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留明(驻马店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说起华山,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但这里的华山,不是陕西渭南的西岳华山,也不是安徽池州的九华山,而是位于河南泌阳境内的一座小华山。说它小,那是真小,南北长不过一公里,高不过上百米,看上去就像一座盆景摆在了那里。山脊自东南至西北起伏有致,南坡多青草野花,更有嶙峋怪石,白里带黄,成片成线,堆堆叠叠,形态奇异。有的若龟兔赛跑、猛虎吞食,有的若雄狮回头,牛羊散放,远远望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山脊北面多茂林,秋风乍起,栎叶翻转,如片片浪花翻滚,哗然作响。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山脊的东南端就有了座华山圣母庙,俗称华山奶奶,又名华山凌云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小神仙多,除了华山圣母这尊主神外,还有玉皇大帝、三清神君、观音菩萨,关帝、财神,送子奶奶等等诸多神仙佛爷,时常香烟袅绕,若逢庙会,更是人山人海。在这里古塔高耸,翠柏掩映,红墙青屋,古香古色,愈发显得空灵高远,仙气十足。站在山脊上,南望万顷川田,如锦似毯;北望华山水库,湖光潋滟,碧波荡漾。环湖更是群山环绕,异峰突起,一座座风力发电铁塔矗立在山坡峰巅之上,发着银色的光芒。那巨大的三片风叶在不停的转动,仿佛煽动出无穷的能量,一座20万千瓦的新型风力电厂正从这里奋力崛起。
从华山西北端下山坡,可直接走到大坝上。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养殖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功能的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总库容5912万立方米。大坝还是刚修好的摸样,新崭崭的,异常壮观。右端的泄洪闸、灌溉洞,水门畅泄,形如瀑布,水花飞溅,烟雾迷蒙。坝下灌渠水随人愿,干支斗毛,灌田千顷。据水库管理所的同志讲,库内水面已经承包给了湖北的养鱼老板,年产鲜鱼500多万斤。由于水质好,不用饲料,近乎野生,前来订购的人络绎不绝,打起的鱼儿转眼就被抢购一空,十分紧俏。鱼老板见我们到来,很是抱歉,说鲜好的大鱼早卖光了,只好亲自下水抓了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老板娘亲自做了,肉质细腻劲道,确实鲜美异常。
华山水库不仅风景好,所产的鱼儿好,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还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水库,它的原名就叫马仁陂。在一座碑亭前,我们看到一通立于大清咸丰三年的马仁陂旧址石碑。石碑上刻有《马仁陂记》,字迹已经很斑驳,大体记录了华山水库的历史渊源,把时光一下子推朔到了二千多年前。据旧志载: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此始筑坝蓄水,复作水门,分流碌、遂等二十四堰,灌溉民田万余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曾到过这里,他在《水经注》中说:“马仁陂水出阴北山,泉流兢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马仁陂。陂水历其下,西南竭之以溉田畴。”陂者,水聚之地也。只从马仁陂的建成,使这里成了一道湖光山色的美景,成为这里游览观光的一大美景,尤其在春夏之际,潺潺溪水,碧波荡漾,细雨弥蒙,水蒸雾霭,为之“仙陂春雨”。泛舟其中,水气沾衣,若梦若幻,如临仙境,被列为当地的八景之一。前人有诗曰:“柳雨明还暗,桃烟断复连,斗觉风声志,仙陂瀑响泉”。
此后的南北朝、唐、宋、元、明等不同朝代,马仁陂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保护,使它长期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保持着“仙陂春雨”的美丽风景。到了明末,随着统治阶级腐败,国运衰弱,马仁陂日渐荒废,“盖地百顷”水面已经减少到了30多顷。至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72年)一场大洪水,彻底冲毁了块石水坝,马仁陂的水库功能也随之消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建设,1958年泌阳县组织上万民工,历时4年多,在马仁陂旧址上又重新修建,并更名为华山水库,并经受住了包括“75·8”特大洪水在内的数十次大洪水的考验。但大坝也渐显老化失修,处于带病运行状态。2007年国家再次投入巨资两千多万元,历时三年多,对该水库进行彻底的除险加固后,一座崭新的大坝重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马仁陂再一次获得了新生。
而今的水库水面已经达到了5500亩,盖过马仁陂当年“盖地百顷”的三倍多,不仅恢复了昔日的“仙陂春雨”之奇妙,而且更添了现代大坝之壮美!平素里游客和垂钓者络绎不绝,甚至不远数百里前来到此休身养性,观光游览,其乐融融,何止无穷矣!
马仁陂因召信臣而闻名,华山水库因马仁陂而古老。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这一带连年水旱交加,大灾不断,召信臣刚到南阳上任,就到处体察水旱灾情。这年盛夏的一天,艳阳高照,微风不动,他带着书童一路察看,走到了舞阴(古县名)地界,只见前有洪灾,今又大旱,赤地龟裂,稼禾枯萎,心情愈发沉痛,不觉两眼一黑,就一头昏倒在了路旁。一老农见状,忙端来一碗汤水给他灌下,这才慢慢醒来。问喝下的是什么汤,答曰姑姑汤,是华山田庄的一位村姑配制的一种驱瘟降署的药汤,救了不少百姓的命。可惜她在一次采药时,从山坡悬崖上跌落下来摔死在了华山脚下,人们为了念她的恩德就把这药叫姑姑汤了。召信臣听了,对这位村姑也倍感敬仰!
这时舞阴县令闻信急忙赶来,见召大人已没什么大事,就赶忙把他接到县衙休息,本想好生款待,无奈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只能以韭菜粗米待之。召信臣忍不住问道:“贵县何以如此萧条?”答曰:由于连年水旱交加,收成锐减,灾民流离失所,饥不果腹,官府救灾济民,也日显困顿,大人只好将就些了。召信臣不禁喟然叹息,彻夜难眠,直到四更天,见一女子来到面前,款款一揖说:“大人安好!”召信臣说:“你是何人?”
答曰:“小女本是田庄村姑,现今乃华山神君是也。听说大人您一向爱民如子,善修水利,为民造福。今次察灾,积劳成疾,果真是国之良臣,民之幸也,特来献计与你!”
召信臣听罢不由肃然起敬道:“愿闻良策,速告我知!”
女子说:“舞阴连年灾荒,皆因毗水泛滥,夺其地力,加之大旱,无水润田。你若能在马仁陂筑堤造坝,汇集上游七十二泉,蓄洪调水,方可溉良田千顷,岂不是造福乡民之壮举!”召信臣闻言甚喜,忙拱手相谢,那女子又忽然不见了,猛醒来,方知是一梦。暗之思忖,甚是奇巧。早起忙问县令:“贵县可有个马仁陂?”
县令说:“有啊,就在田庄不远的毗河上。”召信臣说:“快速速带我看来!”遂把梦中情境说了一遍。
舞阴令也感惊奇,不敢怠慢,连忙备好毛驴,急匆匆沿路前往,至午方才来到陂前,但见蜿蜒河水,在此汪出一片大水潭,亮晶晶,蓝盈盈。再看远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汩汩山泉,自山谷中流出,汇入眼下深潭之中,继而又宣泄而去。召信臣见此情势,不由拍手称妙,连声说道:“好、好、好,真乃仙姑所指也!”心想若按仙姑所授,足可除洪害兴水利、泽及百姓了!遂令县令立刻组织乡民在此砌石筑堤成坝,不日而成,拦洪灌田,从此当地百姓果然不再受那水旱之苦,毗河两岸也变成了有名的米粮之川。
召信臣在历史上多以善修水利而著名,他早在上蔡任间就已非常重视平原水利建设,在治涝方面已有成效。现在又在这里兴建“水库”,解决了山区水旱不均的大问题,取得了在山区兴建水利的成功经验后,又在南阳境内接连督造了钳卢陂、六门堰等数十处水利工程,农业日渐发达,人民日益富裕。他本人也更受朝廷重用,人们遂称召信臣为“召父”。而田庄村姑成仙之说也更加深入人心,纷纷捐资在华山顶上建起一座庙宇,专门供奉仙姑的英灵。这就是华山庙的起源和来由。而今仙姑已经晋位圣母了,可见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崇高!
不过在此,我更加相信,人们对华山圣母的崇拜,其实就是对马仁陂的崇拜,也是对水的崇拜。民以食为天,在那完全靠农耕生活的地方,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了。马仁陂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那是和人们对水的依赖和敬畏完全分不开的。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和进步,如果失去精神力量的支持,再好的东西也会难以永久的。
站在华山水库崭新的大坝之上,看着浩浩渺渺的湖水和下游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心中不禁感慨万分!蓦然间我又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那个被后人称作召父的中年男子,正在不停地走动着,指点着,让人们将一块块大青石砌成了坚实的大坝,马仁陂这位极不显眼的小女子,终于在人们的眼前一点点出落成了大美人。从马仁陂到华山水库,她是从田庄村里一步步走出来的仙姑,是华山顶上一代代崇敬的神君圣母。两千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没有停止过她那敏捷的脚步。岁月的造化,千年的锻造,昔日的小家碧玉终于焕发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气度。
这就是古老而又崭新的华山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