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消防指挥学校,云南 昆明650208)
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的应激特征与应激管理
张丹丹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消防指挥学校,云南 昆明650208)
通过对消防部队兵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的应激特征及其应激现状的研讨,得出了群体应激水平在结构上已经发生变化、个体应激水平与生理机能和情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也会影响兵员的应激状况等结论;进一步细分了兵员在应激情境中通常采用的“问题指向”、“情绪指向”和“人际关系指向”三类应激策略;针对研究结论和存在的难题,提出了使用生物反馈等方法来调节失调性反应、发挥应激管理干预计划的作用等建议。
应激心理;应激特征;应激管理
军事专家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中外军事力量对比、任务执行实效、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单兵核心军事能力的培养、专项训练与演习、卫勤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实践性问题。心理研究方面则主要涉及兵员减员分析、兵员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等。深入到兵员应激状况的专项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消防部队兵员开展的应激研究,研究内容方面,基于具体任务情境展开的讨论多侧重于对兵员经历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各类应激反应或对应激障碍进行症状式描述。研究工具方面,LES(生活事件量表)和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是最常选用的应激测量工具,PSS-SR(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陈量表)、PDS(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以及CAPS(临床医生—管理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仅适用于老兵)也有少量运用。研究结论方面,对消防部队兵员应激过程的诱发及其反应机理概括得较全面,个别兵员案例分析涉及了易感因素与恢复因素的探讨。
从应激心理体验对兵员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影响维度来看,应激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的领域。例如:兵员报告的部分躯体反应与个体应激特征的关系;除亲身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情境或因素导致应激反应的产生或加剧;是否可以从关注情绪、问题本身以及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理性处理应激等等。
群体心理健康与应激现状的评估显示,不良应激体验最显著的是上等兵群体,其后依次为列兵、士官和中队干部;上等兵群体多报告存在生理性、情绪性以及认知方面的不适反应。该研究结果与以往得出的“列兵应激状况显著不良”等研究结论有出入。
Hans Selys认为,躯体反应会经历三个阶段——警觉和调动、抵抗、衰竭和解体。“刺激”与“个体对该刺激的评价”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况,它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对基层部队兵员进行的心理评估也印证了这一结论[1][2]。相同刺激(或应激源,如工作责任、任务情境、人际关系、职业前景等)作用下,60%以上的兵员报告有生理机能方面的疾病感受,最常见的包括自主神经系统或免疫系统变化、偏头痛、睡眠障碍等;个体对“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评价标准呈现出模糊化、反向化的特点。此外,置身的情境是否发生变化也是个体选择应激策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以往研究心理应激、行为模式以及躯体疾病时,研究者多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一些对个人影响较大的重大生活事件上,例如过大的工作负荷、危险情境、创伤性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家庭剧变、亲人离世……研究发现,与以上重大生活事件相比较,许多重复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应激反应具有特殊影响。
1.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健康水平下降,甚至成为抑郁或焦虑发生的诱因。调查研究中选取了部分微小、细碎的生活事件,例如消防车故障、堵车、丢失钥匙、人际关系纠纷、阶段性测试等。研究显示,如果此类事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重复发生,个体的应激反应强度会明显高于重大生活事件;如果将它们的发生频率进一步增加,一些急性应激反应会转变为慢性应激反应。一段时间后,85%以上的个体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抑郁或焦虑体验;极个别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在此之前并未报告过曾存在躯体性不适的个体产生了疾病或衰竭体验。
2.任务情境中,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引发的应激反应可能再现并加剧。生活事件发生后,如果很快进入到任务情境中,部分兵员会再次体验到还没有完全消退的应激反应,个别兵员甚至出现应激“变异”,即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或断裂。例如,在相似的任务情境中,曾对黑暗、高空环境产生过恐惧性回避反应的兵员还产生了认知失调、假性感知障碍等疲劳、衰竭反应,而这种情形以往很少发生。
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某些应激因素会导致兵员产生包括烦躁不安、记忆困难[3]、呼吸道感染、部分泌尿或生殖系统疾病等免疫系统功能变化带来的躯体化反应。当心理应激发生时,个体若伴有较高水平的负性认知和较大的负面情感,有可能出现源自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躯体化疾病。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激处理方式集中表现为直接解决问题或改变应激情境。它能帮助兵员深入察觉到该应激情境并产生一些积极变化,例如消极情绪降低、积极情绪上升等。兵员在选用“问题指向”应激策略时,往往存在以下前提条件:第一,认为应激情境可以改善;第二,所重视的对象或存在社会支持关系的其他对象在应激中不会面临利益损失;第三,应激情境与职业或工作联系紧密。
兵员选择情绪式应激策略时,主要运用情绪表达(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回避或逃避行为、积极的幻想、社会比较等五种处理方式。它们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兵员个体进行情绪表达的意愿与能力具有有明显差异,人格特质和性别特征为主要原因;第二,对于应激处理的实效而言,个体更关注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质量而非数量;第三,回避行为在短时间内能够缓解剧烈的心理冲击,但拖延性的回避或逃避会使兵员体验到“升级”的应激危机;第四,兵员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呈现出显著的“向下”趋向,为了获得积极的看法或舒适的体验,个体有时会无意识主动歪曲信息。
移情反应、主动参与与保护性缓解是兵员个体最常采用的人际关系式应激策略。采用此种应激策略的兵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倾向于首先选择移情反应的个体,具有更强的运用计划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较少使用移情反应的个体,其情绪性应激处理能力较弱;第三,相对于神经敏感程度较高的兵员,当与个体本人关系密切的对象陷入到应激情境中时,神经敏感程度较低的兵员更倾向于采取移情的处理方式;第四,频繁运用保护性缓解方式的兵员,其情绪压抑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
生物反馈训练的要点是引导兵员个体经历“识别—控制—进入生活”的过程。需要识别与体验的体内反应包括心律、血压变化等。个体得到自身身体机能的直接反馈后,借助生物反馈仪学习控制部分躯体障碍背后的生理反应。其难点在于将控制效果深入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中。该方法尤其适用以偏头痛、失眠症为主要躯体化反应的应激调节。
放松训练的要点是帮助兵员个体学会两种技能,即区分紧张与放松、做到放松。训练实践中,可采用渐进式放松来实现深度肌肉放松。当个体感到自己开始紧张时即可运用此技术来促进应激。该方法尤其适用抑郁、焦虑障碍、失眠症等的应激调节。
锻炼对于应激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减慢疾病迸发速度、促进疾病抑制细胞生长等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躯体化反应(或疾病),它具有显著提升应激水平的效用。
应激管理干预计划的制订必须综合考虑个体认知特性与环境情境的交互作用。具体地说,一套完整的应激管理干预计划应当包括训练设计(生物反馈、放松、锻炼等)、认知重组、决断性训练与健康教育四个部分。针对兵员个体的干预需求,还可以适当调整这四个部分的顺序与份量。
[1]张丹丹.浅析影响新兵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6).
[2]张丹丹.鉴别隐性心理特征,延伸心理测查目的[J].中国健康月刊,2011(2).
[3]张巧明,宋湘勤,王慧萍.特种兵应激状态的调查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
D631
A
1673―2391(2012)04―0063―02
2012—02—29
张丹丹,女,云南昆明人,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训练部。
【责任编校:谭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