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文化兴国之路初探

2012-04-12 06:27:15黄旺生潘金志
关键词:特色文化发展

黄旺生,潘金志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中国特色文化兴国之路初探

黄旺生,潘金志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民族振兴提供了战略机遇,对于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文化兴国指出了前进道路。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特色文化兴国的科学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文化兴国;科学路径

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治国理念的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把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通过立法、制定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英国在1990年就将文化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在1996年7月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机遇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鲜明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次全会以决定的形式提出文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第一次向全党作出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布署。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可以在科学的文化发展道路上,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探析中国特色文化兴国的现实可能性

文化兴国,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

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我国历史上曾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面貌,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何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品位、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迫切要求文化的大繁荣。这就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国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中国文化兴国路径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规划和实施文化兴国的长远发展思想和战略举措,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

因此,中国文化兴国的路径独具特色。一是我国的文化发展路径是由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当然,传统文化具有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毛泽东曾经积极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此,我们要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那些落后的、愚昧的、陈腐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要坚决地加以摒弃,对于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讲究物质与精神和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和更高的层次上加以发扬光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和独特魅力被赋予新时代的活力,以朝气蓬勃的面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繁荣发展。三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要求。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五十六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多样性,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发展方式。只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使文化惠及民生。

三、中国特色文化兴国路径探析

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而且有广阔的文化市场。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抓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培育文化人才,鼓励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文化兴国战略。

(一)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3]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调整国家经济结构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节约型社会有积极意义。根据测算,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近1000亿元,增幅远超同期GDP增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北京的GDP中12.6%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所构成。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4]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生产力,一种是精神生产力。[5]精神生产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软实力”。显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文化创意融入到我国的三大产业当中,是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在中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的精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农业文化发展理念,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和推广增产型、生态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发展现代化创意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繁荣,促进农业发展。加大工业产品的研发力度和政策支持,掌握高新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根本性转变。将文化创意融入到第二产业,既可以增加工业产业的文化价值,又能够传播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理念。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新兴产品,推动当地旅游业升级,同时带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创意文化能够为第三产业带来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与山水人文结合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或者充分利用传统艺术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二)以人为本,发展文化事业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文化瑰宝,而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继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之与当今主流文化相结合,是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能脱离本国的传统文化来发展文化事业。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珍贵文物和风景名胜区。传承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成果、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作用,促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再创辉煌,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建设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发挥全国人民的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民生。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通过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6]开展文化进机关单位、文化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使文化在我国遍地开花。建立健全和文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提高文化保护和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形成文化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局面。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免费开放各级图书馆,建立乡村文化站,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大力扶植群众演出队和民间剧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如东北的二人转,南方的木偶戏等深受群众的喜爱。从社区到剧院经常举办多样性的文艺演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与时俱进,推进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具有其本身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感染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一是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强调,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确定文化创新的目标和方法。这可以采用企业、专家、政府联合的经营模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经典名著和文化故事改编成电影或者动漫,建立海外的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年等。这些举措形象地表现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促使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二是积极营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利用文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规范文化市场。维护社会秩序,制定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鼓励各种文化人才发挥创作的热情。制定文化创造的奖励政策,给予突出的文化工作者较高的荣誉,形成社会浓厚的文化创作氛围。面向世界为文化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其他国家全面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的文化特质得到肯定,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增进理解和合作。

三是构建文化创新的人才机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大力开展文化科技与文艺研究,通过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对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奖项,鼓励文化人才再接再励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既要培养文化创新的精英人才、文化大师,又要培养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如文化的市场营销者,乡村文化工作者。个人要形成“文化公民”的观念,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四)放眼世界,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美国的卡通片《花木兰》用中国的人物和故事元素加上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全球,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特色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深入研究调查国外对文化行业的需求,加强国际间的文化商业运作与交流。电影文化能够直接地生动地变现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有许多经典名著、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借助电影在国外的播放,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可以通过国际电视台和媒体宣传吸引国际游客,创造经济效益,让世界认识中国,在世界面前树立全新的文化国家形象。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文化的国际营销体系,培养优秀的文化企业,打造特色的民族品牌,经常性地在国外举办文化艺术表演和文化作品展览。此外,在国外建立高水平的文化媒体,开设国际文化传播的电视节目,报刊和通讯社以提升我国文化的普遍影响力。但是,在向国际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必须注意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促进文化传播与效果协调发展。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经济“走出去”战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也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五、更新观念,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9]因此,只有更新文化发展观念,才能凝聚共识,持之以恒,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认识要到位,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都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0]此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发展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重视质与量的协调发展。二是领导要高度重视,规划文化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形成合力,为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等,促使文化建设任务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三是要投入适当的经费,以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艺术活动等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四是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为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与时俱进,进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坚信,党和政府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兴国之路,通过营造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从而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它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刘国强.美英日韩四国文化发展战略简介[J].国际资料信息,2010(3):20-23.

[2]邓显超.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J].理论探索,2011(3):10-15.

[3]王永章.“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别[J].世界发明,2007(6):9.

[4]张颐武.中国“文化梦”路径解读[EB/OL].(2012-03-05)[2012-03-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112848/112851/16191368.html.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6]王国栋.试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354.

[7]范玉刚.“文化兴国”战略还会远吗[J].趋势前瞻,2010(9):32-33.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9]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002).

[10]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1-10-15(001).

(编辑:程俐萍)

Exploration 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HUANG Wang-sheng1,PAN Jin-zhi2
(Marxism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PC 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provides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cultural prosperity,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China and has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with Marxism theory as a guide,a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s made on the scientific path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national rejuvenating with culture;Sscientific path

G122

A

1671-816X(2012)05-0510-05

2012-03-14

黄旺生(1953-),男(汉),福建南安人,教授,硕导,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基金(0137a7)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