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荭(河南省陆浑灌区偃师市管理局)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全市8镇3乡1区、226个行政村,人口60.9万,总面积668.58km2。偃师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旱涝灾害经常发生。偃师市政府历来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多年来偃师水利工作在“以水为主,水土并举,建管并重,注重效益”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生态水利转变的新路子,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的高质量实施,偃师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全市农业的发展。
首先,偃师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高效节水示范项目、民办公助节水灌溉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农业开发项目,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工程规模、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7-2010年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4440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47万hm2,发展节水灌溉0.172万h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次,偃师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工程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但总体运行和效益发挥一般的特点。截至2010年底全市保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8000余处,涉及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农村供水等多个方面。其中小型水库6座,塘堰坝53处,小型水窖210座,泵站85处,小型灌区10处,灌溉机电井6793眼。全市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机电井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8。
第一,病险水利工程多,一部分工程已经损毁。据调查,现在渠道正常使用16891延长米,有效灌溉面积0.153万hm2,能正常发挥效益的引水工程不到30%。水源有保障的九龙角灌区,由于渠道损坏严重,目前灌溉能力不足200hm2。
第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管护责任不明、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偃师市虽在部分灌区尝试了对小水库、塘坝以及机电井等的村组承包、租赁进行管理,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使“责、权、利”相统一,但改革不彻底,效益不明显。
第三,随着物价上涨,建设用材料价格剧增,劳动力工资涨幅加大,建筑成本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低下,农民收入低微,在工程维修投入上有很大困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不能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很多工程运行条件差,改制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工程建设无法落实。
第四,过度开采地下水,势必影响后续长期可持续利用。偃师市是水资源匮乏地区,取水水源90%为地下水,多年打井抽取地下水已使水位严重下降,干旱时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源枯竭,工程效益受到制约。
第一,工程潜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全市小型灌区多达10余处,小型灌区在全市农田灌溉中处于重要的补充地位。偃师市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因此要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兴建小型水源工程,维修、更新配套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目前,市内各小型灌区完好率、灌溉保证率都很低,水资源浪费严重,90%以上灌区都需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偃师市季节性河流很多,山谷发育,适合修建塘坝,集蓄水量,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保障。
第二,水资源保障潜力。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7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37亿m3,地下水资源为3.75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3.7亿m3,预计灌溉可利用水量1.9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可利用空间较大。
近年来,偃师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重点发展绿色蔬菜、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高效花卉等四个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绿色农业”、“商品农业”的战略措施得到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这些有利条件都极大地促进了偃师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这就要求配备相应的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的运行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
工程在建设完成后,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一是要责任明确。在责权工程验收合格后,将产权一次性交给用户,由政府的主导部门来发放产权证,由用水户集中对工程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章程进行管理,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二是要建立良性的运营机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维修费、物价和水利的不同,共同制定收费标准,确定资金的投入比例,确定管理员的数量。
三是在设备使用上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对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做到熟练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益,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