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瑞 杨晓慧 蔡会民
患者,女,54岁。2009年3月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肿块大小7 cm×4 cm×5 cm,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2/12),锁骨下淋巴结(1/1),胸大小肌之间淋巴结(1/1)可见癌转移;ER(+++)、PR(++)、C-2(+++)。术后行CA-T方案6周期。化疗结束后2009年9月21日至10月23日于行局部放疗1疗程(左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域及左胸壁电子线照射,每日二野,每周5次,二野各放疗25次,总量50Gy)。患者放疗结束后持续口服三苯氧胺,自2009年11月开始每3个月复查1次,肿瘤标记物、胸部X线片、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2010年7月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0℃,并逐渐出现腹胀,2010年10月查腹部CT:肝内多发实性占位,大量腹腔积液。血常规:白细胞1.89×109/L、血红蛋白67 g/L、血小板19×109/L。骨髓活检:分化差的癌转移至骨髓组织,结合病史考虑来源于乳腺。骨髓穿刺:乳腺癌治疗后骨髓转移。考虑肿瘤进展并且出现骨髓转移,先给予多西他赛单药40 mg化疗,因化疗后骨髓抑制较重未再继续应用。遂自2010年11月开始应用卡培他滨联合甲地孕酮治疗:卡培他滨1 500 mg,2次/d;甲地孕酮160 mg,1次/d。化疗后患者腹胀逐渐缓解,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化疗2个周期后复查腹部CT示肝脏转移瘤明显缩小,腹腔内少量积液。复查骨髓示肿瘤细胞明显减少。现患者仍在继续口服甲地孕酮及卡培他滨。讨论 临床上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脏、软组织、脑、肾上腺等,骨髓转移较少见[1]。而Cote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发现可手术的乳腺癌病例中35%骨髓中可见癌细胞,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病例中,分别有27%和41%骨髓内可找到癌细胞[2]。当乳腺癌出现骨髓转移时大多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血常规明显降低,此时如果给予剂量强度较大的化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骨髓抑制,增加患者出血和感染的风险。所以当患者出现骨髓转移时我们选择甲地孕酮联合卡培他滨方案。甲地孕酮为半合成孕激素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的乳腺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也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食欲及恶液质[3]。甲地孕酮治疗肿瘤的机制:拮抗糖皮质激素受体;直接细胞毒作用可能是通过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阻滞雌激素受体合成和重新利用;通过反馈机制而降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水平,从而应用性激素水平;抑制黄体生成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泌乳素的分泌;类固醇激素受体与细胞生长分化有关的其他调节蛋白间相互作用[4]。卡培他滨是一种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活性的口服细胞毒性制剂,可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5-氟尿嘧啶,其结构通过肿瘤相关性血管因子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所在部位转化而成,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5-氟尿嘧啶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主要用于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本例患者在严重骨髓抑制、一般情况非常差的情况下,通过甲地孕酮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一般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46.
2 周际昌主编.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0.
3 朱建华,李留树,肖文华,等.甲孕酮治疗乳腺癌骨髓转移复发1例.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40.
4 江泽飞,宋三泰,李家益,等.大剂量甲孕酮治疗复发转移乳癌.中华肿瘤杂志,1995,1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