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仓 刘雅琴 白亚平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虚与郁是中医学中2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正气不足为虚,正气不畅为郁,人身诸病离不开虚与郁,故从虚郁立论,提出扶正畅郁之说,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扶正悦心饮诸方,体会如下。
虚者正气不足之谓也。何谓正气?就宇宙而言,充斥于天地的至大至刚之气为正气;就社会而言,正义、公平、和谐为正气;就人性而言,浩然之气概,刚正之气节,光明正大之作风,纯正良好之习性为正气;就身体而言,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邪防病和康复自愈等能力皆为正气。
我们认为,人体恒虚。自有人类开始,虚弱即应运而生。天、地、人三者中,人居于天地之间,虽为灵物,却属弱者。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环境,进化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自人类文明而始,即不断改变衣食居处,生活习性,竭力适应天地造化,以求长生。人之体力和智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实际上增强的过程就是扶助人身正气的过程。正气充足则身心康健,正气不足则功用受制,功用受制则自我调节、适应环境以及抗病和康复能力皆弱,在人体则易病易夭。
人生之目的在于养正,医者之目的在于扶正,中医扶正之法应该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根据脏腑经络之虚实,身心之畅郁,知其所亏而补之,知其所郁而畅之,则世人寿逾百年有望矣。扶正为治病和养生延寿之根本。
故曰:人体恒虚,世人皆虚,虚为百病之根源;扶助正气为本,正气不厌其盛。
郁,《康熙字典》引《周礼》注为“声不舒扬”之义,《左传》注为“郁滞”之义,《诗经·秦风》指出“郁,积也”,《尚书》引申郁义为“愤结积聚”。王冰曰:“郁谓郁抑。”
刘完素曰:“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叶选医衡》指出“夫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总名”。《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邪不解散即谓之郁”。张景岳曰:“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由上观之,郁证之概念,随时代在变迁,至张景岳时,认为郁为情志不畅,此是狭义郁证,广义郁证包含人体一切邪气留止或正气不畅之病症。
近贤陈苏生先生指出“须知各种医疗方法学术观点之形成,无不与为医者所处之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倘金元时期没有民众之食不果腹、颠沛流离,便不可能产生东垣之脾胃学说。而今之民众,大多非营养之不足而是营养之过剩。特别是小儿,至多是娇生惯养而吸收不佳致机体抵抗力之不足,亦即抗力之障碍。障碍者,郁滞也。郁滞不流通自须解郁通障”。
我们认为,无虚无郁,人生坦途。平和畅达则健,失衡郁滞则病。在财物大有之今日,欲念无穷,心无所依,多食少动,已成多数人之生活状态。临床所见,世人多虚,十人九郁,故曰:“虚为万病本,郁为万病标,扶正以治本,畅郁以治标。”
万病皆郁的原因:其一,外感病皆为郁证。人生于天地之间,人气通于天气,天人相应,和谐为本。外感之病,皆为六气伤人。六气出入人体,若有郁滞,即发为外感诸病,六气即称为六淫。疫疠之邪亦是如此,疫疠者,本就存在于天地之间,若留滞于人体即发病。凡治外感病之法,恒以解郁祛邪为法,所谓解郁之法,乃给邪出路。祛邪外出,为治一切外感病之法门。其二,情志为病皆因郁。七情六欲,恒以遂意为顺,拂意为逆,郁结之病,影响身心健康。当今,世人多食少动,心无所属,欲念无穷,富贵人、贫苦人多有烦闷之心,欠乏欣欣之气。故此“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之患多矣。治情志之病,恒以解郁顺意为法。其三,内伤诸病皆从郁得。人体以气机升降出入畅达为顺,以郁滞为逆,气顺者体健,气逆者身病。《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戴原礼《金匮钩玄》指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才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故传化失常而郁病作矣”。中医同道所熟知之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虫郁、浊郁、毒郁等,皆因正气不畅或邪气郁滞而致也。诸郁,化生万病。
我们在虚郁理论指导之下,采用扶正畅郁之法,运用补虚解郁之方药治病救人。王某年已九旬,反复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病至危殆,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已不收治,我们从虚郁论治,诊断为心肺虚损,胸府郁滞,予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3 d而诸症消除。
上法为补气阴理气血之法,其它如补气理气、养血活血、滋阴化浊、补肾活血、养心活血、补肺宣肺、健脾理气、降气和胃诸法合用,皆为扶正畅郁并用之法。
虚必生郁,郁者必虚,扶正畅郁,万病师法。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指出“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也说明“人体恒虚,百病皆郁”之论。
“虚者扶正,郁者畅达”,滋养人体之气血精津,填补五脏之精气,实为扶正之本法,畅达气血、祛除浊毒实为畅达之本法,至于消导、安神诸法,亦为常用,消导为畅达肠胃之法,安神为扶正养心之法。中医一切治法,皆可归结到“扶正畅郁”之大法内,以此大法统领诸法则无惑矣。
我们在扶正畅郁理论指导下,自拟扶正悦心饮,临床广泛应用于郁证治疗,药物组成:三棱、莪术、郁金、佛手、菊花、枸杞子。该方具有补肾扶正、畅达气血、清散郁气、畅通肠胃之功效。适用于虚郁诸证之肝肾不足、气血郁滞之患者,如亚健康状态人群、焦虑症、抑郁症、癔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见有肝肾虚损、气血郁滞证者。
张某,女,50岁。2011-07-23初诊,心情烦躁,入睡困难,平素呃逆不断,时有烘热汗出,并反复感冒,周身拘束,恶风,舌质黯红,苔薄腻,面色瘀肿,脉弦滑。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复感冒。证属肾虚气血郁滞兼卫外不固。治宜补脾肾,调卫气,疏气血,散风寒,解郁滞。予扶正悦心饮加味。药物组成:三棱、莪术、佛手、郁金各10 g,菊花、枸杞子各15 g,知母、黄柏各10 g,桂枝、炒白芍药各10 g,生甘草6 g,大枣(撕开)3枚,生黄芪10 g,防风6 g,乌梅、五味子各10 g,浮小麦30 g。2 d 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晚睡前服150 mL。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