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峰,王晓萍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从“市场换技术”的“引进来”战略到“市场换市场”的“走出去”战略,成功推动了部分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实现了国内要素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后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正式生效,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为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随着“闸门”的打开,我国纺织品如“泄洪”般冲出国门的态势成为众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再次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实施限制的口实,贸易摩擦不断。本土纺织企业之间缺乏协调,集体行动力低下,直接导致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层层限制,同时我国纺织品国际出口市场单一,对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我国纺织企业大多采取以低价竞争为主的市场战略,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现象频繁发生,严重打击了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并降低了其对国际经济波动风险的抵御能力。
伴随世界经济下滑必然出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更是加剧了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许多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的稳定,推出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进口,中国是此次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据W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有40%的反倾销案件、70%的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的。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涉案产业中位居第三,全球有两成以上的纺织产品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2009年国外对我国纺织产品发起了19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6起[1]。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的骤减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可谓依然严峻。对于处在后危机时代中的我国纺织企业来说,其发展不仅受到日益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的考验,如国际市场复苏的不稳定、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众多不利因素直逼大多数纺织企业的生存底线,同时还遭受来自行业内本土同类企业为求生存而不断发起的价格战的挑战。
但是,笔者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仅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艰难挑战期,更会是其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面对危机,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危”与“机”就像是硬币的两个面相伴同行,透过表面的“危”找到其中隐藏着的“机”,并将“危”转化为我们需要的“机”,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不断趋紧的外部竞争环境所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给世界纺织产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促进国际纺织产业分工和布局结构的加快调整,这当中必定蕴含着众多需要我们积极去挖掘的“机”。在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谁能最先把握机遇,化“危”为“机”,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在面对如此严酷的考验过程中,我国许多仅靠给国外品牌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中小微型纺织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其自身竞争力薄弱,没能经受住考验,纷纷处于停产、倒闭的境地,纺织行业近似残酷的优胜劣汰将督促我国纺织企业深刻反思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及在行业内参与制造的无序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亦促使纺织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积极探寻一条可帮助其化危为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纺织行业过剩的生产加工能力在面对有限的国际市场需求时,由于不能被市场充分吸收,行业内“窝里斗”的现象严重,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自身利益随意降价,以次充好,这种行为的肆意蔓延是我国纺织业近年授人以柄、不断招致外国反倾销指控以及特保措施等贸易限制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为改变我国纺织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态势,把本土纺织企业竞争拉回到健康有序的轨道上来,增强其在后危机时代中把握机遇的能力,纺织业内应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依托纺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在企业间建立各种有益的沟通交流渠道以提升纺织企业的集体行动力,联手行动开拓国际市场,从而通过“联合效率”的充分发挥来促进我国本土纺织企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这将是我国纺织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利用危机找商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也是为实现我国从纺织工业大国向纺织工业强国转变所应重点做好的准备工作。
1.纺织行业整体利益发展诉求的代表——纺织协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在获取社会收益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了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决策时风险的增加等,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获取,纺织企业组织迫切需要纺织协会的建立,以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等。纺织协会是纺织企业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自愿联结起来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它站在行业的高度,实行自我管理、平等协商。
作为纺织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为纺织业企业服务是纺织协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存在并得以更好发展的前提基础。纺织协会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居于市场主体和政府之间,需要做好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上通下达、双向服务的功能,宏观上服务于政府,微观上服务于企业。一方面,纺织协会通过参与有关纺织业发展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为政府提供从市场上获得的信息,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从而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的决策又可通过纺织协会来传达,使市场体系运作更具效率,进而间接帮助政府实现对纺织业企业的宏观调控功能。
2.纺织协会使集结本土纺织企业深层次嵌入全球价值链(GVC)成为可能
在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的优势大多集中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出口的纺织品中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带有低附加值、微利化、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很少有自主品牌,更多的是依赖发达国家地区企业的市场网络和品牌,这种仅依靠劳动力要素禀赋而来的比较优势驱动市场扩张肯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极易被新出现的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替代。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势力和市场势力,掌握有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与国际销售网络,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领导者地位,将我国众多中小纺织代工企业俘获并把它们长期压制于“微笑价值曲线”的底部,这表明我国纺织代工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间的联系虽然是广泛的,但却是浅层次的,这种不深入的GVC嵌入根本无法支撑我国纺织代工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的创新与整体产业的升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壮大。本土纺织代工企业若想改变这“低端锁定”的命运,就需要先扎实练好企业“内功”,在培育企业高级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具有高附加值特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同时还需借助纺织协会实行行业自治,通过对本行业内成员企业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从而转变集群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竞合关系,争取在新一轮的全球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实现以持续的、整体性的产业升级来支撑我国纺织企业纵向、横向深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拓宽获取产业高附加值的空间,增强其后发优势。
笔者认为,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引导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面对如此重大、艰巨的任务,完全依靠政府无法完成,仅依靠单个企业也不切实际。同行业内企业联合行动的开展需要有能代表行业公共利益的组织者进行领导。作为同类企业基于纺织行业公共物品和服务需要而建立的横向联系,以及为实现这一需要以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的纵向联系的集合体——纺织协会,我们应充分看到其在整合纺织行业内外部公共利益时的比较优势。纺织协会作为一种组织化的“私序”,是成员企业基于共同利益的诉求自愿形成,并在长期交往博弈过程中达成的自我约束及冲突解决机制[2],作为纺织行业内正式的权威代表,在倡导和组织纺织企业集体行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时,受到WTO体系中众多原则的限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许多方面无能为力;对于企业来说,它们虽有突破技术壁垒的迫切愿望,但在直接参与应诉的过程中却面临了成本巨大的问题,迫于单个企业实力实在有限,所以很难形成直接的对外交涉力量。此时,纺织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出现,不存在政府面临的约束性障碍,且能直接代表国内企业与国外组织或政府进行谈判,在此过程中,纺织协会还可充分发挥其作为中间人的组织力量的作用,有效倡导和集结国内纺织企业为应诉而开展积极有效的联合行动,以维护企业的共同利益。此外,纺织协会还可为成员企业提供一个信息沟通、互动交流的平台,具有集体记忆的功能,通过对以往的教训进行总结及对成功经验进行积累并传递,能帮助推动企业以后的集体行动策略更有效地实施。
3.纺织协会助推根植于国家价值链(NVC)中的本土纺织企业生根发芽
在全球竞争机制影响下,我国纺织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产生了广泛联系,实现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参与竞争,主要表现为对外嵌入GVC,对内根植NVC。本土纺织代工企业的成长如同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由供应商、竞争对手、消费者、相关服务机构、中介组织、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本土组织网络构成了国际代工企业日常运作的生产土壤[3],协助并支持本土纺织代工企业的建立与运营。
本土纺织代工企业在嵌入GVC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本土组织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系,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环境时,单个企业显得势单力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变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找到可以联结的同盟,并与其结成共同体,通过集体行动增加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协调,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纺织协会作为纺织业公共利益的代言者,立足企业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真正从企业的诉求出发,有能力把本行业企业最大限度地联结在一起,通过组织协调把企业集结成“集团军”的形式进军国际市场,充分发挥集合体的力量,在应对市场突发状况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纺织协会的协助下,本土纺织企业间可有效避免因恶性竞争给企业带来的伤害,通过建立行业规范、实行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等措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客观环境,可有效助推本土纺织企业集中精力练好企业“内功”,帮助其在本土组织网络中生根发芽。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同时存在为纺织协会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纺织协会作为纺织行业内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主体,填补了纺织企业的多元化诉求与政府有限资源能力之间的断层,为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架起了桥梁。
纺织协会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来自政府和纺织企业的双重影响。为充分发挥纺织协会在协调并组织我国纺织企业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放权于纺织企业,真正体现出纺织协会的社团法人性和代表纺织行业共同利益的权威性。首先,政府应从观念上转变对纺织协会的认识偏差:纺织协会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一种中介组织,自身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它既不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亦不是成员企业的上级;其次,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继续推进职能转移,把一些本应属于协会组织的职能逐步移交给纺织协会,改变其对纺织协会的直接管理为放权监督,为纺织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4];再次,政府部门应与纺织协会达成合作意识,加大对纺织协会建设的支持力度,彼此间构建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积极参与纺织协会的各项活动,认真听取纺织协会关于本土纺织企业发展的建议、对策,通过纺织协会这一平台实现政府与纺织业企业间的无障碍沟通,以达协作共荣之目的。纺织协会遵循自愿的原则,基于维护和增进行业共同利益的目的而存在,纺织企业有权选择加入或退出该协会,如果纺织协会为企业服务的宗旨没能很好体现,其对纺织企业的号召力就不强,就很难生存下去(纺织协会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纺织企业缴纳的会费),所以,纺织协会的发展及其权威的树立离不开纺织企业的支持。纺织协会组织的存在,为会员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组织化平台,有利于成员企业就某一关系纺织业公共利益的事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可有效引导纺织企业走出“囚徒困境”。在纺织协会倡导组织下的企业集体行动就很好地证明了纺织协会与成员企业间的有效互动能给彼此带来更多的利益,它既能提高纺织协会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协会,又能给纺织企业创造更多的公共利益,如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共享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所以,纺织企业应积极配合纺织协会的工作,以支持纺织协会的持续性存在,共同开创我国纺织业的美好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机制的影响下,我国纺织代工企业双重嵌入GVC和NVC,为其发展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道路。然而,由于我国纺织企业间过度无序的恶性竞争,其在获得更大活动空间的同时亦招致了更多来自进口国对我国出口纺织产品的贸易限制措施。市场秩序混乱、竞相压价出售使得我国整个纺织产业对外竞争力薄弱,应对国际竞争环境突发状况的能力低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瞬息万变的外部竞争环境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而行业的发展亦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纺织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纺织企业的纽带,通过在中观层面的协调活动将宏观层面的政府调控与微观层面的企业执行有效连接在一起。纺织协会对外争取资源,对内服务于企业,其组织与协调功能的发挥可有效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贸易行为,提高GVC和NCV双重网络嵌入中的本土纺织企业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企业集体行动力的提升,充分释放其团体的力量,发挥“集体效率”。成功组织成员企业采取集体行动,不仅可提高纺织协会作为纺织业公共利益代表的公信力,提高协会对企业的吸引力和组织内部的凝聚力,还可提高纺织行业整体声誉,为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进而可有效推动我国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实现纺织企业集群在GVC上的深层次嵌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1]刘红.后危机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178—179.
[2]余晖.转型期自律性行业组织产生和发展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聂正安,钟素芳.知识转移、网络嵌入与国际代工企业成长[J].经济地理,2010,(6):970—975.
[4]陶侃,娄钰华.中国轻纺城商会发展调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