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我国城镇居民环保事务参与的性别差异分析
张璐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从行为参与、管理参与和环境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环保事务参与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性别化对环保参与现状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从社会系统、社会资源和环境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环保事务;行为参与;管理参与;环保意识;性别差异;社会结构
环保是当前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问题,从各个方面侵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而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公共事务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
公众环保事务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程序或途径参与的一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的总称[1]。笔者将其总结为行为参与和管理参与两个方面:行为参与指的是环保行为,即以个体或者组织、团体为行为主体,以消除环境隐患、保护环境为目标而采取的某种行为,又称为“环境友好行为”。它可以分为日常性环境保护行为和参与性环境保护行为两个层次。日常性环保行为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如垃圾的处理、节水、节电、环保产品的购买等,这类行为并不需要直接与他人发生互动,属于浅层次环保行为;而参与性环保行为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作用促进环境保护的行为,如同他人聊环保的话题、参与讨论和环保有关的活动,或为了环境问题进行上访、投诉等,属于深层次环保行为[2]。管理参与则指的是在制定环境决策与法规、规范环境秩序等方面的参与,表现了公众环保方面的发言权及管理决策权。
公众环保事务的参与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从重要性、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公众环保参与进行了详尽论述,认为当前公众的参与性环保行为不足,在维护自身环保利益时,法律手段的运用较为欠缺[2]。公众的环保参与主要与其自身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受教育程度有关,建议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重要性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来促进他们的环保参与[3]。这些研究多是从作用、现状等宏观层面进行的,侧重于描述性分析,并未涉及分层体系。而我国是一个层级社会,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层级体系中存在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纳入分层视角。
性别是最基本的社会分层机制,它不仅是一种分类方式,还存在着等级差异,是男性与女性之间权力关系的反映。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地位、劳动分工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各自在环境保护中相异的需求与作用。因此,环境保护研究中也应包括性别差异,给予女性不同于公众整体的角色定位,从而促进男性和女性环境保护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笔者运用经验资料来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事务参与的性别差异状况,进而探讨影响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因素。
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城市部分的数据对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进行概括描述。从整体上看,女性的环保行为多于男性,尤其是在日常性环保行为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日常性环保行为方面,公众参与程度都比较高且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环保行为明显多于男性。垃圾分类投放的女性占53.3%,采购日常用品时自己带购物袋的女性占53.0%,对塑料袋反复利用的女性比例达53.3%,均高于男性。
参与性环保行为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总体上女性略高。在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讨论环保问题方面,女性占56.0%;主动关注媒体中报道的环境问题和环保信息方面,女性占50.4%;为环保捐款方面,女性占50.7%,积极参加政府和单位组织的环境宣传活动方面,男女比例一致,都为50.0%,积极参加民间环保团体举办的环保活动方面女性占51.3%。总之,在环保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环保行为多于男性。
我国环境管理的参与情况也具有性别化的差异,总体看我国环境管理领域的女性少于男性,但是女性在环境管理参与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女性在政府环保部门及组织的管理层中居于重要地位。据统计,2000年全国各级环保局女局长的比例为8.2%,有10个省(市、区) 的比例超过10.0%(最高为20.0%);在国家环保总局直属机构中从事环境科研、评价、规划、设计、监测和管理的女性比例高达40.7%,从事环境国际合作事务的女性为30.0%;我国所有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的制定,环境规划的编制、执行、宣传、监督的各个阶段都有众多女性参与。其次,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女性的参与也较为明显。全国约有400个不同类型的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而在2万多名科研人员中,女科研人员占1/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女科技人员人数最多,占中心科技人员总数的42.0%[4]。
可以看出,虽然女性所占比例较男性而言较低,但是与之前及国外相比,我国女性在环保管理参与上都居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数呈上升趋势。
环保参与现状表明女性更具有环保行为,从实质上看,其反映出的是性别化的环境意识问题。杨朝飞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目的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可以说环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意识的体现,环保行为的差异从根本上而言是环境意识的差异。所以有必要结合环保意识对性别化的环保参与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当前的性别化的环保参与状态,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重要的解释就是女权主义的视角。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末期以来女权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强调妇女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妇女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受到父权制机构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压迫,所以妇女积极认同自然。而且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男女有着明显差异,妇女对自然往往采取关照、滋养、维持或非掠夺性开采的态度,更倾向于保护自然;相反,男性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往往是战胜自然,这种态度也决定了男性常常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采用机械化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5]。
生态女权主义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解释了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导致了其在环保参与中所处的地位角色不同,这为解释性别差异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但是单纯强调生物因素导致其解释力过于单薄,缺乏说服力。性别差异作为社会分层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形成机制还应从社会方面入手。所以笔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这种参与现状进行分析说明。
环境参与是环境意识的体现,其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环保意识的差异。而环保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受到微观的个人因素,如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越高,生活环境受污染越严重,环保意识越强。但仅仅从个人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是由社会结构、文化等建构形成的,所以有必要把这种差异放在更宏观的层面进行理解。笔者认为,社会性别结构和社会网络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环境参与方面的性别差异。
3.2.1 社会性别结构
社会性别结构指的是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是一种最基本、持久的社会制度。社会通过劳动分工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和制度化,并通过社会化把种种制度化差异不断地传递和发展下去。
首先,环境意识与环境参与的性别差异与当前的社会性别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社会性别分工结构中,男性大多从事管理性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收入较高的工作,这些行业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的,因而为了经济高速增长,他们不惜采用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办法;女性大多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工作,如纺织、幼教等行业,这些行业平时与环境接触较多,对环境的遭遇感受较深,加上女性自身受环境破坏的影响较大,因而往往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不赞成因为经济发展而让环境作出牺牲。
其次,环境意识与当前的教育结构相关。随着教育体制中性别壁垒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增加使得她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环保方面的知识,自身的环境处境、劳动分工方面的环境倾向与环保知识相结合,使其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再次,由于社会分工体系和教育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到社会工作中去,并通过在外工作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经济地位有了明显上升。经济地位的上升也使其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政治和公共管理中去,这也是当前参与环保事务女性比例增加的重要原因。虽然女性更多地加入社会劳动,但是家务劳动和家庭消费还是多由女性承担,女性的双重地位为她们将私人领域的环保行为纳入到公共领域中提供了契机,促使其环保意识行为化、组织化、政策化。
3.2.2 社会网络
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传播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社区是人们最主要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化的场合,社区内浓厚的环保文化对于个人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许多个人的行为观念都是在社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如垃圾分类、绿色消费、限塑活动、环保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最初就是出现在社区中,并通过社区网络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社会网络,尤其是社区中的网络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看,在社区中女性比男性更活跃,更善于交流。许多环保思想及环保意识就是通过聊天、社会宣传、社区活动等途径传播发展的,而且统计也显示,56.0%的女性喜欢和亲戚朋友讨论环保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促进了她们环保意识的发展。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城镇居民的环保参与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均多于男性,在促进环保发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现状主要是由社会结构建构而成,并在社会网络的促进下更加明显化。同时也应当看到,女性在参与环保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女性环保参与过程中相关社会系统的缺席。女性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较好地实现环保目标,尤其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目前,我国城市女性环保参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家庭的垃圾分类和日常绿色消费,这种私人领域的工作,实现的是公共领域的利益。但是这单靠私人领域的条件和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公共领域相关社会系统应该给予配合。如在家庭和社区进行的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有专门的部门或公司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运输及处理等一条龙的服务,否则,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环保工作就会出现断层,从而导致环保工作半途而废。而且如果公共领域的社会系统不主动支持和配合女性的环保工作,女性的环保工作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低效率地进行,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整个社会。
第二,女性环保参与过程中社会资源的缺乏。环保组织的运转、环保知识的宣传等,都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目前,我国女性自发或倡导的环保组织,虽然有一定国际国内资金支持,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参与环保的女性自掏腰包,把精力、时间与金钱无偿地投入到环保中来,但是个人资源总是有限的,必须要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加入进来,否则环保效果不会太突出。
第三,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女性参与环保的实例中,女性环保运动主要还是被动地响应政府相关单位(如妇联) 号召的结果。女性主动参与环保缺乏长久的动力,而且其工作的认可程度仍然较低。这就需要社会提升对女性参与环保工作的肯定,给予其持久的动力支持[4]。而且虽然当前女性的环保意识较男性高,但是整体来看其意识水平还是处于较低的状态,所以提高环保意识还亟待进行。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环保事务中来。
[1]李文娟.影响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多因素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吴上进,张蕾.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J].兰州学刊,2004( 3) :195-197.
[3]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6):30-35.
[4]朱建春,李荣华,付少平.环境保护过程中社会性别的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1):13882-13884.
[5]杨玉静.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妇女与环境关系评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0( 4):15-20.
[6]龚文娟.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 6):11-17.
[7]洪大用,肖晨阳.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 2) :1-19.
[8]胡玉坤.情境化的探讨:对社会性别与环境互动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 5):45-54.
[9]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10]施奕任.社会性别、环境议题与发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0( 4):21-28,63.
[11]孙晓梅.中国妇女组织与环境保护工作[J].中华女子学报,2008,20( 6):55-59.
Analysis on Gender Difference of Urba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Zhang Lu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gender difference existed in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behavior-participation,management-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Also it analyzed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ructure,and proposed several advices 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ree aspects:perfecting social system,developing social resources,and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participation; management-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gender difference; social structure
X2.1
A
1008-813X(2012)02-0008-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2.003
2012-02-23
张璐(1987-),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2010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