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亮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101)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
陈宏亮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101)
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剖析。认为,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进行重构,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分别从价值观、传播方式、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对其重构进行了探索,旨在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体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重构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文化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自其诞生以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停滞期,而是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洗礼中,不断地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循环反复地向前发展。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体育文化如滚滚大潮涌进国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主动地认识世界、接受世界、学习世界,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举国体制”下,代表西方体育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从一个体育弱国发展为体育大国,并不断向着体育强国迈进。然而,就在我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并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却遭遇了千年寒潮,喜爱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骤然减少,部分项目濒临消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并开始付出种种努力,以期重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使之与竞技体育文化齐头并进。不难想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国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的现实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一次大洗礼,在价值观、传播方式、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去重新认识、加以改进,使之重新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接受。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的工作环境等等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个人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奥林匹克文化提出了 “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发扬的是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张扬的是自我和个性。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以儒家 “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 “各安天命”“无为而治”等传统哲学为基础,以 “仁”为思想核心,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强调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千百年来受儒家思想的感染,突显了我国以礼为先、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所在。当前,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思路应仍然以此为基点,从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净化道德环境和提高人格境界方面进行推广,这不仅符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更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将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是重构价值观念的必备条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做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工作。统计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总数可达977项之多,其中汉族301项,少数民族676项[1]。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接受,在挖掘的基础上,还对准备重点发展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如对龙舟、毽球、舞龙、舞狮等项目,规范了比赛规则和健身方法。近年来,国家又组织专家对导引养生术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创新,在古老导引养生功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的基础上重新创编出了适合现代人修练的功法,并向全世界推广普及[2]。如2010年8月,五禽戏第一次走出国门,走进非洲贝宁共和国,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以上种种努力表明,国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的高度重视。
民族传统体育要推广普及,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种传统体育项目,这是重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的最基本条件。但也应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远远没有进入中国体育文化的主流,还处于边缘地带。因此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果不能进一步被转化为现代社会的理念,并为现代社会所用,那么它们就永远是历史,是 “活化石”[2]。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在把体育需要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人否认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健心价值,其发展滞缓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大环境、大形势下,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暂时的偏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几千年社会的动荡、战争的洗礼能够传承至今,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3]。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并受到传统的深刻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重构也必须遵循此规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向来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我们应当吸收其内在的信仰、思想、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同时在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吸纳先进的西方体育文化,中外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碰撞、博弈、吸纳与融合可以使之更具有竞争性和时代感[4]。
西方现代体育的优势在于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存在并发展的,呈现出竞技性、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其缺点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以力学和西方医学等为依据,把技术细化至微,缺乏人体统一的整体观,剧烈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刺激,易使人体内部的系统功能失调,人体内部机能遭到破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是以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形神相关论、动静相关论、人天相关论等构成了整体体育观。其缺点是在封建制度中存在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形成了相对独立和隔绝的体育文化,封闭性、伦理性、民俗性、宗教性、军事性较强。显而易见,西方竞技体育的优势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弱势,我国传统体育的优势也正是西方竞技体育的弱势,我们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全盘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更不能全盘西化,两者互为补充才是未来全球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官场、学校、家庭、宗教、社团等几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靠这几种传播方式特别是家庭和社团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这些传播方式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看,显得格外滞后。传播体育文化的动因,除了某些情况下的家族传承外,更多的是基于生存的压力。而传统社会体育文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无论是基于家族传承,还是基于生存压力,都很少超出功利目的,因此传统体育文化难以发挥在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丰富功能[5]。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已成必然,并发挥着决定作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从古老、封闭的传播方式过渡到多元、现代的传播方式。政府、学校、社团、家庭、宗教、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方面、全方位参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推广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离不开文化的先行传播,只有了解一种传统体育项目的背景,才有可能从心理上接受并喜爱它。这就需要一支由专业化人员组成的素质过硬的传播队伍。尤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让对方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还需要展示整个民族的文化[6]。
在传播队伍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每一位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者理所当然也是传播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有传播体育文化条件的人群进行重点培养,因为他们是传播活动的中坚力量。例如,目前的在华留学生来自近200个国家,分布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所高校,这一特殊人群应该成为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点。传授给他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技能,使他们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执行者。再如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目前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在这些学院内,把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项课程结合语言文化教育有利于其进一步推广,在这些学院里发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更不失为快速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条捷径[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7]。在传播技巧与传播艺术上,我们需要找到这种契合点,那就是 “以人为本”——通过体育运动,提高人们身体健康,增强人们体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在此契合点下,我们需要重视中西方思维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考虑影响受众兴趣的复杂因素,有针对性地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提高传播效率。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一种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从当时的军事、健身、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带有包括宗教、风俗、祭祀、武术等民族传统色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式随着文化本身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诸如汉族的蹴鞠,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瑶族的打粉枪,回族的堆人山,壮族的打拐、芭芒燕,侗族的滚乱泥、打泥巴仗等,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逐渐被人们淡忘和舍弃。而诸如武术、龙舟、导引术、舞龙、舞狮、空竹、摔跤、风筝、秋千等,因为适应了文化变迁而流传至今,甚至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成为国内外人民共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事实上,现在流行的西方体育也是脱胎于西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田径、球类、击剑,拳击等,它们在近现代文化变迁中,融入了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心中,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从地方民族文化升华为全球化文化,形成了全世界共有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
文化本身是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改变,古老的传统体育要发展,其形式与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适应了这些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反之则被淘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标志,离开创新谈民族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8]形式与内容对文化变迁的适应其实就是一种创新。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也得到了理性上的提高,对健身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都促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上求发展。如踢毽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汉代,在我国广为流传,解放前由于战争原因而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踢毽子运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毽球,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武术做为我国的国术,一直在丰富各种流派的内容,完善各种比赛的组织方式,在竞技化和规范化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其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并为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这完全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构成的复合体,对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其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初始特征,也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其千百年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当前其生存发展的障碍。面对当今开放性的、信息化的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发展必须吸纳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对它进行重构,可使人们重新了解和认识其价值,打造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健身、健心运动,重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象,并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一种全新的全球体育文化。
[1] 谷丙夫,蔡荣芝,孙小宁,等.中华民族传统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789-792.
[2] 丁保玉.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重构[J].学术论坛,2010(9):174-177.
[3] 鲍阳.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位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94-96.
[4] 胡德同,井卫红.和谐社会条件下体育价值取向重构[J].人民论坛,2011(1):200-201.
[5] 刘惠.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18-136.
[6] 吴友谊.混沌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85.
[7] 钟宇静,张本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2010(8):155-156.
[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5.
On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China
CHEN Hong-liang
(S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uzhou 234101,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t the present stage.This paper holds,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at we must reconstruct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o as to gain the power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t explores th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means of transmission,form and content to build a new mode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ports culture;nation;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change;reconstruct
G85
A
1008-3596(2012)03-0094-03
2012-02-01
陈宏亮 (1971-),男,安徽宿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人文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