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鳌江干流治理中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4-11 00:53:17蔡德迪浙江省平阳县水利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23期
关键词:滩地行洪堤防

□蔡德迪(浙江省平阳县水利局)

关于鳌江干流治理中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蔡德迪(浙江省平阳县水利局)

文章介绍了鳌江干流治理的基本情况。针对鳌江流域堤防建设与生态恢复之间存在的矛盾,从保护河流的生态性和堤防生态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生态治理鳌江的理念,并阐述了对在鳌江治理中如何保护鳌江的生态性,建设生态堤防的主要对策。以期通过生态性建设能够恢复鳌江往日的生机,使其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更好的发挥调蓄排涝功能。

鳌江;流域治理;生态性;堤防;建设

1.前言

鳌江为浙江省八大独流入海水系之一,流域面积1580.4 km2,干流全长90km。由于鳌江下游防洪设施薄弱,且受河道宽度制约及潮水顶托影响,洪涝灾害特别严重,特别是水头至岱口段。目前鳌江流域治理以“上蓄”、“中疏”、“下排”的思路,在鳌江干流拓河筑堤,即将鳌江水头段由原来的60m拓宽到≥120 m,鳌江麻步段由原来的90m拓宽到≥150m,并在两岸修建20年一遇的堤防,以提高其防洪标准。

鳌江作为鳌江流域的母亲河,曾航运畅通,水质清澈,鱼类丰富,孕育着鳌江两岸的人民。随着经济发展,两岸居民增加,人们在鳌江两岸密集建房,占用了大量滩地,使鳌江的行洪能力变差。同时,由于水头皮革产业的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增加,鳌江水质也逐渐变差。

河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起源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鳌江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提高河流的防洪能力外,更要注重河流的生态建设。只有建设生态的、健康的鳌江,才能让鳌江恢复往日的生机,使其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更好的发挥调蓄排涝功能。

2.河流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鳌江,可以从保护河流的生态性和堤防生态建设两方面考虑。保护鳌江的生态性,可以通过改善水质、保护河流自然形态、恢复河流滩地湿地等措施尽量将鳌江恢复到天然状态。

堤防建设与生态恢复有一定矛盾,因为堤防既挡住了洪水,也隔断了水陆之间的生态联系。因此需要优化堤防断面及型式,积极创新建设生态堤防,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使鳌江的防洪标准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尽量做到堤防景观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贯通,体现人水和谐,并使堤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3.鳌江的生态性保护

生态的河道,应具有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特征,河道建设应维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流形态。鳌江现状的水质较差,且河道滩地不断受到居民建房的侵占,其城区段基本是紧靠江边建房,产生的生活垃圾又再次污染河道及生态环境。因此保护鳌江的生态性,应从改善水质、保护滩地湿地及保护自然岸线等方面考虑。

3.1 控制污染,改善水质

生态的河道,必须水质清澈,适宜水生生物群生存,有较强的亲水性。其首要条件,必须具有良好的水质。目前鳌江上游埭头断面为三类水,能满足功能要求,以下河段水质差,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如何控制污水排入鳌江,保护水体环境,也是鳌江干流治理生态建设要思考的问题。要控制水体污染,必须先控制污染源,因此需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在堤防建设时,控制穿堤管道的通过,原则上不允许管道穿堤,既可提高的堤防的安全性,又能有效控制污水排入鳌江。

3.2 拓展河道空间,保护滩地湿地

河道空间是河道行洪的通道,包括主河槽和两岸的滩地。鳌江下游段主河槽狭窄,平时由主河槽过水,滩地不过水,发洪水时漫滩行洪。近年来鳌江两岸滩地被房屋及农田侵占,这不仅影响河道的行洪,而且发洪水时漫滩行洪,加剧了鳌江两岸的水患危害。因此拓展河道空间,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同时使房屋及农田转移到安全位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十分必要。

拓展河道空间不仅对行洪排涝有积极作用,对滩地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更有重要意义。滩地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结合部,其生物种类丰富。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能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3.3 以滩护堤,保护自然岸线

河道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道的走向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产生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多样性格局。河岸布局的多样性,有利于水生物生长,自然曲直的岸线也更容易产生美感。因此岸线布置要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

鳌江下游段长期受感潮影响,具有“洪冲枯淤”的特点,河滩和河槽在长期演变中达到平衡,形成多样化的河岸。在鳌江治理中,堤线布置一般平顺圆滑,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很难保持岸线的多样性。因此在堤防建设时,选择以滩护堤,既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保护堤防安全,又可不破坏河岸的天然形态,维持河岸的多样性。

4.建设生态堤防

堤防是人类抵御洪水的建筑物,它既挡住了洪水,也隔断了水陆之间的生态联系。因此堤防的生态建设是相对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小堤防对生态的破坏,使堤防能成为水陆生态系统生态交互的通道。同时堤防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还要体现景观设计,并尽可能发挥其他潜在功能。堤防的生态建设,应从筑堤材料、堤身断面形式、堤身防护等方面考虑。

4.1 就地取材,利用自然材料

筑堤材料的选择对堤防的生态性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水土循环及生物的生长。为了追求材料的高强度和高稳定性,混凝土和浆砌石曾在堤防中大量应用,使堤防被灰色的混凝土所覆盖,不仅视觉上单调而了无生机,而且隔断水土循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土料为滩地上的自然材料,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它经过压实后具有很好的防渗效果,有利于水土循环和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生态功能。鳌江两岸滩地较宽,土料丰富。就地取材,利用自然材料即具有造价低、生态美观等优点,又能使筑堤与疏浚相结合,增加行洪断面。

4.2 打破隔断,亲水设计

生态堤防具有水土交换功能,能够使水生动植物在堤岸上生活、繁衍、栖息,对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亲水性有较高要求。为了使堤防、滩地、河道具有连续的生态系统,堤防断面宜采用梯形断面或复式断面,且坡比尽量放缓,并少用高挡墙隔断,以有利于动植物能在坡面栖息生长。鳌江两岸的滩地现状较高,其高程在平均高潮水位以上,为抵御大暴雨时的洪水影响,堤防一般需修建4m高。由于鳌江滩地现状宽度较宽,平均有30m,如果将滩地按1:10的坡度抬升,可将堤身高度缩减为1m,大大减少了堤防对生态的隔断。因此对于有滩地的河流,可通过对滩地的适度治理,达到既不破坏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又可满足防洪要求。且连续的滩地也可作为高滩公园,方便人们能更好的亲近自然,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4.3 合理绿化,生态防护

堤身防护的类型较多,根据材料可分为干砌石防护、浆砌石防护、混凝土防护、混凝土预制块防护、生态袋防护、草皮防护。对于冲刷比较严重的常水位以下部位,可采用干砌石防护、浆砌石防护、混凝土防护、混凝土预制块防护等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在高水位以上,应尽量考虑植物措施进行防护;对于常水位和高水位之间,可选择有抗冲要求的生态袋、混凝土框格土工网绿化等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鳌江的滩地高程较高,其滩地及堤防的冲刷不大,可尽量用植物措施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护,这样既有利于生态,也有利于美观。

4.4 路堤结合,建沿江景观带

一般来说,堤后有10~15m的管理及保护范围用地。利用这部分用地,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沿江道路景观带,既可防洪又改善了交通和城市环境,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推动滨河改造,使一项工程同时发挥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洪线、一条宽畅的交通线、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的综合作用。使堤防建设具有防洪与城市交通的双重功能,是今后城市防洪堤建设值得推广的一种建设模式。

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宽度较大的堤坝,堤宽约在堤高的30倍以上,堤顶可建设交通道路及住宅、商业街等。由于堤身较宽,即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这种类型堤坝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统一考虑。

5.结语

河流历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展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的治理河流,更好的体现人水和谐,是需要探索的问题。通过治河观念的改变,生态治河的方式必将越来越全面,设计和施工将越来越完善,现有河流生态情况一定会得到彻底改善。针对目前鳌江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鳌江治理中如何保护鳌江的生态性,建设生态堤防的对策,在今后鳌江流域治理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1]倪立建,蔡德迪.鳌江流域采砂活动对河流及涉水工程的影响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2,03:63-67.

[2]李恩临.鳌江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对策,2004,16(4):24-25.

[3]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中

蔡德迪(1961-),男,工程师,从事水利规划建设工作。

国水利,2012,12:58-59.

2012-10-11

猜你喜欢
滩地行洪堤防
浙江省典型河流滩地时空演变分析*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北水利(2020年6期)2020-07-21 01:58:52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治淮(2020年1期)2020-04-11 01:32:54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基于形态指数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分类方法及演变分析
GPS控制网在大型河流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