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陈建侠
“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这是流传在淮滨县的一首童谣。童谣里的“小叫吹子”就是现在的淮滨“泥叫吹”,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产于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被誉为豫南民间艺术奇葩。
淮滨“泥叫吹”既具有楚文化凤鸟的重要特点,又具有中原文化玄鸟的特征,是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出淮河文化的包容之美。它造型质朴厚重,色泽鲜美亮丽,吹奏出来的声音更是千变万化,或似空山猿啸,或似深林鸟鸣,有时呜咽哀怨,有时悠扬美妙。
淮滨“泥叫吹”造型各式各样,有十二生肖、飞鸟瑞兽、家禽宠物等动物,一件件肥胖丰硕,憨态可掬;也有关云长、穆桂英、樊梨花、杨六郎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神形兼备。每个“泥叫吹”隐蔽处都有一小孔可以吹响,自古以来都非常受儿童的喜爱。在古时候,农忙之余,村民们用当地一种黏性很强的土制胚晒干彩绘,制作成“泥叫吹”拿到周围的庙会上去卖,以补贴家用。当时,小叫吹不仅是小孩子们钟爱的玩具,而且也是被人们视为可以镇宅祛邪的“镇物”,被人们从庙会上请回家供奉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物件,但在精神和物质文化都非常匮乏的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极其丰富的精神寄托。
制作“泥叫吹”的泥土取材于淮河沿岸冲积平原,土质细腻,黏和性高。泥玩虽小,但其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而且一个都不能少:首先必须选用当地的黄胶泥,经淘洗晾晒后,研为细末,用胶剂搅和后,手工捏塑成形,然后经文火烧炼,出炉后修整打磨,最后施以彩绘才为成品。整个过程分为选料,捏制,烧炼,彩绘四部分,撮泥、塑形、钻孔、打磨、初期凉晒、后期凉晒、彩绘颜料等工序都十分讲究。如“晾晒”不能曝晒,要阴晾三四天,把水分去掉,再放入炉中,经文火烧炼,出炉后修整打磨,最后上彩。成彩时,多以绿色为主,间以黄、白、红、蓝、墨、玫瑰、粉红等色彩纹饰,色泽亮丽,对比强烈,整个作品线条分明、纹饰简练、造型别致,即是玩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泥叫吹”设计巧妙,入气孔多开在人物的头部或动物的尾部,回音孔多开在腹部或中部,不论入气孔还是回音孔都要以不破坏泥塑造型为原则,并且要吹之清脆响亮。为了便于制作记忆,艺人们还代代相传制作口诀,如“羊嘴尖、猪嘴齐”,“羊角直、牛角弯”,“站着尾巴长、坐着尾巴短”等。
淮滨“泥叫吹”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声音唯美,是淮河儿女自由率真性情的宣泄,是乡村素民纯朴憨厚品格的体现。目前,“泥叫吹”已被列入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组对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进行了判读,认为淮滨“泥叫吹”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并列为三大泥玩,共同构建起河南省民间泥彩塑三点一线的文化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