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九
1月19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公司申请了破产,这个胶片时代的王者以这样一种不体面的方式向我们告别。这也可能是奥斯卡最后一次在曾经的永久举办地柯达剧院举行,但这丝毫不影响这场好莱坞一年一度的盛大Party维持自己一贯的作风——自己跟自己玩儿。
演技很棒的迈克尔·法斯宾德被奥斯卡评委惯例地踢出局了,因为每年总有这么几个悲剧人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今年2月27号那天唯一特别的是,将有4条很有演技的狗竞争奥斯卡第一届“金项圈”奖。
孤芳自赏学院派
尽管多年来奥斯卡就是电影界的学院派代表,但今年的情况仍登峰造极地呈现了“老头子们”的审美取向:《艺术家》重新打造了一个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美梦,黑白片、踢踏舞,无一不是在向前辈致敬,男女主角的原型是默片时代的大众情人约翰·吉尔伯特和有声电影时期的超级明星葛丽泰·嘉宝,只不过影片颠覆了现实,让嘉宝挽救吉尔伯特的事业,两人最后走到了一起;《雨果》被《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称为目前为止最好的3D电影,但实际上,它充满了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童年回忆——电影里的那个小男孩就像曾经的斯科塞斯,小时候的他因为哮喘只能整天坐在纽约一幢公寓里看电视里播放的老电影;其他入围的最佳影片《生命之树》、《帮助》、《后裔》、《午夜巴黎》也都清一水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
如果按照奥斯卡评委“反票房”的规律衡量,這也是最近几年最符合他们要求的奥斯卡,入围的9部电影里票房目前没有过亿的。票房低得最让评委们欣慰的还得是大热门《艺术家》,有报道说某批英国观众进入电影院后发现放的竟然是默片,要求退票。可悲的是,把这些误入歧途的观众全都算上,这部影片也只有1000多万美元的票房。
在美国,奥斯卡越来越像中国的春晚,看上去仍然热闹,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你恍然发现世界变了,它还是那一套。来自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去年的奥斯卡有3760万人收看,这个数字大概不到今年“超级碗”观众的四分之一,低于《老友记》大结局,略高于格莱美颁奖礼。美国人做过调查,只有25岁以上的人才会去关注奥斯卡,因为它是个很好的社交话题,25岁以下的年轻人如果想要打些文艺基础,也可以把奥斯卡当成租碟指南。
就像《纽约时报》在报道80届奥斯卡时说的:“在编剧罢工和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有趣的总统大选面前,奥斯卡算什么?谁会关心最佳剧情电影花落谁家?”
趋之若鹜名利场
答案是好莱坞的大小明星们。查理兹·塞隆在接拍《女魔头》时片酬只有300万美元,凭此片在奥斯卡封后立马让她身价涨到了1000万;《碟中谍4》的男二号杰瑞米·雷纳24岁就出道,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39岁那年因为《拆弹部队》沾到奥斯卡的光,连带着他也发达了,不但涨到2000万美元身价,还在《谍影重重4》里取代马特·达蒙成为男一号。
这些奥斯卡效应让明星们对奥斯卡趋之若鹜,他们对戛纳电影节、金球奖都可以视而不见,但到奥斯卡一定要盛装出席,像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和哈莉·贝瑞等大腕都愿意卖奥斯卡面子,哪怕只是颁颁奖,露露脸。
当然,并不是谁都愿意匍匐在奥斯卡的讲台下。在《巴顿将军》乔治·斯科特眼里,奥斯卡只是“两个小时的肉类阅兵场”,所以当他拿到奥斯卡男主角时并没有出现在现场,而是坐在家里陪老婆看曲棍球比赛。
马龙·白兰度拿到最佳男主角的时候,让一个印第安少女替他领奖,小姑娘并没有在台上念一长串感谢名单,而是发表了一场反对种族歧视的演说,下台时甚至连奖杯也没有带走。
还有伍迪·艾伦,他的《安妮·霍尔》当年拿到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可奥斯卡颁奖当晚,他却选择了在纽约一家小酒店中玩了一宿爵士乐。在他看来,奥斯卡的奖杯还不如一杯小酒来得美妙。
坚决脱离“低级趣味”
明星们有理由追逐奥斯卡,也有理由嫌弃。《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大独裁者》、《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愤怒的公牛》、《城市之光》、《迷魂记》、《美国往事》……如果在8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外再找84部最好的片子,后者华丽丽的名单能轻松让前者黯然失色。
1969年的《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的巅峰之作,花了四年时间才拍成,当时公司的高管甚至打电报给库布里克问他:“这‘2001到底是片名还是这部影片的发行日期?”可在那一届的奥斯卡上,尽管在行业内获得了一致认可,但《2001太空漫游》连最佳电影的提名都没有。
1978年,乔治·卢卡斯为了拍摄《星球大战》,成立了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现在好莱坞仍有60%以上的特效由该公司完成。但在那届奥斯卡上,《星球大战》被小制作的《安妮·霍尔》打败。
实际上,自第一届奥斯卡以来,各种题材都曾在某个时期受到过奥斯卡的青睐,只有科幻片一直是那些评委的盲点。远的如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ET》,近的是詹姆斯·卡麦隆的《阿凡达》,都证明这种状况至今仍没得到任何改善。
尽管科幻片一直在冲击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但在奥斯卡评委看来,玩这些花样多数只代表了导演和观众的低级趣味。就像去年底前任奥斯卡评委会主席Sid Ganis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说的,最能代表奥斯卡精神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对于奥斯卡评委来说,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这么多年来从没变过。
“拉票”传统由来已久
第82届奥斯卡上《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是近年来奥斯卡最大的争议。实际上《拆弹部队》在前一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就上映过了,但那年刚好金融危机在美国引起恐慌,符合奥斯卡精神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顶峰娱乐就把《拆弹部队》捂到第二年才在美国上映。这一年,美国民众对于伊拉克战争的厌倦达到一个顶点,《拆弹部队》虽然票房只有几百万美元,却赢得一片叫好声,它的对手《阿凡达》不仅口碑一边倒,票房也有20多亿美元,当时博彩公司甚至给《阿凡达》获得最佳电影开出了2比1的低赔率。
这时候,《拆弹部队》的制片人尼古拉斯给很多会员写邮件拉票,“我们需要独立电影赢,而不是让那个5亿美元的电影赢,帮助我们。”邮件是2月24日曝光的,可3月7日就是颁奖礼了,虽然最终尼古拉斯被禁止出席奥斯卡颁奖礼,但该拿的不该拿的好处已然全部到手。
奥斯卡一直标榜自己的公正,并以此为骄傲,事实上它确实是娱乐圈少数还能保持公正的奖项。但这不代表没有猫腻,在第二届奥斯卡时这种“拉票”就已有先例。当时《贵妇人》的女主角玛丽·碧克馥在评奖前连遭批评,于是就把当年有资格投票的全体评委请到自家别墅喝了个下午茶,结果她成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二个影后。自那之后,得奖名单就变成了由所有会员投票决定。
于是现在投广告是片方最正儿八经的拉票手段,但真正的奥斯卡运作高手显然不会满足于此,否则当初韦恩斯坦就不可能把《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拉下马,让《国王的演讲》汤姆·霍伯上位,《莎翁情史》也不可能逆转《拯救大兵瑞恩》。
当年7月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无论是传递的人文精神和反战理念,这是在业内业外人士中的口碑,都符合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标准,可《莎翁情史》的出品方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用大笔的公关费用以及不入流的评委内部拉票,轻松把《莎翁情史》推上了最高奖台。米拉麦克斯的过度公关导致大家厌恶并把气都出在了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身上,以至于很多没有看过此片的观众都滑稽地称她为“最差影后”。
行业内PK的暗箱
除了拉票,攻击对手也是奥斯卡的一个传统,在第75届奥斯卡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钢琴师》都是公认的年度最好电影,而《芝加哥》虽然有资格夺取最佳影片,却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这时米拉麦克斯耍了个阴招,他们利用《钢琴师》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年轻时曾在好莱坞犯下强奸案这条新闻大做文章,声称波兰斯基至今仍在被美国政府通缉,所以即使获奖也不能踏入美国领土半步,丑闻加不能到达现场最终让《钢琴师》失去最佳影片。
学院当然一直有明文规定对片方的“运作”加以限制,但免费提供影片门票和发放DVD都是学院允许的,“非正规”放映会这种增进制作方和会员之间感情的小型Party也合法,至于在放映会上会对会员进行怎样的公关,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据说从明年开始,会员将被禁止参加片方组织的“放映会”,禁止对竞争对手打压抹黑,禁止利用微博平台或者社交网络传播恶意诋毁信息。
其实,对于奥斯卡的评选早就有很多人总结出一套经验,比如走红地毯的时候怀孕可以给自己加分,娜塔莉·波特曼就是带着“孕气”拿到影后的;上映时间最好选择在10、11、12月份,否則容易像诺兰的《黑暗骑士》那样大热倒灶;从9月份多伦多开始的颁奖季可以多去露几下脸,什么工会奖、金球奖都是在给奥斯卡评委吹枕边风,他们不会把所有电影都看完,但如果在《综艺》或者《好莱坞报道》上看到你的名字他至少会对你有印象;没事可以多给评委寄几张DVD,当年《撞车》拿到最佳影片,跟每个评委几乎人手收到一张DVD有莫大关联。还有一点很重要,票房不要太高;如果不小心高了,那就请低调一点。
好比本届奥斯卡,由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几个50来岁的老男人老女人领衔的最佳演员提名,和由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伦等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领衔的最佳导演提名,显得多么中规中矩。只负责权威,不提供新鲜,对于一个已有84年历史的电影奖,严肃的奥斯卡不需要解释,即便面对好莱坞呼啸而来的变化。
第84届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提名名单
《艺术家》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1927年的好莱坞,乔治·瓦伦丁偶遇默默无名的派比·米勒,帮她在好莱坞获得表演机会。不久有声时代来临,乔治因为固执拒绝在电影中开口,而派比则意外走红,接着乔治投资默片破产,失去钱和女人,这时派比出现帮他重新找回方向,Happy Ending。
《雨果》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巴黎一个繁忙火车站,12岁的孤儿雨果藏匿于墙壁后的暗窄通道里,每天晚上给火车站的27座时钟一丝不苟地上油、校准。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便是神秘笔记和一台旁人眼中完全是垃圾的机器人,雨果从一本木刻书得知这个机器人可以写字作画——如果他能把它修好的话。
《相助》
导演:塔特·泰勒
主演:艾玛·斯通维奥拉·戴维斯
白人女子斯基特想撰写一本关于黑人女佣的书,为了这本书,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采访工作,大量的黑人女佣都找到了斯基特,她们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斯基特的书出版后,把朋友的生活和密西西比社会搅得天翻地覆。
《生命之树》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
杰克的家庭由父母和三兄弟组成。在一个孩子眼中,起初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从母亲身上看到了慈爱,而他的父亲告诉他,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在成长过程中,杰克竭力想要调和双亲相悖的人生观。
《后人》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主演:乔治·克鲁尼谢琳·伍德蕾
乔治·克鲁尼是个非常非常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但当他的妻子遭遇了一起事故之后,他被迫审视自己的过去,这起事故也让他紧急闯入到两个女儿的生活中来,但随即也发现叛逆的女儿们并不怎么需要他这个爹,他的妻子其实也早就背叛了他……
《午夜巴黎》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
吉尔携未婚妻伊内兹去巴黎度假,在街头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带到了黄金时代的巴黎,在各种名流派对中,认识了海明威、毕加索,还遇见了一见钟情的姑娘,但到最后吉尔也没有留在那个年代,回到现实跟未婚妻也分道扬镳。
《点球成金》
导演:贝尼特·米勒
主演:布拉德·皮特乔纳·希尔
布拉德·皮特饰演美国职棒大联盟MLB的小市场球队奥克兰球队经理比恩,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合适的球员组成最默契的团队,带领球队连赢20场球赛,刷新了大联盟纪录。
《战马》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
影片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一战爆发,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乔伊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阿尔伯特。
《特别响,非常近》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主演:托马斯·豪恩汤姆·汉克斯
9岁男孩史埃尔的父亲在911事故中丧生,史埃尔听到了父亲去世前的5通电话留言,从此便留下了失眠、害怕电梯等后遗症。无意中,他在父亲的书柜上找到了一个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随后他在每个周末走遍纽约五个城区,寻找那个名叫“布莱克”的男人以及钥匙可以打开的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