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安,谭春兰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06年,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三农”的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指导了中国农村地区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2007年3月,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从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349家村镇银行开业,其支农、助农的效应已经逐步显现。村镇银行凭借其信贷决策链条短、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为农村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村镇银行的出现有效激活了县域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因此,探讨现阶段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国家对其政策的扶持还远远不够。国家财政补贴和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缺乏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支持。首先要明确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需要明确是执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制定符合村镇银行本身特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明确村镇银行的存贷浮动利率区间。其次,缺乏必要的财政政策支持。2010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2010]4号令,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执行3%营业税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省份的村镇银行在缴纳当年二季度营业税时却仍然执行5%税率,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没有得到国家政策层面上相应的优惠,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二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减税免税政策尚未规定;三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2]。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就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农村金融资金不足为己任,《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为“三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村镇银行已经开始逐渐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80%以上的村镇银行主营业务还是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但资质好的中小企业数量有限,所以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面临生存危险。如某村镇银行,截至2007年9月末,累计发放贷款423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仅有70万元,占比16.55%。究其缘由,村镇银行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三农”[3]。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本身就不可能放弃对利益的追逐,为了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必然会把目标客户群重新锁定为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和当地的龙头企业。村镇银行如何有效的履行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继续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其自身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的产业,其本身的行业特点就决定了其在商业盈利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加上农业具有风险高、收益不稳定等方面的缺点,从长远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融通积极性不高,缺乏提供金融支持的内在动力,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多的情况下把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非农领域,大量的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城市而不是哺育农业的发展,造成“失血效应”[3]。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金融机构,其资金的来源是其开拓信贷等业务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其长远的生存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挤压。村镇银行存在着发展时间短、规模小、社会公信度低、网点分布不均匀、与其他国有大中型银行同质、业务种类单一等缺点。由于不被社会所认可,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村镇银行吸收存款便显得尤为困难。以吉林东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25日,该行储蓄存款为21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80万元,而同期贷款为1 310万元。目前,村镇银行还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4],加之村镇银行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缺乏项目支持,赢利能力弱,其发展容易受阻。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从业人员,组织内部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都是由自然人、非金融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村镇银行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招聘方式的单一化,在人员入口把关方面比较困难,不能充分的引入具有较高实力的金融人才,从而造成了村镇银行组织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较低,行业技能比较落后的现象[5]。从村镇银行的人员组成来看,部分人员来自相关商业银行,其余则通过自主招聘。由于村镇银行不能提供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加优越的条件来吸引已从业人员加盟,加之部分从业人员或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理论,或缺乏对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人员配备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深化发展。以安徽凤阳县利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18名成员当中,只有董事长、正、副行长和综合办主任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多年金融工作经验,其他的员工则是由公司职员、应届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构成,人才缺乏成为其发展的“软肋”。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进行扶持才能有效的履行其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是一种具有利益外溢特征即正外部性的产品,政府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供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村镇银行建立之初就以农村作为服务的对象,目的为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所以村镇银行本身就带有政府向农民提供金融产品的属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其最优惠的保护政策,以此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6]。首先,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减少村镇银行营业初期的经营成本,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其次,依据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定情况下降低存款准备金存缴比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通过国家专项的资金财政补贴使资金流向资金紧缺的“三农”领域。再次,对于刚刚建立的村镇银行,银监部门可以适当的放宽其存贷款比例的限制,对村镇银行的资金发放和贷款实行定量的控制,并且同时对存贷比进行监控,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鼓励村镇银行多发放贷款;在农村地区鼓励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在利率、支付结算、反洗钱、存款准备金和征信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村镇银行加大科学技术和业务培训的支持,使村镇银行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7]。最后,应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特殊,在日常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损失,国家应在财政上进行相应的补偿,对村镇银行形成正向的激励,增强其服务“三农”的内在动力。
村镇银行根植于农村地区,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半径短,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很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缺乏理性的市场定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逐渐脱离了服务“三农”的目标。村镇银行这种市场定位逐渐等同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同质化将不利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村镇银行在其成立之初就以服务“三农”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相应必要的金融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村镇银行既定的市场定位能有效避免同大中型银行争夺同质客户,实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和扎根农村的经营理念,更好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还能从根本上发挥其内生于农村的根源性,依靠从业人员的本土化优势,有效的开展金融业务。首先,在拓展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积极开展代理保险、理财、国库券等中间业务,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品牌;其次,村镇银行应积创新服务产品,为农民提供理财和投资咨询服务,对当地的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大户提供简洁高效的担保服务;再次,村镇银行应对贷款实行弹性管理,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贷款服务,当农户还款遇到困难时,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周期实行比较灵活的还款方式。
首先,政府应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将国库财政资金、社保基金、涉农资金、财政补贴统一归村镇银行办理;借鉴外国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将上级部门的政策配套资金和支农资金有效的存入村镇银行,不断的扩大村镇银行的金融实力;努力增加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放宽加入货币市场的政策条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其次,村镇银行应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引导民众全面、正确了解村镇银行,积极宣传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介绍村镇银行业务开展情况,引导当地居民把个人闲置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同时设立分级机构,扩大其服务半径。再次,加强村镇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吸引优质的客户,逐步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其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提高现有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组织人员培训以提高村镇银行职工的金融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提供员工去大型银行实习的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其次,建立现代人力资源模式。在人员选聘方面上,通过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培养既遵守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又熟悉农村生产流程、涉农金融产品的村镇银行员工,从而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8]。在公开招聘的基础上,分析村镇银行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挖掘职工的潜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 徐 鹏.关于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5):277.
[2]龙露.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16):52-53.
[3] 张传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97-98.
[4] 曾之明.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2):85-89.
[5] 孙 睿.新时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0):516-517,520.
[6] 黄韩星.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福建金融,2008,(12):22-25.
[7] 邢增艺,蒋 临,卓 佳.我国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J].当代经济,2009,(16):36-37.
[8] 宋静静.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特区经济,201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