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清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职称评定是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前提和保障,规范辅导员的录用制度、树立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基础,辅导员的学术能力是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最终体现。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职称;学术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了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职责、选聘、配备,还有培养和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细则,辅导员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集体和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全方面的职责,其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是明显不同于任课教师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卓有成效的南通大学文学院潘晴雯院长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总结了4点发展要求:第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需要高校有一支高素质、善管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精神的辅导员队伍;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辅导员这支队伍具有与传统管理人才不同的职业素质;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第四,辅导员队伍的再造要求辅导员只有职业化,才能催生出一批致力于管理的隊伍,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以高校辅导员工作固定地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现象。高校辅导员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自身有着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毋庸讳言,走职业化的道路中存在着重重矛盾和阻碍。有效地推广和发展辅导员走职业化的道路,有效地体现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含义和意义,必须要建立完善、合理的辅导员任职、培训、晋升制度。
第一,职称评定是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前提和保障,是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做一个驿站,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且很多辅导员在职期间,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以复制、传达和严格要求为主,管理方式死板、教条。这样的辅导员自然承担不起大学生的德育任务。
各个高校所选留的辅导员都是同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必须加以引导和积极培养。作为一名职业化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努力加强对本职工作的认同和能力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德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成为优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辅导员这一职业不能够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不能够建立在职称评定的基础之上,不能够在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方面得到保障,那么,要求高校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是不可行的。所以说,提高任职资格及其待遇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先决条件,完善和合理的任职资格制度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保证。
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录用制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辅导员的选聘往往注重个人的政治素养、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也就是说辅导员必须是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手,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选聘和录用辅导员的难度;而且由于在辅导员的选拔、聘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录用过程没有国家公务员考试那样相对合理的程序,因此就增加了录用和考核辅导员的难度,决定了辅导员队伍是千差万别、良莠不齐的。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往往也不能客观地体现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例如:学校重视学生的操行成绩,把操行成绩列入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往往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最终的操行成绩还没有一个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新手成绩优秀。这充分体现了评定和考核辅导员制度的不合理性。
辅导员的职责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党建团建、奖惩处理、组织管理、生活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方面面。辅导员是集心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比,的确有着明显的优势。潘晴雯教授提出,除去某一方面的学术能力,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个人的学历没有必然联系。越是那些主要是学生干部出身、兴趣广泛、实践能力强或者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本科生越是适合做学生管理工作;相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学历人才不一定适合做专职辅导员。但是提高辅导员的学历是提高辅导员队伍学术能力的保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中的辅导员被很多人认为是高校中“打杂工的”“跑腿的”“学生的保姆”“学生头子”“最低档次的大学老师”等,辅导员的工作似乎谁都可以做、谁都可以做好。这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是矛盾的,这样的现象与辅导员的录用、考核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完善辅导员的录用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坚实基础。
第三,辅导员的学术能力是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最终体现。
学校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政治培养、业务培训,是提高当前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重要举措。职能部门除了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还可以在高校开设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教育(如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设置的辅导员培训基地等),以提高辅导员的水平。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培养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来源、学历低和素质不高等问题,能够更好地保障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这充分体现了辅导员的职业化道路最终要建立在辅导员的学术能力之上。辅导员仅仅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所谓的“学术能力”是广义的、综合的,它包括一个人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包括辅导员的学历、工作年限,辅导员在思政、管理、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能力、学术写作能力,还包括辅导员的社会经历、特长等,如曾经从事过什么样的职业、在哪一方面的比赛中取得过荣誉、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等。可以按照与辅导员工作联系的重要性、取得成绩的级别等来划定最终的等级评定积分,从而体现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教育技能、文学修养等是与辅导员“全能手”的称号相匹配的,是与辅导员的职业含义、工作使命相符合的。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要求。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建立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基础上,而师资力量的强弱则体现于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高低。那么在要求辅导员队伍走职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在辅导员这一特殊职业的评定中,辅导员社会地位的确立、辅导员经济地位的保障、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有效实施、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贯彻,最终将归结于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臣.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2]洪文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思考[J].高教论坛,2006,(12).
[3]王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责编:一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