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学术维度

2012-04-12 11:17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张 俊

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学术维度

张 俊

(华中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0)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的重要责任。学术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是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导师引领,可以发挥导师在学术育人中设计性、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导师培训和评价制度、建立导师问责和奖惩制度、规范学术育人机制等各种制度形成运行规范的学术育人新机制,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导师学术育人奠定必要的制度条件。

导师育人;学术维度;学术失范;导师引领;设计性作用

研究生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我国未来的“学术公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源泉和后备军。研究生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术界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我国学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研究生队伍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超过100万。作为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更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当前我国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研究生自身特点,从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环境、成长规律等出发,切实有效地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导师的学术活动则是贯穿于研究生学习阶段始终的最为重要的组成,是加强导师的育人责任、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形式。因此,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维度入手,探讨导师育人功能之发挥,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佳之途。

一、学术育人:导师育人的历史性维度

导师在研究生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多层次、多阶梯的培养过程,是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更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或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p64)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导师本人,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现实生活中,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都会被普遍重视。学术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生评价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并不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更不能真正衡量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把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科研成果看得过重往往会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和教育的偏执化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提高德育素质为目标,强化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应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为重要和必需。

关于学术,梁漱溟先生认为:“学术出自人类的智慧而育成于社会交流之上。所谓人类智慧非他,人内心蕴自觉也。凡用心在某一问题者运用感官探索之时,必留有印象于衷怀之自觉中,先后多次较量,乃悟得其相关规律,从而步步深入焉。”[2](p3)在“探索之时”、“社会交流”之中,研究者所持的态度、所遵循的规则、所坚持的立场等则可反映出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和学术道德。在学术育人中,学术能力的规训和培养是最为基本的内容,但若离开了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学术规范的养成,学术能力的培养则会与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科学家的培养,要包括比仅仅传授理论和技巧更多的东西,培养科学家也是一个有关科学价值的精细的道德灌输过程。”[3]因此,在研究生学习、科研活动中渗透学术道德的教育,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规范、引导、监督和培养,强化学术责任和学术规范,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目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则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抄袭剽窃、捏造数据、弄虚作假等,造成了严重的学术失范,违背了学术道德。学术失范的最大特点表现在以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学术泡沫、低水平的学术重复建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抄袭剽窃、一稿多发、署名“搭便车”和学术造假等。这些学术失范行为使得大学的学术文化与学术传统被玷污或褪色,使大学长期奋斗和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学术理想追求、价值判断和精神品格迷失方向。我们知道,学术传统是大学精神,它不仅反映大学的精神底蕴、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而且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没有成熟的学术传统,大学不可能成为沟通学术与社会的枢纽。[4](p53)

二、导师引领:学术育人的支撑性作用

在学术上,导师往往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科研上具有较突出的能力。有的学生在报考研究生之前对导师就有一定的崇敬甚至崇拜,其主要也源自于导师的治学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导师的治学能力和治学精神无疑是吸引和教育学生的重要因素,导师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对研究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和至为深远的。

1.从规划学术到规划人生——导师学术育人的设计性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的老师,往往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高为师”。导师往往要对研究生学习进行全面的要求,因为导师最清楚学生培养的阶段性特点和需要,往往在其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对其学术培养进行具体的规划:从学习书目的指定到学习目标的确立,从学习课程的安排到知识结构的完善,从文献运用方法到论文写作安排,从论文选题到技术路线,从克服困难的态度到克服困难的方法等,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往往知之最多,其交流和规划涉及人的思想最本质的交流、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无形的道德精神。通过教学方法、思想方法及为人风范等方式进行传递与影响,在交流中达成目标与思想的共识,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5](p116)在导师的学术引领下,研究生会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加上有的导师具有教育大师的风范,往往会自主地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导师育人的设计性作用更加彰显。

2.从指导学术到指导生活——导师学术育人的指导性作用。

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6](p30)导师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使师生在不断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学术传统,构成学校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导师给学生确立的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高度,更是一个道德的高度、一个精神的高度。正所谓做学术如做人。因为导师对学术方法、路径、道德和规范的指引是建立在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的学术环境基础上的,导师对研究生特点的把握使其在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其通过对研究生指导进而影响到其工作与生活,使其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勤奋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虚怀若谷的生活作风,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这种充盈着文化和精神品质的学术指导会深深地导入研究生的生活,导向着研究生的生活实践,使其很好地完成由学生向社会高层次合格人才的转变。

3.从言传身教到合作科研——导师学术育人的建设性作用。

作为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的指导者,导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和一般教师相比,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最为紧密,交往最为频繁。在学习指导、科研合作和生活接触中,研究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道德状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易于被导师了解和掌握。“德高为范”,导师的精神品质通过言传身教深深进入研究生的言行中,成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建设性力量。这就决定了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第一负责人”的角色。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点,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在教学、科研指导和合作中进行。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显然不能够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学术育人主要是通过导师在科研活动和指导过程中所体现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风范,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合作式引导和建设性影响。导师育人的学术维度具有建设性,是研究生培养维度中生活维度、学习维度和思想维度得以在一定时空中综合实现、有效运行的基本形式。

三、制度机制:学术育人的基础性保障

加大导师学术育人的力度、矫治研究生学术失范、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不仅需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在创造好的学校学术育人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学术机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和引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系。

1.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夯实学术育人的基础。

导师的遴选是学术育人的基础。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之所以如此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政治领域的腐败有一定的关系,但作为研究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首要负责人——导师的责任应是不可忽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当前研究生扩招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研究生培养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的遴选是关键。从导师遴选上,严格把关导师的进出,把一些不合格、根本不具有相应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排除在导师之外。坚决把一些表面上科研能力突出,却存在严重学术道德瑕疵和人格缺陷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排除在导师队伍之外。导师的遴选应采取专家评审与民主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坚决杜绝领导任命制和导师终身制。

导师学术能力的认定是一个相当难以把握的问题,从现行体制看,往往从论文发表、教材编写、个人专著、课题研究等方面予以认定,但一个教师学术能力的高低仅仅从这些看并不科学,这一机制也一直为很多学者所诟病。但在中国当前各种学术制度、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硬性指标依然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一个教师仅仅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量的学术成果并不能成为遴选导师的唯一标准,该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学水平、治学态度、人格操守等依然成为衡量的重要标准。通过校外评审制度、公示制度,网上评议、民主测评,从教师、管理者、学生甚至外界人士均可对其资格提出有事实根据的质疑。

2.完善导师培训与评价制度,牢固学术育人的条件。

导师的培训与评价是学术育人的条件,导师的评价是学术育人的动力。引进和培养是人才使用的基本方式,两者对学科专业建设中学科梯队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导师人才的培养是学术育人中的战略问题,导师人才的引进是学术育人中的战术问题。导师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导师的培养,是高校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在导师人才使用中,不仅要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更要做到用机制留人,用环境留人,用培养留人。努力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风尚,为导师人才的培养提高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条件。

为了发挥好导师育人的功能,在严格导师遴选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和完善以下两项制度:第一,导师培训制度。对新遴选的导师和转系列、转专业的导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其对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培养进程及学生的特点有较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对老导师也要加强岗位培训,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送老师到国外进行培训,接受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第二,导师评价制度。通过校内、校外的导师评价制度,对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并且与导师的晋升、津贴、评奖等作适当的挂钩,为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学术育人能力提供动力。

3.建立导师问责与奖励制度,硬化学术育人的保证。

导师问责与奖励是学术育人的保证。导师培养学生是其应有职责,研究生导师理应对研究生的成才成长负有较大的责任。当然任何一个导师不可能负责学生的方方面面,作为制度更不应对导师管得过死,但研究生基本的求学、思想等方面作为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导师必须负有相应责任。

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的现象并不新鲜。有的导师由于精力有限、有的导师忙着“做项目”、“赚外快”、有的导师责任心严重缺乏,以致很多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导师对其不闻不问。有的研究生一年很难见到导师一面,有的导师甚至在答辩之前不知自己“弟子”姓甚名谁,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畸形把研究生培养处于名有实虚的尴尬境地。因此,应建立导师问责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导师的责任、监督导师的行为,对导师建立基本的行为规范,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思想、行为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于那些对研究生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无暇顾及或根本不闻不问的导师应取消其招生资格。当然,通过建立奖励制度,对学术育人做得好的导师要进行必要的奖励。只有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负起责任、扎实工作的导师才能为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处理导师团队与管理团队在育人中的关系方面,笔者认为,导师团队更能发挥作用,好的导师团队本身就可以成为好的育人管理团队,导师团队的建设是育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管理团队的作用,更主要的应是体现在组织、协调和服务上。

4.完善学术育人规范与机制,强化导师育人的关键。

导师的规范与机制建立是学术育人的关键。导师不仅应在教学科研上发挥着指导作用,在研究生思想道德上也应予以引导与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有的导师甚至于进入了错误的教育误区,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无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割裂了研究生思想与现实的联系。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导师育人的规范,特别是将学术与社会人生进行必要的历史性统一的学术育人规范;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保障导师学术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应探索建立旨在提高导师的德育意识,规范和形成导师学术育人的新机制。

在规范机制建构中,导师应该将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探索创新能力、学术规范、诚信意识、做人的道理、为学的真谛、严谨的学术风格、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纳入、渗透到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和过程中。对于违反学术纪律、违背学术道德的学生应及时予以批评,不掩饰不包庇不纵容不姑息。导师应在学术研究中率先垂范,严谨治学,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良好形象和魅力,从而为导师学术育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原动力。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明山,等.中国学术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周亚明,等.学术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2005,(Z1).

[5]佟福锁.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6]李冬梅.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9).

G643.1

A

1003-8477(2012)07-0168-03

张俊(1966—),女,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研究员。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等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经验与规律研究”(课题编号:10JDJNJD119);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项目《研究型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