升服务能力,彰显社会价值 [N].图书馆报,2011-01-07(A39).
[2]王会丽.“爱”在图书馆职业中 [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4):58~59,7.
[3]陈国玲.我与图书馆的缘——有耕耘必有收获 [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4):92~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