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东路人行过街系统设计

2012-04-10 04:59乔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人行坡度天桥

乔宇

摘要:通过介绍左安东路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设计方法,分析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常见梯道类型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人行过街系统的设计理念,通过人行过街系统来满足过街人群不同层次的过街需求。

关键词:人行过街系统无障碍绕行距离 梁拱组合结构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ZuoAnDong road crossing the street of three-dimensional facilities design method,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crossing the street TiDao type common facilitie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design concept of crossing the street system, by crossing the street to meet 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 system different levels of demand across the street.

Keywords: crossing the street system obstacle distance around girder and arch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412.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左安东路原为一幅路,路宽24米。起点与现东三环路交,终点与现况西大望路交,道路全长约1.4km。其原有过街组织方式见图1:由3处平交道口、4组人行横道组成,由于过街设施平均间距在200米左右,与道路平面交叉点多,机动车行驶速度较慢,行人过街缺乏安全保障。

图1

改建后人行过街系统:改建后的左安东路为3幅路,路宽50米。与其平交的西大望路、南磨房路、沙板庄路、三环辅路四条将该路段内过街人群分为3部分:具体过街人流疏导组织见图2

图2

该改建路段人过街疏导系统后,地面引导标识和地面隔离护栏将健全行人和弱势群体分流,通过沿线平交路口、街天桥的梯道、坡道疏导行人安全过街。具体分流引导措施如下:

南磨房路至西大望路区段间的过街人群中无障碍需求量最低,所以该地区的立体过街需求主要由一座不具备无障碍通行功能的普通坡度立体过街设施解决,如有无障碍需求由地面引导标识分别引导至南磨房路与左安东路的平交路口、西大望路与左安东路的平交路口内的人行横道处、或西侧无障碍立体过街设施处;

沙板庄路与南磨房路之间的弱势过街人群相对较多,此处街人群可利用区段内的无障碍天桥和区段首尾的两个平交路口过街;

三环辅路至板庄路区段内实地人流量统计其弱势群体过街需求在三个区段中最少,为了有效利用建设资金,同时减少天桥无障碍坡道对北京图书馆立面的遮挡和对路北侧居住生活区的影响,弱势群体过街需求拟通过两阶段建设来满足。第一阶段近期利用天桥两侧的平交路口作为弱势群体的过街的疏导途径,并在天桥1:4坡度梯道的另一侧预留垂直升降梯的位置,为该地区远期可能出现弱势群体过街需求增加的情况做准备;第二阶段如弱势群体过街交通需求出现明显增加,在第一阶段预留的位置处设置垂直升降梯,增加疏导弱势群体过街的通道。

三、新建过街系统的平面设计:

(1)左安东路3#人行过街天桥(中心桩号1+165):

桥梁中心东距西大望路口220米,西距南磨房路口190米,天桥平面呈“工”字形,梯道坡度为1:2和1:4。1:2坡度的梯道主要供一般徒步行人使用;1:4坡度的梯道主要是为推非机动车过街的行人提供立体过街通道。弱势群体根据地面引导标识分别向东、西行至南磨房路路口或西大望路路口处过街。天桥主梁为宽4.0米、总长66.5米的3跨连续钢箱梁;梯道梁为宽2.5米的简支钢箱梁。

(2)左安东路2#人行过街天桥(中心桩号0+816):

桥梁中心西距南磨房路路口140米,东距沙板庄路路口230米,是天桥平面呈“工”字形,由于此区段内有学校一所(垂杨柳中学)是过街人群的主要目的地,结合学校大门位置,该天桥东西两侧交错设置坡度为1:2和1:10的梯道。1:2坡度的人行梯道主要服务对象是身体健康的一般徒步行人;1:10坡度的梯道主要对象为残障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天桥主梁为宽4.0米总长45.5米的3跨连续钢箱梁,梯梁为宽2.5米的简支钢箱梁。此区段内过街的人群除可利用此处过街天桥立体跨穿左安东路外,还可以利用东西两侧的平面路口过街。

(3)左安东路1#人行过街天桥(中心桩号0+165):

桥梁中心西距华威桥下三环辅路路口140米,东距沙板庄路路口380米,该区段南侧虽有北京图书馆这一过街需求吸引点,但是通过高峰小时人流过街调查发现:该区段的过街人群中弱势人群是三个区段中比例最小的。所以将该处天桥的无障碍功能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施的天桥平面呈“C”字形,梯道坡度为1:4,主要为推非机动车过街的行人提供立体过街通道。弱势群体根据地面引导标识分别向东、西行至平交路口处过街。今后如该区段无障碍过街需求增加,则在原天桥1:4梯道对侧增设垂直升降电梯。

四、本工程的启示

自《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颁布执行以来,本市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大都进行了无障碍的设计或者改造。该规范规定“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及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应设坡道和提示盲道,当设坡道有困难时,可以设置垂直升降电梯。坡道坡度不应大于1/12;在困难地段的坡度不应大于1/8(需要协助推动轮椅行进);坡度的高度每升高1.5m时,应设深度不小于2m的中间平台”。所以城市道路配套的人过街设施依据此规定多采用无障碍坡道或者垂直升降电梯解决弱势群体过街的问题。

此条规定虽然满足了弱势人群的基本需求,并能向下兼容满足一般行人过街的需求,但是在如果对每处过街设施都进行无障碍设计,路段上的立体过街设施就存在占地面积大、后期维护繁琐,行人绕行距离偏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加建的天桥,由于天桥建设地点一般位于老社区附近,社区外围距离道路红线较近,如强行布置无障碍梯道或垂直升降梯,会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图3为不同坡度组合天桥的绕行路线图。通过对比可见:采用绕行方式一的行人应用无障碍坡道比一般坡道绕行距离增加57%左右;采用绕行方式二的行人应用无障碍坡道比一般坡道绕行距离增加118%左右。投影长度的增大不仅增加了普通行人的绕行距离,也导致了建设投资的增大。

图3

1:2 与1:4坡度梯道的组合的梯道具有占地面积小,对周围建筑物遮挡小,行人过街绕行小等优点,但由于其不具备无障碍通行功能,这种组合在使用上受到限制;1:2与1:10坡度的梯道组合在满足行人的无障碍过街需求的基础上能兼顾一般行人过街的需求,但是由于坡度的限制其投影长度偏大,但过街行人的绕行距离偏大,对周围建筑物立面遮挡和对道路沿线居住环境影响较大。

如果在疏导行人过街时能综合利用上述两种常见坡度组合的立体过街设施,就可以在安全疏导行人过街、减少路段由行人不规范过街所引发的拥堵的基础上,缩短立体过街设施投影长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左安东路是城市主干路,被交路等与其交叉处均为平交路口。该区域有许多和公共建筑和成熟的老社区及其商业配套商业如:首都图书馆、朝阳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松榆西里居宅小区、南磨房住宅小区、南新园住宅区、松榆东里住宅区、双龙南里住宅区(西大望路口东南侧);众多的周边单位和居住区历史形成的出入口多,造车步道区块短等人行过街设施平面布置约束。该路段人行过街系统的特点在于根据普通人群和弱势群体过街具体需求不同,为其设计不同的过街通道和相应的引导方式,以平交路口作为联系非无障碍立体过街设施与无障碍立体过街设施的媒介,将二者与、地面引导标示、中央隔离措施等不同疏导工具联合组成一个系统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综合引导行人保障其安全过街。通过过街系统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原立体过街设施各自的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减少了天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和人群过街的绕行距离。

五、结论:在城市路网建设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平交叉(或高等级道路与低等级道路交叉)的情况,这些平交路口在道路新建或改造过程中受到资金、环境等诸多条件制约不可能做成上跨、下穿的形式。如何利用这些平交路口寻求车辆顺畅行驶与行人安全快捷过街的平衡点成为过街设施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将人行过街设施通过地面引导标识、不同无障碍等级的立体过街设施、中间隔离管控工具,等组织手段集合成道路交通组织的子系统,以系统的功能来满足人群不同层次的过街需求,能做到降低人群过街绕行距离,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更好的发挥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安全疏导行人,减少局部交通拥堵的作用。

参考文献

[]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猜你喜欢
人行坡度天桥
一人行
Aqueducts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人行天桥
踏莎行
某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
天桥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