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凹陷腰英台区块断裂特征及油气藏类型研究

2012-04-10 07:22鲁红利周红建
海洋石油 2012年3期

姜 颖,鲁红利,周红建

长岭凹陷腰英台区块断裂特征及油气藏类型研究

姜颖,鲁红利,周红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西部新区研究中心,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配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腰英台区块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揭示,该区块断裂十分发育,共发育四大类型断裂,大部分断层走向为NNW向,少量为SN向,断层产状较陡,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研究区发育三种油气藏类型,分别为断层—岩性油藏,断鼻油藏、岩性油藏,其中以反向断层—岩性油藏为主。

关键词:腰英台区块;断裂特征;岩性圈闭;反向断层—岩性油藏

1 构造及沉积背景

长岭凹陷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发育乾安次凹和黑帝庙次凹,是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1,2]。腰英台油田位于长岭凹陷中部两个次凹之间的构造鞍部大情字井低凸起的东南部(图1),油气成藏条件非常有利。长岭凹陷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坳陷北部地区,东西方向上总体表现为双超式、西倾箕状坳陷结构特征;南部地区,总体表现为西缓东陡、东倾箕状坳陷结构特征。南北向上坳陷表现为南超的地质结构特征,依据长岭坳陷地质结构及地层的展布特征,坳陷层总体表现为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由西往东又依次划分为:西部缓坡带、中部凹陷带、东部陡坡带,其中部凹陷带又分为乾安次洼、大情字凸起和黑帝庙次洼。

长岭凹陷西南发育大型保康—通榆三角洲体系[3],腰英台区块就处于其前缘相带。青山口组一、二段沉积时期,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砂体类型,随着湖盆多次扩张与退缩,前缘砂体与湖相泥岩频繁交互、叠错,横向岩性快速变化,为腰英台区块大面积岩性圈闭含油提供了基础。

图1 长岭凹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2 断裂特征

2.1断裂展布

腰英台—达尔罕区带内断层十分发育(图2),断层展布方向大都为北北西向且由下向上逐层减少的特点,以正断层为主,规模小、数量多,延伸长度一般为2~8 km,垂直断距5~50 m。从断层在剖面与平面组合形式看,T1、T2反射层断层有共同的成因联系,集中分布于向斜的轴部与向斜的西翼。平面上呈侧列式排列,剖面上有三种组合形式,即垒、堑式断层组合、同向倾斜式断层组合、Y字或反Y字型断层组合,延伸距离较短,一般不能贯穿全工区。地层走向为北东向或近南北向,与断层走向方向近于垂直或存在较大交角,易于形成砂体侧向摭挡,成藏条件较为有利。

图2 腰英台区块断裂体系分布图

图3 腰英台区块东西向地震剖面(Line1250)

2.2断裂类型

由于断层的开启和封闭,使断层对油气聚散具有双重性。一般认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以断层为主,且渗透能力巨大[4]。

在腰英台区块,断裂划分四种类型(图3)。第Ⅰ类是断陷期长期发育的深大断裂,切割整个断陷层,并延续至坳陷早期,其活动强度大,对坳陷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距表现为上下较大,中间较小的特点,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有利通道,如达尔罕断裂。第Ⅱ类坳陷期断裂,是在断陷层开始活动,嫩江时期停止活动,仅切割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以及三段地层,其规模较小,断距较小。第Ⅲ类在坳陷层开始活动,青山口末期停止活动,规模较小,断距小。第Ⅳ类是晚期断层,是青山口期开始活动,至明水末期停止活动,其规模较小,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次要通道。腰英台区块的断层主要发育在工区北部,沿断层走向形成了5个北北西走向的条带;仅有两个断裂带延伸至南部,即达尔罕断裂带和查干花断裂带。这些断层控制了坳陷层地层的发育,并切割了坳陷时期发育的烃源岩,是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的通道。

3 油气藏类型

断层在某一段时间开启,导致油气的纵向运移,而在其封闭时,则会导致油气的聚集成藏,正是由于断层开启和封闭循环往复的过程,才会导致大的油田乃至油区的形成[5],断层对油气成藏非常重要。腰英台区块断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北西向断层分为东西两组,东边一组在腰英台东部形成一、二、三、四号区块的断坡—地堑—地垒带,二号区块断层向南部延伸形成查干花断裂带,西边一组在西部形成达尔罕断裂带。通过对腰英台油田6个不同层位申报探明储量的29个油藏进行统计分析,该区块油气藏分为三大类 :断层—岩性油气藏、断鼻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且以断层—岩性油气藏发育最多。

3.1断层—岩性油气藏

明水组末期的构造运动使全区构造反转,地层由原来的西高东低变为西低东高,腰英台区块整体为一由西南向北东抬升的斜坡,改变了砂体前缘的倾向,北东—南西向发育的砂体被一系列近南北向发育的断层错开,对油层形成遮挡。

腰英台油田东部则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东部区块主要表现为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因此油藏不但受到高部位主控断层的控制,同时受储层横向分布的控制,从而使得东部区块大多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其特征基本是东边界为一断层遮挡,西、北、南边界靠岩性侧向尖灭,为岩性边界,油藏为受断层和岩性双重控制的断层—岩性复合型油藏。

反向断层—岩性油藏(图4)在腰英台区块分布最广,反向断层由于滑脱断裂下带与下盘地层形成反向遮挡,易形成封闭。油气聚集更为有利,为本区主要的油藏类型。

顺向断层—岩性油藏(图5)只在二号区块发现,分布较少。顺向断层—岩性油气藏滑脱断裂上带与上盘地层倾向相同,封闭性差,且难以与地层配合构成各类断层圈闭,这也是顺向断层下难聚油的原因。

图4 反向断层—岩性油藏示意图

图5 顺向断层—岩性油藏示意图

3.2断鼻油气藏

腰西区块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岩较发育,同时腰西区块处于深部隆起背景的继承性高带上被东掉正断层切割形成的一个断鼻构造带上,局部构造发育,以断鼻油藏为主(图6)。腰西断鼻构造带目前发育四个断鼻,圈闭对油藏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平面上油藏分布在四个断鼻圈闭中,分别为DB33井区、DB34井区、DB40井区和DB41井区,青一Ⅱ油藏和DB33井区青一Ⅰ油藏为断鼻构造油藏。

3.3岩性油气藏

构造与相带的有效配置控制着该区油藏的平面展布。构造—岩性油气藏多形成于背斜构造中,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多形成于单斜或凹陷(向斜)的斜坡构造背景上,四号区块位于三角洲前缘外带及前三角洲亚相过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区。

图6 断鼻油藏示意图

4 结论

腰英台区块断层十分发育,展布方向大都为北北西,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的四大类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这些断裂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一系列走向近北西的断层与北东—南西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相配置,形成了砂体长轴方向靠断层封闭、短轴方向靠自身尖灭的断层—岩性复合型圈闭,其中反向断层—岩性圈闭是有最利的油气聚集区。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1):18-20.

[2] 刘福春,马纪坤,关键.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 录井工程,2006,17(4):66-71.

[3] 任以发,赵晓华,田培进,等. 松南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区块断裂构造及储层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2):206-209.

[4] 王永春,黄志龙,刘宝柱.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系统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16-19.

[5] 魏志平,毛超林,孙岩,等.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11-12.

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

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符合我国国情,已大规模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普遍采用的注水技术,平均原油采收率只有约30%,在已开发的油藏中还有2/3的原油滞留在地下采不出来,需要发展各种新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各种三次采油新方法是重要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全国先后两次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的结果都表明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等化学驱油技术是各种三次采油方法中最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潜力最大的技术。

用这些技术所增加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可采储量就有5×108t左右。对于聚合物驱,经过近二十年的攻关,已掌握了聚合物筛选评价,数值模拟预测,井网、注入方式和注入量的优化,强化射孔,调剖和防窜处理,注入工艺,动态监测,采出液处理,效果评价等较为完整的配套技术。全国聚丙烯酰胺年生产能力已完全能满足需要,分散和注入设备也已国产化。目前,聚合物驱已在大庆油田大规模推广,达到年产油1 000× 104t的规模,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在10%以上,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胜利油田推广聚合物驱也已达到年产油约300×104t的规模,提高采收率7%左右。其他如大港、辽河、新疆、河南以及渤海油田也进行了规模不等的现场试验,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三元化学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幅度大,但机理复杂,目前已在表面活性剂研制、驱油机理、配方优选、数值模拟预测、注入装置研制、矿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动态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大庆、胜利、新疆油田进行的三元复合驱小井距先导性试验和正常井距的矿场试验,技术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约在13%~20%。总体来看,我国化学驱技术无论在应用规模和技术水平方向都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摘编自《金正纵横油气资源网》2012年6月21日

中图分类号:TE1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2336.2012.03.057

收稿日期:2011-12-14;改回日期:2012-02-21

第一作者简介:姜颖,女,1981年生,工程师,从事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jiangyuwei1981@sina.com。

文章编号:1008-2336(2012)03-0057-04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Oil & Gas Reservoir Types in Yaoyingtai Block of Changling Depression

JIANG Ying, LU Hongli, ZHOU Hongjian
(Western New Prospect Research Center, SINOPEC Shengli Oil fi eld Company, Dongying Shandong 257015, China)

Abstract:Faul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C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3D seismic and well data show very well developed fault system in Yaoyingtai block. Four types of faults have been identif i ed. Most of the faults trend in NNW, few of them in NS. The fault are very steep, being important HC migration pathways. At the same time, the faults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tructure traps , and can provide lateral barrier for the lithology trap. Three types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ing fault-lithology reservoir, faulted nose reservoir, lithology reservoir, of which reverse fault-lithology reservoir is dominated. Key words: Yaoyingtai block; fault feature; lithology trap; reverse fault-lithology reservo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