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来平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调精神动力、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人才资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使命。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意蕴,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在导言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为无神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有内容。
马克思哲学是直接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公式(正题—反题—合题),正是黑格尔所指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这个绝对者不仅是实体,而且是主体。黑格尔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2]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是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辩证运动的结果。费尔巴哈继承了以往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一方面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同宗教神学的本质联系,认为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精致的神学,“绝对精神”就是上帝,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虚空的抽象,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亦即将那被思想作为无主体的,异于主体的主观本质,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3]。”另一方面他则把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运用到宗教的批判上,指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说:“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它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他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因而,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4]因而,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的本质根源于人的本质,人把自己的本质、形象分离出来,投射到上帝身上,创造了宗教,而宗教产生后,又反过来控制、支配人自身,成为统治人自己的异己力量,人反而向自己的创造物下跪膜拜。正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导言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揭示,重申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了人的观点。马克思强调,德国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从宗教批判转向世俗批判,并从世俗批判中找到德国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基础和条件。对宗教批判的目的就是使人摆脱虚幻处境,回到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来实现自身的幸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5]。”至于人如何实现自身的幸福,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必须认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如上所述,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中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和一切力量的源泉。“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6]在这种“颠倒的世界观”中,人只有从异在的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根据和意义。虽然真正的宗教包含有可贵的向善意识,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睦起着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其基于对超验世界信仰的世界观无一例外地都属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真正的无神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结合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宗教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开展无神论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真正成为人。在导言中,马克思提出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思想,彰显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向度。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以“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的方式,展现了个体理性认同普遍理性的精神历程,实现了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融合。在导言中,马克思强调对德国现实状况的批判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而应转向批判德国政治制度背后的理论支撑,即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他看来,黑格尔哲学无疑是维护德国现存制度本质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为系统、最终的表述,黑格尔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君主制思想、私有财产制思想是普鲁士专制国家的理性论证和辩护。马克思的论述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考察哲学史的演进,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前的哲学可称为形成和确立神圣形象(上帝、神)的时代,近代哲学则可以称为消解神圣形象的时代(破除对上帝、神的崇拜),近代之后的现代哲学则是一个构建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二重性过程。现代哲学一方面建构诸种非神圣形象去取代原来的神圣形象(如以科学、理性取代神学、哲学),以对各种非神圣形象(商品、货币、科学及理性)的崇拜代之以对神圣形象(上帝、神、哲学)的崇拜,另一方面又在消解自己所建构的非神圣形象(如对科学、理性的批判性反思)[7]。
当下,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这种由市场及科学技术所主导的,使我们进入现代性社会的过程,无可避免地衍生出的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使人获得很大解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发生异化。“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8],“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9]商品拜物教、资本逻辑使得人同外在于其自身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相对立,而不是人的真正的、具体的现实。以合理化为标志的科学与技术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使人们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压抑了人的解放需求,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在哈贝马斯看来,今天,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工具行为的合理化意味着技术控制力量的扩大”,“技术至上的大众意识使国民的明哲保身主义维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10]。在此大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观念意识上还是在现实行为选择中,都表现出对物和工具理性的追逐与崇拜,“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不同程度地蔓延。相当一部分人只注重自身能力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民族、国家、人类命运前途的应有关切——鲜会自觉地“仰望星空”。引导大学生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商品、资本、科学、技术)中的自我异化,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所必须认真研讨的课题。我们一方面要基于尊重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现实利益取向,对其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进行合理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使其成为理智健全、身心健康又有人文素养的年轻一代。大学除了开设诸如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必要的人文课程之外,还应将人文教育内容渗透于自然科学课程教育之中,以致学校所有课程都能成为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大学应致力于打造优良、高雅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大学教师也必须发挥良好的正面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低估。试想,如果连他们身上散发的都是一种浓浓的功利主义气息和典型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他们又如何去教育引导学生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又兼有人文情怀的人呢?
人类历史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如何认识世界获得真理性认识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动,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在导言中,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实践与理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方法指向。
针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只注重精神及思辨领域的斗争,而忽视实际革命斗争的倾向,在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这一段经常被引用的关于理论教育的经典阐述,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里,“批判的武器”是指对现实揭露批判的理论本身。“武器的批判”是指要以对现实进行无情地揭露批判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实际的革命斗争,推翻陈旧过时的制度。亦就是说,理论斗争不能代替实际斗争,精神力量不能代替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是工具与手段,而“武器的批判”是目的与旨归,二者相互促进。第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意思是说,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用以指导他们自身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的现实物质力量。但理论向实践、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关键在于理论要具有真理的力量,能够说服群众,赢得群众的内心认同,即以理服人。反之,如果是以权力、威胁等非说理方式强要群众去相信一种理论,即使他们表面上接受,实际上还是会弃之如敝屐。第三,“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说,任何真正的理论,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而必须以理论的彻底性和强烈的逻辑力量去征服人。理论如何做到彻底?一要善于抓住理论基本的观点、立场,按照群众的实际状况,把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向群众讲透彻,讲明白;二要善于把理论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知理论,获得教益,从而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二者实际上是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双向互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当代中国,创立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正确引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这就启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深入实际,对接“地气”,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考虑他们的人格与心理特征,而且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使其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要实现这一“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的任务,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真正获得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首先,我们切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现成的结论,板起面孔,以宣示客观真理的态度去教育人,而是要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兴趣,撞击他们的理论思维,并使其在理论课教学中受到理论思维的训练。在一些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所以遭受轻视、流于形式、凌空蹈虚,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内在原因还是理论课教育虚脱,缺乏坚实的理论研究支撑,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逻辑说服人、切中并回应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因此,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过程从理论上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并具有良好演说能力的理论课师资队伍。这的确关乎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和统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其次,“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又要求我们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关注他们的现实利益诉求,增进其自身利益,争取达到价值观教育与利益增进的良性互动。唯有如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能立于现实根基之上。再次,“真理不像是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11]。人接受价值观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价值观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规范。为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还必须重视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社会、深入生活。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品行,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其在实践中体认自身价值观的形塑与时代社会进步、国家民族发展紧密关联,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Jurgen Habermas.Towards a Rational Society[M].OS:Boston,1971.
[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