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2012-04-12 10:47:06王少凯庄天赐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英美英语专业外语

程 悦,王少凯,庄天赐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程 悦,王少凯,庄天赐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从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出发,结合英美文学教学的本质规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

近20年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思想深度和广度、思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1]。黄源深教授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2]。这种现象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拟从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关于思辨能力

1.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

思辨能力是一种全面的思维能力,是人在面对纷繁的现象与观点时,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与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意味着人应该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在严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根据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思维能力层级理论,思辨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精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所谓精确性,就是指能够准确明晰地理解、使用概念或者概括各种现象的能力。逻辑性,则是指人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以及表达。深刻性,是指人能够区分现象与本质,在纷繁的现象与观点中,找到隐藏其中的内在联系。灵活性,是指人能够灵活地切换视角,不固守于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娴熟地使用不同的思维技能[3]。

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思辨能力”的培养就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著名的“学园”中,导师与学生们的对话常常以概念的界定、逻辑的推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概括为重要内容。纵观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朝着 “全人教育”的目标前进的[4]。所谓“全人教育”,就是指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不仅仅要给与受教育者以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帮助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5]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则是解决英语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难题的关键途径。

此外,即便仅仅从培养学生英语的语言技能角度来看,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失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倘若思想匮乏了,语言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学生记住了那么多单词和那么多句型,用来表达什么呢?难道仅仅用来表达“你好”“再见”吗!

3.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的原因

文秋芳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感震惊也深感忧虑的事实: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思辨能力高于文科其他专业学生,但是这种优势到三年级时就基本不复存在了。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文秋芳教授概括说,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的训练往往停留在记忆、模仿、重述的层面,而不是分析、推理、评价等方面,其学习内容不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构成挑战,从而限制了思辨能力的发展[6]。

文秋芳教授的思维能力层级理论表明,在思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所谓好奇,就是指人始终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对已知的事物或者既定的观点不断产生质疑,并在已知中发现未知以便探寻究竟的愿望。所谓开放,就是对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宽容态度,以及乐于适当修正自己观点的开明姿态。所谓正直,就是对于真理的热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能够排除个人利益以及个人喜好的干扰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坚毅,则是指能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3]。由此可见,思辨能力的形成并非纯然依赖智力的发展与技巧的掌握,还要以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精神境界为基础。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其首要的内驱力必然是对真理与智慧的热爱与渴求,再加上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以心灵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为开端。而我国当今的大学教育存在着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强调市场化,过于片面强调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过级率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塑造学生人格、情操等方面的重视,这无形之中也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与思辨能力

当前很多人误以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只在于其具有“美育”或“德育”功能,以为只有哲学才具有思辨的力量。其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反映,其感性的形式之下是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蕴藏了丰富的哲理。至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功用,笔者在对历史上各派大师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大致概括为两种:一曰求真,二曰求善。

第一,所谓“真”,就是指真理、真相。模仿论也好,表现论也罢,都是在说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揭示人生、世界的真相,并进而探求最高的真理。梳理一下英美文学史的脉络,就不难看到,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思着人类、社会乃至世界的本质。由远古时期民间传说中体现出的英雄崇拜,到中世纪的宗教权威,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再到新古典时期理性的中庸,再到浪漫主义时期个人主义的爆发和对自由的向往,及至现代主义的危机感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涌现,其间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宗教思想的演变以及哲学观点的流变。要深刻理解这些发生在遥远时空、异族文明内的精神现象,并且还要从中汲取对当前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成长于与西方文明迥异的华夏文明之中的中国学生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动用他们全部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英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联。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感性使其具有丰润的美感,而其蕴含的哲理以及所处的哲学背景则使其具有深刻而独到的思想性。同时,英语语言所独具的表述方式以及语言结构也闪现着西方民族所特有的分析性思维特点,这与东方的直觉式、整体式的表述习惯及语言结构完全不同。他们的逻辑性、概念使用的精确性,以及对抽象的终极问题的探索、质疑与阐述,对人类自身的发掘、剖析与洞察,无不闪现着异域的理性思维之光,时刻挑战着读者头脑中的既定观念与原有的知识理论。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强度很大的思维操练呢!

第二,所谓“善”,就是指文学能够激发读者的高尚情感,即对真理与正义的热爱。如前所述,思辨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高尚的情感为基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最好的办法并非用考试来威逼,也不是用将来的好工作、高收入作为诱饵,而是在其内心深处培植对真理与正义的热爱,对拥有独立人格的渴求,使其逐渐摆脱低级趣味的干扰,形成高尚的品格。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认识到文学的教化功能,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美好丰润的感性形式在读者心中培植高尚的情操与情趣。有了热爱真理的品格与趣味,学生怎么会怠惰、厌学、疏于思考!怎么会发展不出优秀的思辨能力!

其实思辨能力并非是与语言技能简单并列的另一种技能,它源自灵魂深处对真理的热爱,对自由独立的人格的追求,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毕竟,真、善、美是紧密相连的,独立高尚的人格与自由深刻的思考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

1.合理安排教学重点

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简化为文学作品内容梗概的介绍和文学概念的解释,更不能沦落为应付各种考试的考前辅导。学习文学,就是在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师进行精神交流。因此,无论是讲解具体的文学作品,还是介绍某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教师都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所谓的“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实质上。

比如,如果按照表面的历史现象来解释,学生很容易误以为文艺复兴就是一次针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斗争。这无异于把西方人的一次精神成长简化为一种社会斗争或一场出于政治、经济目的的文化运动。这样理解是肤浅的。教师应让学生牢牢抓住Humanism这个关键词,让他们深刻理解这个词的渊源与核心精神,以此为突破口,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涵,以及基督教文明的精神内涵,让他们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对人性的压制,同时也看到人文主义的过度泛滥最终演变成17世纪后期不道德的享乐主义。在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思索“秩序与自由”“自然生命与社会伦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看到在西方文明中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方人把古希腊称作精神的家园。借此,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类精神成长的动力与方向是什么?人文主义精神究竟在西方人的精神历程上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读到哈姆雷特称赞人类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时候,他们就既懂得了人文主义理想的美好与高尚,也明白了历史发展的沉重与艰难。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几乎所有的作品与流派都可以发掘出独特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与学习,其意义远比应付各类考试要深远得多。了解西方人精神成长的历程,完成与作家的精神对话,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挑战与洗礼。

2.辩证地看待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英美文学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常常出现这样的极端现象:要么就是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课堂成了“教师一言堂”,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却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么就是教师以自主学习为名,让学生自行搜集材料,然后自由讨论,教师却讲解甚少,尊重了主体,却忘记了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与深厚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只从表面形式上来判断。如果提问、讨论就是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师生间的互动还有另外一种更为深刻的形式,那就是师生之间精神上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只要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只要学生能够饶有兴致地、聚精会神地倾听教师的讲授,那么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成功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思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向教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失去方向与深度。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却不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的实际状况。教师应该寻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感觉到每堂课都是在回答他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要允许学生在作业里自由地表达他们真实的认识,以宽容、民主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观点,要引导,而不能压制,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恰当地给予激励。同时,在设置讨论题目或作业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多多联系现实生活,联系身边的现象,让学生逐渐形成充满个性的见解。

比如,在讲授小说《傲慢与偏见》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浪漫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生活是浪漫的?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小说的情节回答另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部名著是浪漫的还是现实的?学生们往往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做出这样的回答:完美婚姻、完美爱情就是浪漫的,这部名著非常浪漫,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还郎才女貌富贵双全。此时教师就告诉学生:多数学者认为,这部小说虽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但从主基调来讲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学生在惊诧之余,不由得沉思起来。由此,在教师的逐步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们终于深刻地理解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文学概念的本质含义,对作品以及作者本人思想情感也有了哲学高度上的认识,并且对现实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放下学术架子,做到深入浅出,让抽象的术语回归到具体生活的感性中去,这样才不会使文学大师们的思想僵化为教材里陈列的死尸一样的名词与概念,而是使这些思想与智慧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

3.中国文化以及汉语的适当介入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教师在讲授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的对比。比如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劳伦斯与庄子,李白与雪莱以及拜伦,等等。引导学生在异中看到同,又在同中看到异,使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中变得越来越深刻而开阔。

同时,笔者还建议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适度引入汉语作为辅助的教学语言。根据文秋芳教授的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之所以受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外语学习中他们失去了用母语思考的优势。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用母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是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的学生所不能比拟的[6]。英美文学教学的定位固然要考虑到学生借学习文学的机会来增强英语的语言能力这个因素,但是英美文学教学不能因此而变得狭窄肤浅起来。所以,适当引入汉语,作为辅助的教学语言,是完全必要的。尤其在某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上,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因语言的障碍而在文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不前,从而失去了发展思辨能力的良机。

总之,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缺失的确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发挥专业理论课的优势,尤其充分发挥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的英美文学课程的优势,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一条非常现实可行的途径。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3]李洪坤.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92.

[4]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5]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6]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2(5):355.

【责任编辑:张跃双】

Training of 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in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HENG Yue,WANG Shaokai,ZHUANG Tianc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law of the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the training of 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in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G 645

A

1008-3862(2012)04-0074-04

2012-02-15

2012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21s1ktziwx-16)。

程 悦(197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王少凯(196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英美英语专业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