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芹,王永伟
黄河科技学院(450063)
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积极作用
郭艳芹,王永伟
黄河科技学院(450063)
通过分析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总结了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同时指出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节能建筑;节能技术;积极作用
中国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楼”在清华校园落成。这是中国第一个集示范、展示、试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节能建筑。“示范楼”在建筑材料、能源供应和温湿调节设备系统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冬季可基本实现零采暖能耗。“超低能耗示范楼”的建成,证明了节能技术在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积极作用。
建筑中的节能技术多种多样,下面概要分析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建筑的外墙装饰材料,外墙装饰材料应兼顾保护墙体和美化墙体的两重功能。
①节能保温真空玻璃:是基于“保温瓶原理”发展而来的新一代节能玻璃。真空玻璃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将其间隙抽成0.1~0.2 mm宽的准真空,形成“暖瓶效应”,由于其夹层内空气极其稀薄,热传导和声音传导的能力就变得很弱,因而具有比中空玻璃更好的隔热、保温性能、防结露、隔声等性能;②自洁净玻璃:这种玻璃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自我保洁。玻璃表面镀有氧化物纳米膜层,经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能够将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无机污染物不易附着在上面。膜层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雨水落在上面时,形成一层很薄的水膜,均匀地冲刷掉浮在玻璃上的污迹,不会像普通玻璃那样留下难看的痕迹。雨水稀少时,降解后的污迹颗粒能够被风吹掉;③智能遮阳百叶:类似百叶窗的智能遮阳设备,它由类似机翼的遮光板组成,能够随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角度。夏季,在遮挡太阳直射光线的同时,利用部分反射及散射光给室内采光,让阳光进来而不让热进来,既隔热,又不影响采光;冬季,百叶与太阳光线平行,让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进入室内。
外墙节能,除了材料的选择,外墙色调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在我国南方地区,外墙最好采用浅色调为主,能有效降低建筑的热量吸收,间接地减少空调使用频率;相反,北方地区就应采用深色调为主。
2)室内的照明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灯具,通过自动感应系统,根据现场环境自动控制灯光亮度和照明时间,有效结合日光照明与灯光照明。据统计,节能灯具比普通灯具节能5%~15%,使用寿命长 2~5倍。
3)暖通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的能耗大户,平均占建筑单位总能耗的30%~50%,实现暖通空调节能主要通过设计高效的系统,按需调整系统负荷;改善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冷热损失;提高系统控制水平,调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开展冷热回收利用,实现能源的最大限度利用等技术手段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在住宅外维护结构的保暖和隔热方面进行综合的材料与技术优化,可使采暖和制冷负荷降到最低程度;同时,采用与之相配套的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和制冷系统,冬季以28摄氏度的温水向室内送暖,夏季则以20摄氏度的凉水进行低温辐射制冷;新风系统调节室内湿度与空气质量,新鲜空气从地面送出,而污浊空气则从厨房和洗手间的排风口排出。这样建筑可大大缩短每年的采暖与制冷期,不仅降低能耗,还能提供居住舒适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节能建筑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有利于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目前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将会大大节约能源。2)有利于环境保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空调的拥有量呈直线上升,而空调能耗产生的污染物都会污染空气,破坏生态平衡。通过建筑节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3)有利于节约居住成本。节能建筑由于采用了成套的节能技术措施,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墙体保温、屋面保温、中空双层玻璃窗、保温门和节能空调等,减少了围护结构的散热,改善了建筑热环境的质量,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房屋的使用成本,用户得到了实惠。
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让建设者和消费者都树立新的节能理念,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机械和产品,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通风、制冷、照明等能耗,让人们都能够用上冬暖夏凉的、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
[1]王立雄.建筑节能(第一版)[M].天津: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5.
[2]林涛.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与应对措施[J].建筑经济,2005,7.
[3]朱世康.浅谈建筑节能设计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科技信息,2005,15.
[4]赵刚.建筑节能与节能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5]范亚明,李兴友,付祥钊.建筑节能途径和实施措施综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