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南水北调”

2012-04-11 00:53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23期
关键词:巩义市开山水窖

□赵 川(河南日报记者)

为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水的局面,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村民咬牙集资,奋战600天,在村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上凿通916米长的山洞,引来清澈的山泉水,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位于嵩山北麓的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被山包围着,全村2170口人分布在两道岭和两条沟内,人均半亩望天收的沟岭地。依山坡地而建的大多是破旧的平房,还有依旧住人的窑洞。几口废弃的水井盖着青石板,枯朽的辘轳竖在井口。与很多农村相似,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是老人和孩子。

11月14日,暖暖的冬日照在层林尽染的北庄村。记者又一次见到了该村的村支书杨小周,经过4年的凿山引水,他瘦削黝黑的脸透出几分沧桑,依然是那一身藏蓝色的旧西服和一双旧皮鞋。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脸上挂着微笑,说:“今天正在招投标,准备把废弃的水沟建成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汛期把泉水存起来,用水管接到各户,咱村人就能吃上自来水了。”

杨小周带着记者来到离村子3公里的青龙山脚下,这是嵩山北麓,海拔1000多米。

在青龙山半山腰,一个高2米、宽3米的隧道出现在眼前,一根碗口粗的铁皮管子从洞中延伸而出,通向半山腰的一个蓄水池。杨小周说:“这个水池有4000立方米,泉水一天就灌满了。这比有的地方打几百米的深井不出水强多了。”

杨小周又带记者驱车进入隧道,漆黑的隧道四周虽凸凹不平,却可以驶进一辆越野车。在漆黑的洞中行走了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山的另一面,植被茂密的峡谷中,空气清新。在隧道口的上方,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大水池,池中的水慢慢向下溢出,这就是北庄村要引回到村中的水源。

记者曾于2009年5月来过一次,那时隧道挖了600米深,记者被他们“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2009年9月3日,隧道挖通的那一天,杨小周第一时间向记者报喜,当记者赶来趟水穿过隧道时,感叹这是又一条“红旗渠”。今天,记者再次感叹,杨小周带领这个村的“南水北调”不但成功了,还使这个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林果业,为村庄建设乡村自助游提供了契机。

祖祖辈辈靠天吃水

“我6岁就被大人用井绳下到井底,用碗往桶里舀水。十三四岁就挑水,辘轳绞不动,要绞8次才能打满一担水。从4公里远挑着水眼看快到家了,扑通,人倒桶滚,再返回去重新挑。”杨小周说,“有一年冬天,村民杨小孬为了一早抢到水,竟然把门板放到井上,躺在上面睡觉,心想这回总该弄担清一点的水吧。没想到他睡得正香,别人把他抬到了一边。等他醒来时,井里的水快被抢光了。”

“北庄村人惜水如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几句顺口溜就是北庄村缺水的真实写照。1988年,在中国有色金属勘探公司的帮助下,村里花了35万元打了一眼245米深的井,可用了没几年就抽不出水了。

2001年,村民响应上级政府号召,大搞“屋顶接水”工程,挖水窖。可存在窖里的水又浑又臭,氟含量超标,人畜都不能吃。如果遇到天旱,急着用水,村里人要到4公里外的地方拉水,1吨水要10元钱。

杨小周说,在近40年的寻水、引水过程中,北庄村曾经努力、奋斗、拼搏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康寿刮水掉井死,彦库掏井为公亡,康岳恨水开山洞,康超打井归西疆,十年无奈地下水,引洪六年心变凉,百人十丈八九下,浑浊澄清度时光。”这几句顺口溜是几十年来北庄村人为寻水、找水付出沉痛代价的真实写照。

“当时,巩义市水利局给北庄村拨款12万元用来改造水窖。但水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水问题,我要带领大家发扬红旗渠、焦裕禄精神,引来幸福水,彻底改变北庄村的面貌。”杨小周坚定地说。

全村咬牙集资凿山引水

“按照水利专家的预算,开山凿洞、建泵站和水库,整个工程下来要花将近500万元。这对于贫穷落后的北庄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杨小周发愁啊。

北庄村人太渴求水了,引水是他们眼里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杨小周这位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心里发誓:“我真不想让下一代再受苦,舍家也要把山洞挖通,让人人有水吃。”他把家里的粮食全部卖光,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拿了出来,后又找了两个教师作担保,以个人名义在农行贷款2万元,捐出来支持水利工程。

村主任康富山把自己过去烧铝石积攒的2万余元全部捐了出来;老党员康文兴家里比较困难,一听说要打洞引水,他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老黄牛捐款;村委副主任杨三保和一些村民过年舍不得买件新衣,过节舍不得割肉,可他们却买来棉衣、棉被、毛巾、手套、洗衣粉等劳保用品及肉蛋送到了打洞引水工地上。

30多岁的康朝军出外务工,为了省钱,他住在人家的房檐下。春节回家,他一下子捐出1000元钱。他说:“我是党员。”

得知家乡要开山引水,曾经跟着皮定均将军打仗到延安。已85岁的老八路田又生专程从开封回老家捐款3000元。并拄着拐棍儿亲自到洞口给大家鼓劲:“你们一定要鼓足干劲,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决把这洞打通。”其实老八路经济并不宽裕,理发店都舍不得进,总是自己对着镜子剪头发。

在山西开矿的村民姜应召得知村里要开山引水,主动向杨小周请缨:“小周哥,我在外面啥工程都不干了,啥都没有给咱村引水重要。这个工程我干,我非干成不行,就是赔本也要干。”姜应召先垫了20万元。

2008年3月12日,北庄村的“红旗渠”终于开工了。

“请个钻探师傅每月工资要4000元,请不起。”两位村民自告奋勇揽下了在岩石上钻炮眼儿的活儿。“一个叫杨小六,40岁,一个叫杨冠军,50岁。以前都在外采矿,每天能挣200元。听说家乡开山引水,主动要求参加,说只要有口饭吃就中。”

“2008年冬天天寒地冻,村里指派村民杨保军日夜看护变压器和其它设备。这个50多岁的光棍儿汉在荒凉的山坡上一住就是两个多月,避寒的竟是塑料布搭起的简易帐篷。”杨小周说起来很内疚,“一天夜里11点钟,我担心杨保军的安全,踏着厚厚的积雪爬到山上,隐隐约约听到杨保军痛苦的呻吟声。我心里一咯噔,进去一看,只见杨保军正抱着发紫的伤腿,看见我进来赶紧遮盖起来,连连说:‘没啥没啥’。”

2009年9月3日晚8点多钟,杨小周给记者打来电话:“在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凿通了大山,把后山沟的水引了过来,水可大了!洞里的水能到大腿,我穿洞回来,第一次走了近路,感谢你们用报道的方式帮助我们!”

兴修水利发展旅游

北庄村开山凿洞“南水北调”引起了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各地景区拥挤不堪,郑州市的一些市民来到北庄村的山上,尽情游玩,悠然自得。

当下,北庄村又修建这个蓄水池,需要90万元的资金。巩义市水利局局长张世欣说,为支持北庄村兴修水利,给该村拨款30万元。这个水池建成以后,能再盛6000立方米水,加上山上的4000立方米水,有1万立方米水,到汛期的时候,所有村民的380多个水窖全部放满,可以用半年。将来用管道将蓄水池的水直接引到家中,不久以后北庄村人就可以实现吃自来水的梦想。到那时,不仅是本村,就连相邻两个村庄的吃水问题也可以解决。

杨小周指着不远的地方说,从这里可直接到唐僧取经歇息的地方——慈云寺,而且与松阴风景区、嵩山少林旅游景区相接,可以形成一个环形旅游长廊。脚下的山上有山葡萄、柿子等野果,还有山韭菜、山木耳和党参、白菊花、白参等百余种名贵中药材。山泉水一旦引来就等于引来了财富,不但千余亩旱地能变成水浇地,实现高产稳产,还能发展品牌农业。洞透路通,山上的野生资源便可下山进城,不但能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还能将黄家山风景区与慈云寺风景区连为一体,在黄家山前后形成环形旅游通道,增加巩义市南部山区旅游内涵。

猜你喜欢
巩义市开山水窖
母亲水窖二十周年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退伍不改为民情 平凡岗位谱华章——访巩义市住建局优秀共产党员姚勤辉
开山号子喊山歌
巩义市
少林功夫拳(二)
车欲开山辟路 新概念必先行
新型混凝土钢丝网薄壳水窖的设计及施工
巩义市
集雨式小水窖建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