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寥落净居寺

2012-04-11 05:33/_冷
河南电力 2012年9期
关键词:紫云苏轼

/_冷 军

2012年7月,一条消息让很少为外人所知的光山县大苏山净居寺着实火了一把。消息称,当地在对净居寺紫云塔遗址进行挖掘重建时,发现了一个宋代的棺椁,内有三颗结晶状物质,经专家鉴定为宋代高僧肉身舍利子。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一番轰动。

提起净居寺,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若说起这里是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的发祥地、唐朝鉴真东渡的起始点,乃至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精神家园,很多人顿时便会心生惊异。净居寺的名气,与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严重地不对称,千百年来,它就如同一颗被遗忘在深山里的珍珠,在历史的尘烟中,默默地掩藏着昔日的光芒。

出光山县城西南25千米,大、小苏山之间,有一坐北朝南、占地4400余平方米的寺院,这便是净居寺。与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它没有宽阔高大的寺门,只是一间窄窄的朱漆门脸,显示出它的内敛与恬淡。大门的上方,是一横一竖两个寺名,这也是与一般寺院的不同之处。竖的寺名在上,为“净居寺”三个字;横的寺名在下,曰“敕赐梵天寺”,为宋真宗御笔亲书,故净居寺又名“梵天寺”。

只是,除了这幅宋代的匾额之外,眼前的净居寺,皆是清朝顺治年间重修的,其他的都已毁于战火。若要追溯起它的历史,却是要早到南北朝时期了。

据记载,公元554年,北齐天宝五年,嵩山僧人慧思南下弘法,来到光州(今光山)大苏山。只见此处一片层峦叠嶂、松竹翠绕的胜景,更兼有“九龙捧圣”、“四水归池”的地脉,心下大悦。慧思向一位路过的老者请教这里的地名,老者告诉他说,这座山叫大苏山,前面是小苏山。又问老者的姓氏,答曰姓“苏”。慧思猛然想起临下山时,师傅慧文告诉他“遇三苏则住”的偈语,莫不是就应在了这里?再转头看时,老者已飘然不见。慧思不禁感叹为佛陀点化,于是和弟子们一起搭建草庵,就地开辟道场。

“遇三苏则住”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然而在此后的14年里,慧思“大苏开悟”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一段著名的美谈,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其时,慧思在江淮间声名远播,学徒数量与日俱增,“相从跨险而至者,填聚山林”,“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其间,他亲率弟子开山种茶,一方面维持寺院的生计,一方面饮茶悟道,开创了僧俗两界“禅茶一味”的历史先河。时至今日,在大苏山一处如刀削斧劈的天然石壁上,慧思的摩崖石刻“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仍字迹犹存。从那时起,大苏山也成为继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之后,中国又一大佛教名山。

公元560年,僧人智顗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佛道不断精进。后来,智顗在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总结梳理慧思的思想,形成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从而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智顗由此成为继印度龙树、慧文、慧思之后的天台宗四祖,被尊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净居寺也自此成为“天台祖庭”。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佛教的另一大宗派——律宗的道岸大师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弘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现塔毁基存。发现舍利子的,正是此处。

寺门东边,有一棵银杏树,相传为道岸亲手所植。令人称奇的是,在银杏树身上又同时长出了檀树和柏树的枝干,人称“同根三异树”,至今已有1300余年。

彼时,一位来自大云寺的小沙弥投师道岸。在这里,他对天台宗和律宗广泛修习、兼收并蓄,最终成为两宗兼修的集大成者。他,就是鉴真大师。道岸圆寂后,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若仅是如此,也许并不足以成就净居寺彼时的盛名,370多年后,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到来,丰润了净居寺“诗城乐地”的造化。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在这首《游净居寺诗并序》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天台宗的向往和对大苏山的依恋之情。此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赴任途中,慕名来到此地。山为大、小二苏山,父老曰苏姓,此“三苏”与他同宗同姓,一个落魄之人自然会产生归乡到家的亲切感,而这种感觉只有此时的他才能体会得更加真切和难得。因此,他将苏山称为“吾家山”,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在净居寺小住的日子里,苏轼静心读书,品茗悟禅,深刻反思自己的宦海人生。至今,大苏山上仍保存有“东坡读书台”遗址。在黄州期间,他多次返回净居寺,惹得诗人黄庭坚、杭州天台宗高僧道潜和佛印等数次流连净居寺,与苏轼同游同乐,使大苏山净居寺不仅是佛教名山,更成为因苏、黄、张耒而起的诗城乐地。

时至今日,在光山依然流传着“银枝落地东坡回”的美好传说:当年,居仁和尚依依不舍地送别苏轼并问道:“先生何时再回苏山?”苏轼指着身后的银杏树答:“银杏树枝落地时,我就回来了。”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确实奇妙,1999年,当地重修东坡读书堂,并在堂内重塑苏轼座像。就在座像塑成的那天夜里,寺门外那棵“同根三异树”上,偌粗的一根银杏树枝竟无缘无故地断落在地,光山人都说那是东坡先生回来了。

伫立寺前,拨开历史的尘烟,看向眼前的光景,让人不免生出一种英雄暮年、美人迟暮的悲怆。转念一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却也正是佛法里因果轮回、生生灭灭的必然宿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珍视眼前事、珍惜眼前人。当岁月流过,物是人非,我们曾经存在过,努力过,便是不悔的人生。

如今,光山县成立了净居寺管委会,总投资超过6亿元的净居寺旅游开发规划全面启动,修缮古建筑、新建博物馆、重造紫云塔……一个属于净居寺的春天已经到来。不久之后,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古寺,必将以崭新的雄姿传承着自己千年的光彩!

猜你喜欢
紫云苏轼
中国画《闲逸紫云》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游贺州紫云洞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贵州省紫云县狗场地热水分析
勘 误
紫云格凸河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