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聚合与遴选模式新探

2012-04-12 13:16
关键词:网络文学博客网民

黄 仲 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 102488)

新的媒体方式或媒介语言在不断地重构我们的当代生活,网络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的话题之一,它以强势的姿态介入了文学这个古老的领域,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延续已久的文学社会学。网络文学一时间成为文学圈内的热点,评论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终究作为一种存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

一、对秩序的期待

网络文学的拥趸者发出一个旗帜般的口号:“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创作对传统文学观念是一种解构,同时又是一种自由抒情的展示,消解了文学所具有的神性品格。网络锯掉了传统文学过于森严的门槛,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人人都有在这里自由抒写的权利。然而,伴随着文学的这种极度自由而来的,是模式化之后的平面化,感情被过度消费,厚度却被极大地削弱了。号称几百万的庞大网络写手队伍,海量的作品库存,听起来颇为激动人心,但网络文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实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网络中的作品百花齐放但也杂草丛生,深沉厚重的抒情文字常常在网络中被淹没,一本正经的倾诉也许会被解读为无厘头的浅薄搞笑。网络文学缺少约束,出现了许多文字粗疏、庞杂无序,处在一种粗糙的原生态水平的作品,更多的人是在这里自娱自乐,自怨自艾,自吹自擂,顾影自怜,平铺一些小情小绪,而很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出现。网络文学从此被贴上了肤浅、平面化的标签,而一旦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杰作出现时,却又泛不起一丝涟漪,就像一颗美丽的流星砸在沙漠中央,无声无息。难道网络生态决定了那些厚重深沉之作无法生存吗?

数量并不会制造文学的辉煌,如果网上的作品如同杂草一样自由蔓延,那么它们也就如同杂草一样为人所遗忘,这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极为不利。网络文学是基于自由的,但人们都期待着一种秩序的存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往往伤害了阅读,最终伤害的是网络文学自身。作者有自由发表的权利,读者也有阅读精致作品的权力,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让网络文学的拥护者、读者阅读到更为精美的、质量更高的作品,才能维系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持久热度,培养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兴趣和感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新的读者。这注定了人们必须对不断涌现的作品进行程度不一的筛选,使互联网由“信息裸露”时代过渡到“信息整理”时代,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不少弊端,但至少不致陷于无边无际的沼泽中而无力自拔。

二、遴选模式的探索

很多理论家和观察家注意到这一问题,许多人已开始在做这种披沙拣金的工作。文学网站是网络文学生存的园地,是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集散地,承担了推介、发表、传播、述评的任务,相当于传统的文学杂志。有许多网站则孜孜以求,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榕树下、黄金书屋、天涯社区、橄榄树等。这种有组织的发表形势和集体交流模式使得最初散落各处的网络文学作品渐渐地聚沙成丘,而他们本身就是在做最初的遴选工作,力求维护网站形象,笼络更多的网上读者。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纵向筛选还是网络文学的评奖,这种活动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作品的评比,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大的作用力“型塑”着成长中的网络文学。比如,一次网络文学作品的评比活动,其奖项的设立会影响到网络文学的文体意识,评委的来源和组成结构会映射网络文学的地位,并暗示着各个层次的人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程度,而评比的标准和获奖的作品无形中会对网络文学的创作标准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无论网络写手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拥护还是不屑,有意模仿还是另辟蹊径,客观上都有助于网络文学的朝着既定轨道发展,这些评判标准往往也会积淀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标准。一次评比活动未必就能起到振衰起弊的作用,但毕竟给这种无序做了一点点解套的努力,让读者更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学创作的实绩。

另外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网络文学已经吸引了传统文学奖评委们的关注,2010年鲁迅文学奖首次在作品征集范围中增加网络文学,据说,这是官方文学奖项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引起了人们的诸多议论。首先,不论这些文学奖的评委的动机是什么,但起码说明了网络文学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使人难以忽视其存在;另外,传统文学奖项的介入也有助于网络文学的推介和遴选,网络文学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学评奖而不是排斥,毕竟在平台的权威性上和官方资源的占有率上,传统文学奖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优势。

不论是文学网站对作品的积聚和筛选还是各种纵向的网络文学评比,都是对网络文学遴选模式的尝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文学的聚合与传播模式是否有利于优秀作家和精品文学的生存。如果网络不能解决版权问题,不能对优秀作品给予及时地评介与肯定,那么优秀作家的逃亡将难以避免。据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先生说,05年以后,网络收费模式逐渐成熟,起点中文网、17K文学网、晋江原创网等专业文学网站都有专门的读者频道,“这对写作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也是网络写作的必然走向。不经过商业化,很难出现高端的写作精英。”[1]只有不断地探索网络文学批评和遴选的新途径,让网络作家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精神、物质上的支持,才能够使网络文学群体一代一代地生存下去。

三、问题的存在

如果说网络文学纵向的评选本意是好的,那么评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所衍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得不列入考虑的范围之中。

首要的问题是:评选的考官主体应该是什么类型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谁该掌握网络文学评选的话语权?对网络文学进行发言和积极阐释的人群是一个混杂的群体,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网络写手,有在网络上或是传统文学媒体上从事文学批判的批评家,也有知名的传统作家,还有网络文学作品评比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评委,甚至还包括把网络文学搬上平面媒体的出版社,当然还有数量庞大的网民。美国路易斯·罗塞托认为“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2]243在网络文学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网络文学所借助的是一个互动自由的空间,似乎谁都可以对它评头论足,这也是网络文学批评最大的优势,然而,网络文学处在一种竞技场中,这种大众化的众说纷纭也要面临一种筛选、过滤、汰变的过程,按照福柯的“话语即权利”的观点,最终话语权落在谁的手里,不仅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而且还影响着网络文学的未来,确实是个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传统文学作家、批评家长期以来掌握着文坛的话语霸权,现在往往又以文学的名义渗入网络这块新辟的园地,这些来自传统文学阵营的作家掌握着评奖的权利,对网络文学的隔膜引起某种心理上的排斥,必然产生与广大网民的裂缝。如果是这样,那么以后那些网络写手写出的作品是给网民看的呢,还是为取悦这些专家评委呢?张抗抗自己也承认:“任何评奖过程中真正较量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奖的标准。”[3]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评奖的考官主体应是文化精英,还是普通网民?

其实,在网络所积聚的群体中,最重要最不应被忽视的就是广大的普通网民,是他们支撑起网络文学的一片天空,他们是载舟的水,如果忽视其存在,网络文学这只刚刚启程的大船迟早会被搁浅。如果排斥了广大的网民,而使评选成为一种学院派主宰的游戏,这不符合网络文学写作者和与阅读者的利益,也不利于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因此,我觉得普通网民有权利参与到网络文学的评选中来,并成为其中的主体。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各异,很难统一,因此,评选也有必要借助于传统文学作家和衡量标准的支持,这样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学的品味。有许多网友对传统文学的介入抱有很大的戒心,拒绝一切来自传统文学的批评话语,我觉得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是一种固步自封之举,无益于网络文学的长远发展。如果评委是由传统作家、网络写手、普通网民和批评者共同组成的队伍,形成一种多样的、分梯次的评选形式,这样或许能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平衡。

网络文学的评选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经过评选,再通过纸质媒介出版,网络文学被纳入到传统的传播体系和批评语境之中。许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现存的文学多元语境最终会走向“归一”吗?这会不会是传统文学的招安之举?其实,网络写手中存在着一种宋江情节与小妾心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后”学观念盛行,一个新的概念刚诞生不久,便马上有更新的取而代之,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自认为新颖的观点,还是难以跟上网络的变化。正如网络的易变,网络中走出的作家也很容易在网络的汰变中快速失位,淡去昔日甚或昨日还显灿烂的光环,继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正所谓“成也网络,败也网络”,他们缺乏传统作家的那种持久的影响力。传统作家的名声因为纸质媒介的保存和传播方式而得到保证,能够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长期的关注,而许多网络文学作家却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旦在网络中混出名声,赚得人气,便抽身退网,转向另一条阵营,当起了精英,从此丧失了原本具有的草根特性。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他们的意识底层,网络并非其安身立命所在,他们渴求依附在传统文学体制下,来维系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因而,可以看到,几场文学大奖的评选活动就足以将优秀的网络写手们诱惑,继而一网打尽,使之若即若离地处身于传统文学的怀抱中。所以,评选选出的新星能否经得起种种考验,保持一种持久的热度,是一个现实的话题,它关乎网络文学究竟往何处去,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做出什么样的定位的问题。

四、新的契机:选秀文化与博客兴起

自2005年起,借助于各种媒体,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带起了一股强劲的选秀风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选秀文化。这种选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无门槛的海选,选手在舞台上公开展示,进行相互的比拼,逐级淘汰,观众同时又担任评委的角色,评比与欣赏二位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最广大受众的积极性。另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是博客的兴起。“博客”指的是一种网络日志,是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写下的日志或思想笔记。博客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逐渐为人所知,在中国,博客在2005年真正地兴盛起来,有号称几百万的网民参与写作,还有很多作家、学者、文人、演艺界名人参与了博客写作,徐静蕾、陈村、韩寒、曹文轩等人的博客一度成为热点,博客赋予了网络写手们一个个人的空间,同时它又是完全公开的,全体网民都可以浏览并跟帖评论,这一方面满足了网络写手拥有自己的写作园地的愿望,又满足了他们作为一个文字拥有者渴望被认同的欲求。在此背景下,博客文学也应运而生,这些文字“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和通俗文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博主的心理感受,抒发了真情实感,表达的生命感悟清新鲜活、自然质朴,其文学的含量和审美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4]如果说文学网站对作品是一种横向的组织,那么博客就是对个人作品的纵向整理,许多写手不满于论坛文学的混杂与喧嚣,转而开辟自己的园地,把自己的精致文字打包进行展出。在这片园地里,作者拥有规划整理的权利,他们珍惜自己博客的名声,及时地清除了垃圾文字,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与遴选。网友阅读文章之后,可以即时发帖评论,作家与读者实现了最有效的互动。因此,文学博客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新的评价与遴选模式,给我们在网络文学的整理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选秀文化与文学博客的兴起,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为网络文学的聚合与遴选模式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如果采用选秀模式的合理内质,在网上进行作品海选,网民投票与专家点评相结合,逐级淘汰,最终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能够提升关注程度,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网络文学自由特性以及对草根利益的尊重,优秀作品在评选的同时就被广泛阅读,被推介出去,成为热点继而成为经典。2008年11月到2009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和中文在线共同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次盘点其实也是一种面向网络文学的遴选活动,特点是突出了网民投票和专家评选的双轨制,网民可以像选秀那样海选出其中的精品,晋级模式模仿选秀活动的程序,从100进50、50进30直到选出10篇最具人气的作品,和选秀活动如出一辙。另一方面,活动又充分参考了传统的专家评选模式,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十部网络最佳作品,这种双轨制体现了当下民间和官方的某种平衡,说明在网络文学遴选机制的探索道路上,不仅需要新的思路,也需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某种借鉴。

另外,文学博客作为网络文学的书写和整理的存在模式,也给基于横向的网络评比带来灵感,催生了新的评选形式。2005年岁末,新浪网等网站纷纷推出博客评奖活动,国外也有专门的博客文学奖——布鲁克奖,他们在一个新的领域诠释着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使网络文学大大地丰富起来。博客的点击率是文学博客受欢迎程度的重要参数,而文学博客的品牌认知也为某些博客凝聚了人气,这些都成为文学博客评比的重要考量因素。博客的评比实际上是对网民注意力的争夺,而这种评比本身有利于网络文学的秩序重构。当我们在网络文学的聚合和遴选模式中探索新变时,当我们思考网络文学优胜劣汰机制如何转型时,社会和网络发展的新的现象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五、结语

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如有学者所预言的:“正是网络文学的出场与控场,文学的变异已不容否认,也许这种异态的文学恰恰预示着文学的未来走向也未可知。”[5]163如果能够扬长避短,不与传统文学争一时之胜,找好自身的定位,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建立完善科学的批评与遴选模式,使网络文学作品的聚合自由而有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文学在网络的世界扎根并开花结果,开创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博客网民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文学的诞生
博客天下
有感“网民节”
博客相册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