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2-04-12 09:01:46张攀峰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西安文化产业文化

张 曼,张攀峰

(1.陕西省礼泉县法院;2.中共咸阳市委党校,陕西 咸阳 712000)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上述有利条件,西安市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国内几个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对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概览的基础上,对西安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剖析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西安未来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西安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贯彻以及“文化名市”的目标确立,西安的文化产业整体上已呈现出健康、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机制比较健全、政策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格局。

目前,以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10多条热点旅游线路以及11个不同文化内涵和风格的旅游区,已经构成了以古文化为主,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辉映的旅游格局。另外,西安还以丰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创造了许多特色鲜明、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的城市文化品牌。如秦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等重要人文景观已经成为西安的象征,成为西安送给世界的名片。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的文博展示具有广泛的影响,长安书画艺术、仿唐乐舞表演、仿古入城仪式、黄陵祭祖、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产业体制发展有待完善

西安的文化产业虽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西安文化大市的形象不相符。其体制方面存在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文化经营单位的双重定位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文化经营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定位,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要求文化事单位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运作落实困难。同时,这种双重定位还存在着对文化营单位利益驱动的强化与约束机制软化的矛盾,使文化经营单位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及其经营决策缺乏责任感。第二,文化经营单位竞争意识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管理不善,经营绩效不佳。

2、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分析,西安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西安的文化产业结构是“旅游科教型”,与此相对,新兴文化产业,如影视、网络、广告、出版等行业在文化产业总增加值中比例比较低,以图书出版业为例,图书出版业中70%是教辅图书,大众出版不够活跃,出版结构不成熟,出版社盲目跟风,原创性图书匮乏,报业中严重同质化,低端报刊高度饱和、竞争激烈,而品严重欠缺从文化产业外部结构分析,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不相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它产业的支撑,如制造业。西安现在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印刷包装、发行物流等方面,与发达省份仍然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不得不为之遗撼。

3、文化品牌有待开发

西安文化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品牌效应差,科技含量低,市竞争力弱。文化产品在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方面力度不够,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产业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当今文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制胜法宝。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提高的今天,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4、文化产业融资困难

在投资主体上,投资渠道单一,商业资本的比重还较小。西安的文化企业很多还是国企采用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虽然政府出资对文化产业大有裨益,但随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出资会逐步减少,如不能吸收商业资本,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化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商业资本来源广阔,如企业投资、社会投资、外商出资等,将有效地弥补文化产业资金不足。在融资手段和决策上,以行政决策为主,在对一些项目的资金投入上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时效性,而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且在运作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渠道和方式监督空缺,监管不力,结果造成投入与产出的不相协调,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

5、文化产业规模不大

西安的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从微观来分析,在西安,大型的文化产业企业的数量仍然较少,大多数文化产业企业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很多文化产业企业仍然小规模,分散经营,这些文化产业企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就小。从宏观来分析,西安的文化产业在总规模上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2010年,北京、上海、杭州、青岛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92.2亿元、847.29亿元、642.40亿、436.3亿元,而西安却仅为184.03亿元。

三、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快文化产业的体制变革

要加快西安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便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促使政府的工作重点转为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对文化产业的宏观引导,确定西安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管理模式,制定发展规划。英国的“一臂之距”的模式 (依法管理、管办分理、必要时干预)可供借鉴。具体方法有:科学地对文化单位归类,有区别对待。西安的文化部门依据地位、性质、效益的差异,可以分为营利性、公益性、准公益性三类。对于营利类来说,它是把文化产品和劳务推向市场,完全按市场规律来交换,以取得盈利,如广告公司,政治性不强的报社出版社,影视剧制作,发行和放映单位,这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应按照产业运行规律,在政策法规的引导下,自行优胜劣汰。对公益类来说,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政府要进行全额财政拨款来保证生存和发展。对于准公益类来说,它既有营利性,又有公益性,如电视台,党政机关的报刊等,一方面它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它要自己经营盈利。

2、积极培育新型的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

西安的大多数文化企业仍是中小型的,规模不大,要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它们的竞争意识,让其不断壮大,比如,西安的农家游,市场主体为农家,显然要把农家服务意识增强,把农家游做大,吸引更多农家加入该行列。要继续组建实力强劲的文化企业或集团,像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西影集团、陕西广电网络集团、陕西报业集团等文化集团,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的宗旨,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资产为桥梁来组建,还要继续组建新的,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强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西安文化市场的集中度,对已建好的,要规范其经营模式,创新内部机制。

3、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扩大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不仅仅是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应该从多方位,多大力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西安市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文化性旅游产品,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可以通有组织、有规划的部分恢复和仿制,再现当年盛景,以其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依托,扩大和延伸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容量。例如,陕西旅游的发展应该以唐文化为核心,继续将唐文化发展成陕西旅游的品牌和标志突出大唐盛世的博大气势和雍荣华贵,实现动与静、雅与俗、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深入挖掘、通盘考虑,充分展现盛唐文化的精髓,力争展现出纯正的唐文化。

4、加快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西安必须加快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导向,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融资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资本为主,非国有文化资本为补充的文化资本格局。随着股份制的推广,在国有文化企业融资上,要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鼓励其进行由国有资本控股、社会资本参股的股份制改造,以此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还可以实施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员工入股,也是筹资的有效途径。2010年,中国西部最大的民营股份制影视传媒公司—西安市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基廷亚洲有限公司签订了赴美上市合作协议,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化中介组织尤其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可以利用“自身信用”、“政府间接信用’、“社会信用”以及行业内企业的联合实力,连带担保,来承担市场投融资风险,从而与金融机构结合,取得广阔的投融资空间,获取金融资本,从而也就改善了行业的投融资环境。

猜你喜欢
西安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Oh 西安
西安2021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谁远谁近?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