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产业一体化对策研究

2012-04-12 13:34:02康学召王明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区沈阳集群

■ 康学召 王明友

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区包含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经济区总面积75402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50.95%,2009年总人口为2363.5万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55.6%,生产总值为9694.9亿元,占辽宁省的63.7%。

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8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且能够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内陆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带动辽宁全省的经济发展;同时还推动辽宁以及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开放与开发,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它的构建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新形势,顺应了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沈阳经济区概况

(一)区位条件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北有吉林、黑龙江,西面可及内蒙古,南面毗邻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位于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斯克近似等距离的辐射线上,独占这一地区的中央区位。沈阳经济区北面可及有俄罗斯,东面有韩国、朝鲜和日本,向西可及蒙古,南面经营口或内陆可到达南亚、东南亚等国。

(二)资源禀赋

沈阳经济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9年在本溪发现30亿吨大铁矿,其远景储量可达70亿吨。2010年在新民市发现特大油气地质带,根据分析显示,蕴藏石油地质储量达14.6亿吨,保守估计可开采100年。同年在阜新又探明储量约1.5亿吨的新煤田,粗略计算可开采53年。此外,沈阳经济区还有丰富的野生植物、动物、矿物、药材等资源,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资源保障。

(三)工业基础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建立最早、门类齐全、规模最大、配套设施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其中装备业、钢铁、石化、汽车的总产量分别占全省65%、93%、35%和92%。沈阳2009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985亿元,比2008年增长1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7.9%。 2010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818亿元,增长29.1%,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14亿元,增长25.9%;鞍山、本溪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辽阳的化纤工业比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化纤原料产地;抚顺作为昔日的煤都正在建设石化新城。经济区内各个城市的产业都有鲜明的特色同时又有较高的关联性,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沈阳经济区产业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沈阳经济区2009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671.46亿元,占区域生产总值的6.9%,第一产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含量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的问题;第二产业总产值为5109.8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7%,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占工业总产值的84%,轻工业比重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9年总产值为391.5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0.31%,但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2.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大多数产业中由于企业体制和管理落后,设备和技术老化,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使得沈阳经济区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例如,沈阳市目前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内先进水平的仅有19.2%,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有13.4%,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另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如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科技人员比重的65.7%,排在全国16位,大中型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56.3%,排在全国倒数第8位。科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特别是下游精细产品、深加工产品供应不足。

3.产业缺乏城际协调

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发展不平衡。2009年,沈阳、鞍山的生产总值分别为4268.51亿元、1730.47亿元,占区域总产值的61.9%,而阜新生产总值为287.97亿元,仅占区域总产值的3%。此外城市间产业发展缺乏分工与协作,产业同构问题突出,产业规模程度低。例如在经济区内部,沈阳、营口属于以生产制造业产品为主的城市,但原材料很少来自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铁岭都属于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但这些原材料工业城市和加工型工业之间的连接度比较小。

(二)市场体制仍不健全

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和地域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影响了产业一体化进程。沈阳经济区最初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旧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关思维习惯的后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体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经济区的国有经济在表面上好像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但在深层次的产权、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上依然停滞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首先,政府作为经济管理者角色的色彩依然浓重,距离服务型政府还比较远;其次,国有企业比重大,市场意识弱,民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再次,市场地域分割严重,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要素流动受阻。

(三)政策法规有待统一

无差异的体制和统一的政策法规是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通,促进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加速产业一体化的基本保障。沈阳经济区的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体制的差异和产业政策的不协调,财税金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政绩考核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差异阻碍了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影响了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协作,成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4.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沈阳经济区各城市都有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交通设施方面,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如各城市之间虽然有比较发达公路、铁路的交通网,但是城市间连接的紧密程度还不够。铁路速度慢、频率低、间隔长,影响了人流和物流的调动。此外,沈阳经济区还缺乏数字化的信息交易平台;区域内管道运输网络、输电送电网络的不完善影响了基本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

沈阳经济区产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首先,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提高沈阳经济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其次,发展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再次,协调城市间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为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应当形成以城市产业协调为基础,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合理产业定位为制高点的分层次、有重点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1.合理产业定位

首先,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业等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其次,发展潜在主导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软件开发、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现代化农业等领域,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培育潜在主导产业,实现沈阳经济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再次,发展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服务、推动和支撑。

2.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由科研机构、关联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市场顾客通过产品价值链构成的企业网络。产业集群能够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技术创新协作机制,促进缄默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扩散,降低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沈阳经济区以城市连接带为载体,打造10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沈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抚顺新材料产业集群、本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促进城市产业协调发展

沈阳经济区要弱化行政分割,加强城市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减少产业同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产业一体化发展减少障碍。促进城市间产业协调与合作,以沈阳市为核心,加速沈阳、抚顺、铁岭同城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沈阳经济区;鞍山、本溪、抚顺、辽阳要大力发展沈阳经济区支柱产业,提高沈阳经济区产业竞争力;阜新、本溪、抚顺要加快城市经济转型;营口要发展成为沈阳经济区外向型经济中心。打造沈阳—抚顺、沈阳—本溪、沈阳—阜新、沈阳—辽阳—鞍山—营口、沈阳—铁岭5条城际连接带,在连接带上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布局产业发展新空间,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产业一体化建设。

(二)建立健全市场体制

沈阳经济区要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就必须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加强经济区内各城市政府间的合作,减少行政分割和区域保护的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政府为市场服务,创造有利于市场发展和统一的政策环境;各城市要转变思想,树立统一市场的观念,加强区域内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接轨,建设开放型市场,着重建设技术市场、要素市场、商品流通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所有制结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升民营经济水平,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实现形式。

要实现沈阳经济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有无差异的体制和统一的政策法规,这是实现要素自由流通的基础,也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沈阳经济区内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统一产业、财政、招商引资等政策。加强经济区政策和制度一体化建设,创建经济区内创业投资体制、产业联动机制、资金融通机制、信息连通机制;完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各城市在就业、户籍、市场准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协调和沟通,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沈阳经济区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要建立以沈阳为中心的放射到其他城市的多方式、多层次、功能全、速度快、效率高的交通体系,加快城际公路、铁路等快速通道的建设,加快沈阳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搭建区域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内输电送电网络、石油天然气输送网络建设,配合综合运输网络设施的建设;沈阳—抚顺、沈阳—本溪、沈阳—阜城、沈阳—辽阳—鞍山—营口、沈阳—铁岭5条城际连接带以及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体化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商业、医疗、教育、就业等配套设施建设也是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资料

1.刘静洋,董革冰.沈阳经济区构建与辽宁旅游竞争力提升[J].沈阳大学学报,2007,(1):37-40.

2.王瑜,关伟,刘勇凤.基于SSM的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8):716-718.

3.友胜,双喜.辽宁发现大油田和大煤田[N].辽宁日报,2010-02-08(A02).

4.李靖宇,吴超.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定位论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2):29-33.

5.张妍.以技术创新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87-90.

6.李大为,刘英基,杜传忠.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及实现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1):98-103.

7.张英杰.沈阳经济区的形成、演变及发展策略探讨 [J].经济论坛,2011,(3):101-104.

8.李威.沈阳经济区发展方式的对策和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93-94.

猜你喜欢
经济区沈阳集群
沈阳分店
艺术品(2019年9期)2019-10-26 06:42:14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沈阳分店
艺术品(2019年4期)2019-05-30 04:45:38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长江丛刊(2018年8期)2018-11-14 23:56:26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