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盈
6月26日深夜11点,儿子陈布达、陈佩斯,忘年交电影导演江平,演员张国民和马崇乐,默默地抬起了陈强遗体的肩膀和脚。在北京安贞医院的太平间里,被换上深色西服、白色衬衫,系条纹领带的老人,神色安详。他的面容永远固定在了停止呼吸的一刻——那一夜的9点38分。
老伴李玉洁眼望着遗体被送入第14号冰柜,开合的一刹,是脆弱的极致:“真的不回来了吗?”她问。
真的不回来了。
演员陈强,完成了他94年人生的使命。
静、圆满的离开
不断的,有人找到老人位于昌平的家里送花圈。这是2001年陈强第一次中风后,陈佩斯特意为父亲买的房子,他自己也搬来跟父母一起住,方便照顾。一樓的小院里,搭了座木质的栈桥,这是陈佩斯为老父设计的“无障碍通道”,轮椅畅通无阻。陈强的耄耋之年,便过着儿孙绕膝、喝茶喂鱼的祥和日子。
邻居们都说他有福,三个儿女都极孝顺,陈佩斯因为人人都认得,更得了“大孝子”的名声。在父亲病重的这半年里,陈佩斯尽可能地推掉了工作,专心侍奉。唯一的亮相是不久前的上海电视节,而且也是在婉辞再三、推脱不得的情况下匆匆奔赴,演出一结束,当晚便又赶回北京,守护父亲身旁。
白胡子的陈佩斯,恭恭敬敬送吊唁者出门,面有倦色,泪痕犹在。一向低调的他,这一次没有拒绝前去采访的诸多记者,因为感念观众对陈强的喜爱,“他这么多年没拍戏了,可大家都记得他,念他的好,我们很感谢”。他说,“老人家走得特别安静”,“在医生护士的精心照顾、家人的陪伴下,也算一种圆满”。
他一再提到父亲的“仁慈”,给了子女尽孝的机会,“打拼这么多年,有了条件,能跟老人一起在这里住12年,是我的幸运和福分,这也才是老爷子生活的全部,不光是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电影事业、二十二大明星、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喜剧电影,同时他也有美好的家庭生活。”
演,以激发人们的“恨”
和许多几乎活过一个世纪的中国老人一样,陈强所经历的,更多是“贴满标签”的日子。就像某电视台评选银幕经典,会颁给他一个“经典反派形象”,虽然出演过40几部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塑造过工人、农民、魔术师等正面角色,但人们对他印象的定格,始终留在地主恶霸“黄世仁”、“南霸天”的阶段。在电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中的演出,成了陈强一生除不掉的烙印,给他荣光,也增添磨难。
出生于河北宁晋贫苦家庭的陈强,1岁时,父亲挑着他和破烂家什,与祖母、妈妈一起逃荒到太原。读中学开始参与左翼剧社的活动。1938年,陈强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9年毕业后便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陈强原对老佃户杨白劳的角色心有戚戚,但因他长了个显眼的鹰钩鼻,被安排饰演逼死杨白劳、强占喜儿的地主黄世仁。在此后中共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中,《白毛女》成了控诉“地主阶级”最有力的文艺工具,而陈强的成功演绎,有效激发了观众对“黄世仁”的刻骨仇恨,以至于,有一次在河北,台上陈强正演着,台下一个战士竟咬牙切齿抬起了枪,要立即结果这个“大坏蛋”,幸而被班长及时制止。这样的生命危险,陈强遇到过不止一次。
1950年《白毛女》拍成电影,很多角色换了演员,“黄世仁”找的还是陈强。整个1950年代,“黄世仁”就是中国银幕上最坏的坏蛋,这个符号人物的替代者直到1961年才出现,结果依然是陈强扮演:《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南霸天”堪称中国电影反派人物难以跨越的高峰,陈强凭借此角色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又为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第一个最佳男演员奖。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倡导下,文化部评选出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他们的照片被统一制作,挂在全国的电影院里。名单一经公布立刻轰动全国。22位明星中,惟有陈强是以反派角色出名的。
派爸爸和倒霉儿子
陈强应该早就意识到了演“坏蛋”的高风险。《红色娘子军》在海南拍摄时,常有围观者捡起石头往他身上扔。演吴琼花的祝希娟太年轻,拉着“南霸天”游街时真的发狠力扽陈强脖子上套的绳索,陈强几乎喘不过气。
但他料想不到的是,此后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里,他从戏中的“反派”被直接对号入座成了现实里的“坏蛋”,戴上右派帽子。
儿子陈佩斯的童年与少年,并未沾到电影明星父亲的多少荣光。加上他从小学习成绩不好,父亲管教严厉,打骂责罚颇多,“我小时候特别恨他,以为演员都是这么凶暴的人”。
陈佩斯只读过五年书,小学六年级便遇上文革,十五岁被送去内蒙古兵团劳动。他回忆半年没吃过肉,写信问父亲要钱,父亲不给,还是母亲偷偷寄了些钱给他。因此那时他总觉得在父亲心里,自己无足轻重。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父亲与母亲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了让在兵团总是吃不饱饭的儿子返城,陈强一再劝说陈佩斯报考文艺院团。此前陈佩斯从未想过要当演员。
陈强把没有任何表演功底的陈佩斯关在家里,亲自教他练台词,吊嗓子,走台步。可是他的右派身份和儿子酷似自己的“反派”长相,又一再成了陈佩斯艺考路上的障碍。落榜两次后,陈佩斯才终于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招收为新学员,并且录取的前提是:专演匪兵流氓地痞。
子联手的“喜剧”晚年
1979年,“文革”中被批斗的陈强重回大银幕。他表演中的喜剧功力被北影导演王好为看中,邀他出演轻喜剧《瞧这一家子》中的车间主任。60岁的陈强把儿子拉到王好为面前:“这是佩斯,他想试试这部,行吗?”陈佩斯就这样获得了他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
这个戏是陈强手把手教儿子演出来的,他做一遍,陈佩斯照着演一遍。也正是陈强启发儿子找到了一种以夸张的肢体动作为风格的通俗喜剧路子。陈强说:“喜剧最需要功底。中国老百姓活得太苦了,需要为老百姓带来快乐。”
陈佩斯后来回忆:“那时,我父亲心理状态非常好,虽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无数苦难,但心里充满了光明,向往幸福生活,那个年代,‘伤痕文学正流行,我和父亲都不认为这应该是社会的主流文化。”
1980年代开始,陈强、陈佩斯父子联手开创了建国后电影银幕上最早的市民喜剧“二子”系列,他们也是尝试“独立制片”、开办民营电影公司的先行者。《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帽儿经理》、《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为人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罕有的“无负担”的笑声,尽管这些电影被当时“精英主义”泛滥的影视圈视为不入流的作品,但票房情况却颇好。《爷俩开歌厅》参加了第一届长春电影节和全国电影交易会,虽然遭遇来自《新龙门客栈》的强力冲击,但卖出拷贝数仍稳坐全国前三。今天重温,更会感慨这一系列电影竟留存下了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平民生活如此丰富的细节。
人们都看到了陈强为儿子“甘当绿叶”的一面,却鲜有人知道,以父子关系来构建喜剧冲突的“二子”系列,最早的创意就来自陈强。
从前,人们提到陈佩斯,总说“这是陈强的儿子”;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提到陈强,首先会说“这是陈佩斯的父亲”。这是老人的骄傲,他骄傲于陈佩斯在喜剧表演上的执着与成就,同样骄傲于陈佩斯酷肖自己的性格与人品——这一对演惯了“坏蛋”与“小人物”的父子,现实中都是出了名的诚恳、正直、倔强。
一年多前,坐着轮椅的陈强还出现在陈佩斯话剧《雷人晚餐》的演出现场,已患白内障、视力衰退的老人,仍在剧场坚持“看”了两个多小时,并对人说,“还是想演戏啊,哪怕演一个群众我都想上去。”
好在老人留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银幕绝唱——83岁时他出演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中的刽子手一刀刘,当吟出那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时,这个老头儿眼中的光彩简直足以射穿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