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之理论探微

2012-04-12 12:34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 ,

(1.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第一阶段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对象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指导内容主要为求职技巧和择业技能指导;第二阶段高校开始将指导对象指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倡导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全过程、分阶段、可持续性。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是发生这一阶段性更替的深层次原因。在第一阶段,大学生就业主要采取的是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经济模式,职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届毕业生尽快进入职业人状态,主要强调的是职业人意识的培养。在第二阶段,“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使得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权松绑,但同时也出现了应届大学生职业采择困难加大的趋势,毕业生签约概率也明显缩水,这一因素与就业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失衡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应届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倾向的两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第二阶段,如何减缓两极化倾向,引导职业选择能力强的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帮助职业选择能力弱的学生“能就业、可就业、乐就业”,是第二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终极目的。以上职业指导模式的变革带来了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变革。本研究拟探究在新的职业指导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定量研究部分主要采取问卷法,回收问卷统计数据采用spss17进行分析。定量研究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即:面向各年级大学生问卷、职业指导课任课教师问卷、面向应届毕业班学生问卷。三部分问卷通过互联网形式联系答题者,问卷作答和数据获得也通过互联网形式。采集数据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燕山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沧州学院等14所国内高等院校。三部分问卷共回收有效数据为1 500份、260份、900份,达到预期的统计数据最低限,整个数据采集达一年之久。

定性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研究分析了大量文献材料,尤其是最近5年来国内相关主题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和数据分析,就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开设的现状、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现状、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

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职业生涯是指个人从进入幼儿园开始直到退休的漫长阶段中形成职业意识、培育职业能力、完成职业行为的整个发展过程。职业生涯的发展既有环境对人的互动影响,更有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干预自身生涯发展过程的作用。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干预情况以及高校对大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来说,有以下特点:

(一)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仍然停留在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方面

从对职业指导任课教师的问卷访谈中反映,有73%的作答者反映本高校开设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课程,有14%的作答者反映本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3%的作答者反映本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同时从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规范,使用教材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对职业指导任课教师的问卷访谈中反映,75%的访谈者反映本单位教学没有统编的教材,90%的访谈者反映所使用“教材及配套材料不太符合本校实际”。因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内容随意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心理期望与实际开展效果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73%的学生访谈者认为学校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王洁、张晓芳等人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专业规划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时,各年级对其重要性的评价都在70%以上。[1]但从开设效果看,学生访谈者对课程开设效果表示“满意”的仅有15%,“非常满意”的只有3%,表示效果“一般”的为29%,对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的达到53%。至于通过上课,对于自己未来发展,4%的访谈者认为“作用很大”,32%的访谈者认为有“一定作用”,38%的访谈者认为“作用不大”,26%的访谈者认为“没有感觉”。王洁,张晓芳等人调查发现,认为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有帮助的仅占调查者的三成多,并且随年级提高比重下降。[2]教师认为学生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接受比较感兴趣的仅有23%,45%的访谈者反映本校“课程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全”,43%的访谈者反映本校担任职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建设滞后

从访谈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任课教师组成人员主要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其他为少量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党委书记等。学生工作干部往往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教学本身的需要。专业课任课教师长处在于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短处是没有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课堂教学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教条形式。

(四)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中,自我认识不够,忽视自身与专业的匹配关系,急功近利心态明显,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对于所学专业的选择理由,48%的作答者认为是该专业“在目前好就业”,30%的作答者是“听别人说该专业将来好发展”,18%的作答者认为是“自己估计将来发展应该可以”,只有4%的作答者认为该专业“适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只有9%的作答者认为是因为“喜欢”,而高达73%的作答者则表示“不清楚”或“没思考过”。从本次调查看,只有3%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没有目标和目标模糊的达到73%。对于自己将来适合在哪些职业领域发展,只有5%的学生作答者表示了解,52%的作答者表示不了解或者没考虑过。对于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只有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者“没想过”。

(五)大学生生涯设计能力较弱,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涯规划

从本次问卷访谈中发现,只有3%的作答者表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89%的作答者表示“不了解”或“没考虑过”。43%的作答者有关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家人,只有35%的作答者表示相关知识来源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于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只有3%的作答者表示有非常清晰的远期、中期、短期规划,8%的作答者表示有比较清晰的近期规划,36%的作答者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53%的作答者表示有但没有很仔细的考虑过。王洁,张晓芳等人对河北农业大学在校生相关研究表明,本专科学生整体上分别有56.48%和59.80%的比例进行过规划,随年级比重略有上升,各年级间差别不明显。在规划过程中接受过指导的大学生比例更低,本科一年级仅有21.43%,专科生仅有17.86%的学生接触过规划指导等方面内容。[1]邱颖明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估不够全面客观,对各行各业缺乏深入了解,职业目标模糊,规划意识弱,可行性差。[2]

(六)应届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追求享乐和实惠的功利倾向明显

应届毕业生的作答者中,有58%的表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最看重工作地点,35%的表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很看重薪酬与福利,只有7%的表示最关注个人发展空间。在就业观念上,49%的作答者表示最想选择的是政府部门,43%的作答者表示最想选择的是国有企业,而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只有6%,准备自主创业的为2%。对于影响就业的因素,有55%的作答者认为家庭及社会背景是很重要的因素。王洁、张晓芳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将自己最理想的就业区域确定为大、中等城市,其中超过50%的大学生将中等城市作为最理想就业区域,37.18%的大学生选择了大城市,仅占2.87%和1.96%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小城市和农村。择业取向带有明显的“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不愿回到农村去。[1]五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求职择业技能训练,信息采择能力较弱。55%的作答者反映“就业信息少”,40%的作答者表示“欠缺求职面试技巧”,18%的作答者表示“对行业、工作岗位不理解”。71%的作答者认为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技能的指导。

(七)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充满期望,希望学校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56%的作答者表示“需要”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92%的作答者表示“愿意”或“可以考虑”参加有关的职业咨询及相关活动,73%的作答者希望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的提升”,78%的作答者希望学校进行求职和择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83%的作答者希望能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得去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68%的作答者希望获得与就业指导老师面对面的咨询。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组织领导机构

首先,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大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上的政策支持,通过充分调研出台一系列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实战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措施。既加强对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与监督,又加大对高校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扶持。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本省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遵循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基本纲要,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有所突破和创新。

其次,各高校要将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 将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建设及其效果列入学校学生工作或者就业工作的评估。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学生、思政教师队伍、专业院系的各种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统一谋划本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何春风,赵文博认为,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基本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方法与自我探索起步阶段,发展情况表现为认识片面化;队伍薄弱化;过程间断化;体系缺失化;指导简单化。因此,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3]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内容体系建设

罗群等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应该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全程性、实践性、实效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应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即:侧重一年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职业规划主题;侧重二年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主题;侧重三年级学生的求职准备与心理调适主题;侧重四年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创业发展主题。[4]陈海娟、周祥龙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形式,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特点,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划分为课堂教学模块、职业能力测试模块和职业实践训练模块三个教育模块。[5]董金宝、易宏琤等人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教学内容应该划分四个阶段来设置,分别是:大一阶段开设专业概论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 大学生角色转换;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专业介绍及前景展望; 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 人生目标教育等。大二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就业心理、人才测评三大模块;大三阶段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教学主要内容为: 国情与大学生择业、创业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整、求职技巧、法律知识、参与就业实践等、大四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为: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相关法律讲座咨询、择业技巧指导、诚信教育、廉政教育等。[6]本研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在构建上要做到:教学时段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各年级;教学内容要涉及学生自我发展中所必须完成的同时段发展任务和分阶段发展任务。所有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五种基本意识,培养和提升三种基本能力。所谓五种基本意识是指:角色意识、生涯意识、规划意识、竞争意识、成就意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训练通用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可迁移能力,如:专业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优化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闲暇管理能力等等。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构建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涉及相关理论基本上都是来自欧美,本土化远远不够,导致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文化生态相脱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说西方职业辅导理论建立在以个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职业发展价值观上,这和我们文化中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生态是存在明显冲突的,如果刻意的去尝试用西方的职业发展价值观去改变或替换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方面可能给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发展困扰,同时还可能严重地破坏我们社会成型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价值生态。比如说,人本主义大师马斯诺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需要层次理论,非常普及,几乎所有讲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等等的教材和老师,都会提到这个理论。马斯诺认为,人的心理需要总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整个需要层级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关系,在低层次需要没有满足时,个体不会去追求高层次需要。这个理论建立在最基本的人性论基础上,但用这个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如长征中的红军、成功完成两弹一星任务的科学家们的心理动因的。毫无疑问,后者更明显是精神需求高于生理需求的,恰恰是这种从业精神使得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伟大的成就。因此,用西方人本主义的观点解释我们的某些文化现象是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但同时要看到,西方的某些职业发展理论可能会对我们传统价值观起到解构的作用,比如说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像以前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学校往往都会悬挂“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现在已经鲜有看到。这一点既印证了人性的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天性,同时与前期就业阶段比较,也反映了不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被解构,而且我们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育理念也被解构。每年壮观的“国考大军”亦是很好的印证。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大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职业辅导相关理论的建设力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学生成才特点,并具有鲜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任务迫在眉睫。

(四)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方法的探索和本土职业测评工具的开发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引导大学生掌握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西方的一套,尤其是在职业测评中所使用的工具,比如说:16PF、MBTI、霍兰德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气质类型测试、职业锚测试和各种能力测试等,大多数没有经过很好的本土化处理就直接使用于学生的他评或自评,施测者很少关注相关工具用在中国学生身上是不是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从国内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看,绝大多数的西方测评工具在进入中国后都存在着中国化、本土化程度不高,施测的信度和效度都明显降低的问题。因此,今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化建设要将生涯设计的方法探索和测评工具的本土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改变师资队伍“缺乏专业背景,缺少行业经验”的现状。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人力资源类专业教师,并使之充实到学生工作第一线,逐渐改变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教师的学缘结构;同时要加大对现有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引导学工干部往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其次对于专业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的可以尝试让其担任学生班主任,使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升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是聘请优秀校友或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来校传授职业成长经验,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六)建构重心下移、多元协作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工作运行体系

学校要以就业指导部门为核心,逐步将学生的职业指导常务工作不断重心下移到二级教学单位,各二级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实际情况,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体系的运行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密切配合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编著的职业生涯指导类教程就数量而言相当可观,仅从对2012年11月10日当当网销售的有关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书来看,书名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字段的达21种,书名包含“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达30种,书名包含“大学生生涯规划”达137种,书名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字段的达130种,书名包含“大学生就业指导”字段的达258种;书名包含“大学生求职”字段的达35种,书名包含“大学生择业”字段的达16种。这些数据说明,目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不缺乏成型教材,但从本次调研中发现,本课程任课教师对所使用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表达和组织方式上”持否定态度的达63%,持基本肯定的为29%,持完全肯定的仅为8%;对于所使用教材“在”篇章结构的设计与课堂教学时间控制的配合上很好的仅为8%,69%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23%的教师认为“有点差”。对于学生对教材的认同程度,1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所使用教材没有兴趣,66%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所使用教材兴趣一般,认为学生对所使用教材比较有兴趣的仅为23%。这些数据说明,那就是教材的出版量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之间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实证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编写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教材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内容陈旧,体例呆板。许多教材内容中还充斥着大量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提法,教条色彩浓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时代变迁相互脱节。在体例上受传统教材体例的影响太大,篇章节层次结构很清晰,但是导致手脚受到束缚,牺牲了内容组合的灵活性和可读性。

二是教材长于教条说理,操作性差。许多教材擅长于对大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对于大学生该如何操作完成具体的目标,缺少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富于操作性的策略。

三是教材突出了课堂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师讲授环节,而忽略或者弱化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实践环节,致使许多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依旧停留在课堂,对学生真正起到的指导和帮助并不明显。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现行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和任务,23%的受访学生认为活动少,38%的受访学生认为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案例的代表性一般,69%的受访学生认为,以后教材的编著应该突出训练部分。63%的受访学生认为对现用教材,应该适当增加案例、可操性强的内容。45%的受访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将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加以区分,面向教师编写专门的教师教学用书,面向学生编写分年级、分阶段的学生实践指导书。在教材版式和美工设计上,48%的受访学生认为现行教材缺乏版面的新颖性,层次结构不清晰,显得凌乱的感觉,应该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惯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材料,突出可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王洁、张晓芳等人研究表明,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发展课内容依次是求职技巧、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信息、就业体验。在教学形式上,大学生更喜欢富于互动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而对传统的如“课程式”、“专题讲座”,则表现出很少的兴趣。[1]理想的教材应该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

(八)突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构建上的窄视野、单一化倾向

从目前我国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来看,有些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相互间的重叠,比如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课等等,中间都存在一部分章节或者内容交叉的部分,同时讲授以上课程的老师在许多高校也存在着队伍上的重叠。应该鼓励各高校敢于大胆改革创新,突破旧有思维定势,变过去以生涯设计指导和求职择业指导为主体的小而封闭的课程体系为以培育生涯规划意识,提升生涯发展能力为主体的大而开放的课程体系。比如说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大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即是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洁,张晓芳,李晓丽,杨江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农业大学的个案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12-16.

[2]邱颖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18-19.

[3]何春风,赵文博.“三全”思维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析[J].理论观察,2012(1):140-141.

[4]罗群,曹丽,左小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13-15.

[5]陈海娟, 周祥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16-18.

[6]董金宝,易宏琤,翁婧,朱庆.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1(增刊1):94-98.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家庭教养方式对西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