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与失败

2012-04-12 05:27:42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共产国际孙中山

汪 澎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与失败

汪 澎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共产国际;土地革命;孙中山;国民党

一、共产国际“土地革命”战略的提出

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浪潮逐渐趋于平息,而亚洲的革命浪潮却在蓬勃兴起,列宁和共产国际将其关注的视野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向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1920年7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农民是主要居民”,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因此东方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以农民为主的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一般地说,如果在这种国家能够产生的话)不同农民运动发生一定的关系,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就能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的政策,那就是空想”。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1](P142)。依据列宁的思想,共产国际认为:东方殖民地落后国家的革命按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残余,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1](P142)。

1922年1月至2月召开的远东人民代表大会,列宁抱病接见了与会的中国代表,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萨法洛夫在报告中特别提出中国问题,提出了“土地收归国有”的口号:“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土地收归国有”[1](P283)。同年11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在东方各国发动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并且将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提出没收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并通过分配土地争取农民拥护革命,号召“东方各国的革命党必须明确制定自己的土地纲领。这个纲领应该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及其残余的要求”[1](P361)。共产国际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革命党,初步地提出“土地革命”的战略口号。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显然属于东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之一,并对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做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认为“中国是个小农国家,一部分小农受到极其沉重的租赁形式的奴役,一部分小农受到少地的摧残,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群众的贫穷与破产”。“中国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土地占有制,在某些地方甚至有大地主,他们同政府一起利用外国垄断组织的沉重赋税制度等方式使农民贫困到极点”[2](P256-257)。应该说,共产国际是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民生活极端痛苦的状况,认识到痛苦来源于赋税过重、缺少土地、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以及大地主的压迫。共产国际还认识到中国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潜力,强调农民在争取改变自身命运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阶级觉悟。农民追求土地,对“推翻军阀政权十分关心”,因此成为“革命的因素”[2](P256-257)。二七大罢工失败,进一步促使共产国际将中国革命的关注重点转向中国农民。在总结工人罢工失利的经验时,共产国际指出,“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1](P436)。“1922年时期,中国革命的基本缺点是未能使农民完全参加到国民革命中来”[3](P256-257)。

1923年5月2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为中共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发出指示,将农民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向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民族革命和建立反帝战线之际,必须同时进行反对封建残余的农民土地革命”的要求[1](P254-255),并同时列举了具体政策,包括:“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寺庙土地并将其无偿分给农民;欠收年不收地租;废除现行征税制度;取消各省间的包税和税卡;铲除旧官僚统治。”这表明,在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较为认真的研究,对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逐渐明晰后,共产国际明确提出了以没收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战略构想。

二、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国民党接纳其战略的努力

1922年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同意马林提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建议,国共合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8月,中国共产党“西湖会议”决定中共党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7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正式以党中央的文件将这一决定确定下来。在国共合作已经趋于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直接介入中国革命的可能性愈发加大。此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实力远在中共之上,在共产国际看来,国共合作的推展,为“土地革命”战略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可以间接影响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政策制定,共产国际还可以直接向国民党提出建议和决议。共产国际正是以此为渠道,来影响孙中山和国民党接纳和实施其“土地革命”战略。

首先,共产国际指示中共提出“土地革命”口号,并推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

共产国际“反对封建残余的农民土地革命”的战略指示,是1923年5月2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为即将召开的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而发出的指示信中提出的,因而共产国际的总体思路就是由中共来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党的国际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其下属机构,都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无论从组织上还是意识形态上,共产国际认为中共天然地就会执行其既定战略。

此时,孙中山也表现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较为明显的倾向,共产国际认为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国民党也有实施“土地革命”战略的可能性。所以,在指示信中,共产国际同时还强调“共产党必须不断地推动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1](P254-255)事实上,国共两党合作后,跨党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国民党一大新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中,中共党员占了将近四分之一,会后成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共党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和农民部),以及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和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取得三分之一的发言权①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32 页。。毋庸置疑,共产党要以这样的实力来影响国民党政策的制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土地革命”战略都没有异议的话,共产国际的这一设想应该是有可行性的。但问题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对此持有异议(后文将会详述),中共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始终没有制定任何“分配地主土地”的政策,共产国际的努力归于失败。

其次,共产国际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将国民党改造成“革命的雅各宾”党,再由“雅各宾”的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

随着国共合作的切实推展,共产国际开始直接向国民党提出建议和决议。众所周知,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起草了改组后国民党的纲领的基本内容,共产国际的相关决议正是尝试通过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来改变国民党组织的政党性质。共产国际利用“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出访莫斯科的机会,重点和代表团交谈了修改党纲的问题,修改国民党党纲的重点之一就是“民生主义”。1923年11月28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就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做出决议,突出强调了“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也不能解释为国家实行土地国有化。必须向渴望土地的农民群众说明,应当把土地直接分给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耕作的大土地占有者和许多中小土地占有者的制度。”[3](P81-83)对“民生主义”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正是涉及土地所有制问题,共产国际正是要求国民党以“全面国有化”和“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纲领,力图要贯彻其“土地革命”战略。

这份决议中,共产国际直接向国民党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建议:“国民党必须向缺乏土地的广大农民群众说明,应当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其他耕作的土地占有者和许多中小土地占有者的制度”。共产国际同时还要求“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必须全力支持国民党”,因为“它所进行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它将在使用土地和管理国家方面,把农民从封建专制的条件下解放出来”[3](P81-83)。在上述决议中,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克拉罗夫使用了“共产国际主席团满意地指出”、“同时相信”这样乐观自信的表述[3](P81-83)。共产国际相信能够修改国民党的党纲,从而造就一个“中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进行“土地革命”的战略。

再次,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坚持不懈地向孙中山和国民党人提出建议和宣传。

苏俄和共产国际派出的多位驻华使者都接触过孙中山和国民党人。1922年4月少共国际代表达林曾与孙中山讨论过实行什么样的土地纲领的问题①达林问孙中山,“你为什么不实行自己的土地纲领?”孙中山回答说,“现在我面临的是军事任务,要把全中国从军阀手中解放出来。只有那时,才能实行土地纲领。”见陈旭麓,郝盛潮,王耿雄.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4 页。。与孙中山和国民党人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苏俄代表要数鲍罗廷。1923年7、8月份,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任命鲍罗廷为孙逸仙的政治顾问,带着斯大林的“不要迷恋在中国培植共产主义”[2](P266)的委任状来到中国的鲍罗廷,向孙中山和国民党坚持不懈地建议和宣传共产国际“土地革命”战略。

1923年11月,陈炯明妄图恢复广州地盘,孙中山国民党陷入军事危机。为保卫广州,1923年11月12日,鲍罗廷就指出前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国民党在农民中间工作薄弱,致使农民的态度是消极的,有的甚至去帮助敌人,并且建议国民政府“立即颁布在广东农民中分配土地的法令”。“在法令中应当明确指出,地主的土地将予没收,以利于实际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4](P46)。这个建议由于孙中山的反对而搁浅。

鲍罗廷利用起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契机,再次尝试推行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鲍罗廷首先是在宣言草案中建议“将大地主所有者的土地收归国有”,由于孙中山以及国民党人“完全不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剥夺问题的提纲”[1](P467),鲍罗廷又与国民党人反复讨论农民和土地问题。据鲍罗廷回忆,“委员会奉命为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在所有问题上的行动纲领,在农民问题上花的时间比在任何别的问题上都多”[5](P127)。出于策略的考虑,为了保证通过国民党一大的主要文件——大会《宣言》,鲍罗廷做出暂时的妥协,不再坚持国民党人明显不能接受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建议。对此,鲍罗廷在稍后的共产党党团会议上还做出了说明[5](P127)。

“将大地主所有者的土地收归国有”的建议被孙中山从宣言草案中删除,《国民党一大宣言》最终也没有写上“没收土地”的字样。但是共产国际和鲍罗廷都没有放弃要求国民党“没收土地”。《国民党一大宣言》发表后,加拉罕在给鲍罗廷的信中提出:“我认为代表会议的成果是很可观的,您完成了一件出色的工作。唯一令人不满的是孙逸仙对自己党内‘地主’派所做的让步。我认为,对于这一点还是应该像以前那样给以谴责,以便使孙以最激进的方式贯彻执行土地法令。”[2](P418)根据加拉罕和共产国际的指示,鲍罗廷没有从以后的日程上撤销关于土地问题的议案,还特意在有孙中山参加的委员会上反复地宣传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让必胜的国民党把土地分给这些农民。……也许不是所有的党员都喜欢,但它会被国民党最优秀的分子所乐于接受,并成为我们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的基础”[2](P450)。

1924年2月25日,共产国际第三次发出了有关“土地革命”的指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东方委员会关于中国问题做出决定,提出“国民党面临的具体任务是开展较激进的土地改革”[2](P491)。同年8月,商团事件发生,孙中山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明显更加激进。共产国际的再次决议和孙中山态度的转变给鲍罗廷带来了信心。10月,在中共广东地区委员会会议上,鲍罗廷又一次提出土地问题,认为要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关键是在于消灭现存的土地关系,设想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使他们投身于革命。为此,他建议共产党人立即改变以往的宣传鼓动的方法,迅速派部队到农村去,以武力解除地主的武装,然后用收缴的武器把农民武装起来,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他鼓励共产党人,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将会在“原则上同意进行土地革命”[6](P86)。

三、共产国际努力的落空及其原因

苏俄及共产国际一再敦促孙中山国民党以最激进的方式贯彻执行土地法令,“但孙博士坚持自己的意见”[1](P516)。除了同意“二五减租”和设立农会,孙中山直至逝世也没有同意分配土地,国民党也没有制定任何分配土地的政策,就连“二五减租”的法令也没有贯彻实行。共产国际最终努力落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尚且准备不足,更不可能推动国民党实行这样的办法。

1923年5月24日,共产国际在给中共三大的指示信中提出“土地革命”战略,这封信几经辗转,送达中共中央时,中共三大已经结束,中共中央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开展“反对封建残余的土地革命”,当然也不可能“不断的推动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1](P254-255)。

但是,需要深究的是,假如指示信如期送达,中共中央就会接受“土地革命”的口号,从而制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寺庙土地并将其无偿分给农民”的政策吗?

1921年中共成立时只有区区50余人,力量非常弱小,因此不得不决定集中全部的精力“去组织工人”,农民问题成了“悬案”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第196页。。中共二大对农民阶级状况做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但是共产党人也同时看到“农民私有观念极其巩固”[7]。“农民几乎全是文盲,他们没有任何组织,缺乏阶级自我意识。他们俯首听命,简直令人吃惊”[1](P169-170)。为此,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就明确认为,不要“以为马上便可在农民中间做共产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国农民运动,必须国民革命完全成功,然后国内产业勃兴,然后普遍的农业资本化,然后农业的无产阶级发达集中起来,然后农村间才有真的共产的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7]。陈独秀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应该对此进行教育宣传,组织农会,反对官吏、大地主和劣绅,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法限于要求限田、限租等[8]。

就连对农民土地问题认识最深刻的毛泽东,此时也不赞成共产国际“分配土地”的决议。1924年1月,鲍罗廷召集讨论国民党“一大”宣言等文件的中共党团会议,当会议讨论到要不要提出反对大地主的口号时,毛泽东很明确地讲:我们的组织还不够强大,影响还到不了群众,还不适宜马上提出“反对大地主”的口号,因为如果提出这个口号,“我们就会立即遭到这些工职人员或商人的反对,而这个口号实际上又不能吸引农民群众”。所以,“只要我们还不确信我们在农村拥有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只要我们在很长时期内没有进行宣传,我们就不能下决心采取激进的步骤反对较富裕的土地所有者。一般地说中国社会分化还没有达到能够进行这种斗争的程度”[2](P469-470)。

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问题决议案,将农民问题写进了党的纲领,据负责起草大会党纲草案的瞿秋白后来回忆:屡经思索,始终不敢写上“耕地农有”的口号,对于“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一句话,陈独秀也觉得过于绝对化,并改成“不得农民参加,也很难成功”[9](P489-490)。192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三届一次执委会,中共中央总结广东海陆丰和湖南衡阳地区农民运动失败的教训,认为是“我们的同志在农村中尚无深的根基”,因此“招中农多数的反抗,勾结军阀官僚,加以武力的压迫”。所以,农民运动的策略,目前应先以教育及自治入手,以“全农民利益”为号召,“不宜开始即鼓吹佃农的经济争斗中农之反抗”[10](P201)。

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共中央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还没有足够的准备,他们这时提出的是“划一并减轻田赋,革除陋规”。“规定限制田租的法律,承认佃农协会有议租权”。“国家发给贫农种籽及农具”,“规定重要农产品价格的最小限度”的温和改进的方法②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第527页。。中共对于“土地革命”尚且准备不足,又怎么能推动国民党实行这样的办法呢?

其次,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

不同于共产国际对中国是一个落后东方社会,其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析,孙中山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是:“中国自秦以后,封建制度已经打破了,中国到今日脱离封建制度虽然有了二千年……中国到今日,虽然没有大地主,还有小地主。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11](P382)。他认为,中国是患贫,不是患不均,中国社会不存在大富的特殊阶级,只有“大贫”与“小贫”的区别,也不存在大地主。因此,“用不着阶级战争去打平他”[11](P391-392)。“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11](P388-389)。出访莫斯科的国民党代表团提交的关于中国革命运动的报告,也是认为中国农民既不感觉到自己痛苦,也不存在土地要求:“中国不存在大土地占有制……中国很少发生大土地占有者和农民之间的冲突。农民满意遭受国家苛捐重税之苦。所以要找到有助于我们处理农民阶级问题的响应政治口号是相当困难的”[1](P297)。

这样,孙中山对中国农民的革命潜力的估计与共产国际就存在明显差异。孙中山一方面承认“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国民党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用农民来做基础”[12](P556);一方面又叹息“农民向来没有团结,像一片散沙一样”[12](P463)。而且,地主豪绅拥有强大的武力,民团的力量远大于农民自卫军的,农民没有能很好的武装和组织,难以与地主民团对抗。据此,孙中山明确认为:“在当前组织农民协会的形势下,进行任何反对地主的宣传都是策略性的错误,因为那样做会使地主在农民之前先组织起来”[1](P516)。鲍罗廷1926年2月向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报告时回忆:“当我们试图以更现实更具体的形式提出土地问题时,我第一次遭到了孙本人的反对。”孙中山反对鲍建议的理由就是:“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贯彻执行,因为我们的农民没有文化没有组织起来,在我们和农民之间有豪绅。如果我们颁布法令,那么这个法令会首先落到豪绅手里(如果法令能传到农村的话),豪绅就会利用法令反对我们,并且他们不仅把军阀也把农民发动起来反对我们”[2](P516)。

孙中山国民党主张以“税收”和“赎买”的办法,以渐进的改良来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不赞成共产国际的“剥夺”办法。商团事件发生后,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同时强调不会在没有预备的情况下“就仿效俄国的激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因为“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12](P556)。孙中山一再公开申明,“耕者有其田”并非要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11](P400)。

再次,由于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不尽了解,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有不尽符合中国实际之处,从而让实施者颇感为难。

从共产国际二大讨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肇始,此后,共产国际一系列文件中不断有中国社会是“封建残余”的表述。这表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了解和分析不是那么精准,并且明显带有俄国革命色彩。中国社会显然不是俄国革命时濒临崩溃的封建领主制度,地主阶级还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最强大的势力。共产国际提出“土地革命”的口号,是从俄国经验的角度自然而然地认为,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下一步将会像1917——1918年在俄国那样很快爆发农民夺取土地的自发斗争。共产国际没有考虑到,在中国,对农民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尤为重要,中国农民的分散性以及文化和政治的落后性,要将其组织起来参加革命绝非易事。对于这些,共产国际的估计是严重不足的,由此导致共产国际对中国土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

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提出组织“农会”,设想把农民和一切被剥削者联合到农会里,以“农会”作为农村政权,组织农民自卫军,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农村自治口号,并由“农会”来分配没收土地。这反映了列宁对东方国家“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做了大量的思考,但对有些实际问题还来不及作进一步探讨。“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由谁来领导?农民自己领导自己?农村自治有多大空间?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统治,农民不可能有自治空间,就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南方农村,民团的力量,传统力量,都不适合农民自治。因此,即使有了“土地革命”的纲领,作为实施者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首先还需要考虑建立政权,训练足够的党员、干部、军队深入农村,制定正确的没收分配土地的政策,否则,就算有一个纲领也无从实施。

总之,共产国际土地革命战略的设想方案,令实施者,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颇感为难,屡屡不敢着手。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下)第2卷[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苏]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上)第3卷[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6]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7]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 [J].前锋,1923,(1).

[8]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J].前锋,1923,(2).

[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汪澎(1980-)女,安徽六安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16

A

1671-7155(2012)01-0077-05

10.3969/j.issn.1671-7155.2012.01.015

2011-11-06

(责任编辑 何正欣)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共产国际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1:43:10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观察与思考(2014年3期)2014-04-16 02:35:46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