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鸿平
香港广华医院急诊室,一名大陆孕妇在临生产时被抬了进来。
“一天总有那么一起。”急诊室的保安平静地看着医生、护士奔跑着去手术室。他已习惯这样的场景,也习惯了等着叫号的人们不满的眼神和言辞,甚至预料第二天的报纸会有相关报道。
大陆孕妇是香港报纸上的常客,尤其是内地与香港民间骂战升级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双非孕妇冲闸诞婴实录”、“数千人签名撑截停双非”、“首宗内地产子中介入罪”等等,比香港特首曾荫权的曝光率还高,成为除特首选举之外的最大政治。
去年,大陆双非(夫妻都不是香港居民)孕妇在香港生育43000名婴儿,将近整个香港生育的一半,而十年前这一数字是620名。
香港民众的情绪,在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评论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车厢吃面遭港人口水讨伐一事时,称“香港人是狗”、“不说普通话的,都是王八蛋”后,被彻底激怒了。香港人继而以《苹果日报》上一则“蝗虫”广告作为反击,将两地骂战推向最高潮。
其实在香港,称呼大陆双非孕妇、炒楼者为“蝗虫”早已有之。而仅仅就在15年前,人们还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香港回归,就像找回久别的家人。后来,在磨合中,香港人与内地人时有“擦枪走火”,到如今某些人恶语相向,在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
很多事也许只是巧合,但另一些事却是注定要发生的。
在孔庆东的过激言论发表前,“林早逝二世”已发起了刊登“反蝗”广告的倡议。
1月20日,这个30岁的地铁工程建筑人员在香港热门讨论区高登网倡议在报纸上刊登“反蝗”广告,“网友自己设计广告,头版20万左右,两百个巴打一人一千蚊,四百个一人五百,有几难?”
“巴打”是高登网上对网友的昵称,粤语发音与英文“Sister”相近,用来代称“兄弟姐妹”,和内地购物网站上的“亲”类似。高登网上的“巴打们”很是积极,他的帖子得到了上千个回复,最后有800个“巴打”参与募款,共募集到10万港元。一些网友说,正好把春节“利是”用来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按照“林早逝二世”的倡议,不少网友提交了自己的广告设计方案,综合其中四个创意,最后决定采用一只绿色的蝗虫站在香港象征狮子山上的广告——后来人们争论说,绿色的是草蜢,褐色的才是蝗虫,这除了普及昆虫知识外并没有减少广告的歧视意味。
在募款的同时,“林早逝二世”开始和香港的报纸联系。几年前,他就发起过民间登报行动,反对香港上市公司在大浪西湾建高尔夫球场和别墅。当时,他们把广告登在免费报纸《AM730》上,但这一次,他不准备选择《AM730》,因为他不认同其老板施永青的言论。就在1月19日,施永青发文称,香港出生率太低,需要借助内地孕妇的生育才能让香港继续保持活力。
而一些报纸对广告的争议内容感到担忧,希望他们做大幅度的修改。他们也不愿意。《东方日报》则要价过高,要20多万。最后他们和《苹果日报》谈妥,价格10万,《苹果日报》旗下《爽报》也一同刊登。“苹果日报没有说修改,只是要我们提交‘每18分钟花100万元养育双非儿童的证据。”“林早逝二世”说。
《苹果日报》广告负责人称,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团体、个人都可以在《苹果日报》上登广告,但需要先提供内容,报社的律师团队审查后即可刊登。
1月28日,一切谈妥。“林早逝二世”发帖称:“登报‘反蝗日期为2月1日,所有设计绝不修改,登报引起所有法律问题由我一人负责,与代工画图者无关。”
2月1日,“香港人,忍够了!”的广告出街,一时引起震动并迅速在网络上流传。而更多内地人通过《环球时报》的报道看到了这则广告:
“因为明白你们受毒奶粉所害,所以容忍你们来抢购奶粉;因为明白你们没有自由,所以招待你们来港‘自由行;因为明白你们教育落后,所以分享了教育资源给你们;因为了解你们看不懂正体字,所以下面用了残体字。来香港请尊重本地文化,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
《环球时报》的图片上,对某些字眼打上了马赛克。
种族歧视?
广告上的激烈言辞与“林早逝二世”的性格并不相符。这个1982年出生的香港年轻人说,广告夸张只是要吸引眼球,引起人们的重视,好让问题的焦点不至于被那些模糊而无谓的争论所淹没。
显然他达到了目的。
“蝗虫”广告引起香港、内地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学者、官员纷纷出来表态,就连刊登广告的《苹果日报》也用内地人熟悉的语气发表社论《要旗帜鲜明反对“蝗虫论”和歧视》。
很多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料。在他募款的同时,有网友在倡议唱“蝗虫歌”。“虽然我们只有7个人,但是一起唱《“蝗虫”歌》,当时每个人都很兴奋,根本不怕丢人。”一位参与者说。
“蝗虫”广告与“蝗虫”歌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人们大都认为他们是同一帮人,“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连续行为。其实他们之间并无关系。“蝗虫”歌的发起者及参与者皆是初中生,当他们在Facebook上发起倡议时,“林早逝二世”并不认为会有人响应,但没想到还是有7个人去了。
“我们要对事不对人。但毕竟是小孩子,十多岁,做一些事是好事,他们有勇无谋,方式不对。”“林早逝二世”说。
“林早逝二世”不愿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以及更多个人信息。他的这个网名来源于高登网行政总裁林祖舜。“林祖舜”与“林早逝”粤语发音相近,他们的观点也相近。在广告出来后,林祖舜为其辩解说,“高登仔”的行动不是反对所有内地人,而是反对抢夺本港资源的人,针对事件而非针对族群。
在广告出来后,作为“策源地”的高登网受到指责,被认为煽动种族歧视。专责香港反歧视工作的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林焕光说,理解港人忧虑医疗和教育等资源分配问题,但不能透过谩骂和指责解决,至于蝗虫是否涉及歧视,林焕光表示,“这已超越平等机会的法例范围。”
这确实不是平等机会所能裁决的,因为这和种族无关。但香港岭南大学一年级学生余炜彬并不这样认为,“种族歧视和语言、肤色无关,而和政治有关。”他认为,基于政治、经济上不平等的歧视就是种族歧视。
2月3日,他和10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在岭南大学进行了“反种族主义青年”游行。他们烧毁《苹果日报》的广告,派发传单,高喊“蝗虫与狗团结起来,认清阶级敌人”、“公有化私营医院”等口号。
五天后,他们再一次活动,在岭南大学宿舍区“扫楼”,挨家挨户敲门,讲解他们的宗旨,号召学生加入他们。“成果不错,动员了十来名同学加入我们”,天气的突然降温并没有消减他们的热情,在冷雨霏霏中,他们慷慨激昂。
也许是受到香港学生的影响,2月5日,有深圳网民身穿蝗虫T恤来到罗湖口岸,拉横幅抗议香港歧视内地游客。但显然,他没有机会得到关注。
中港褪色?
今年年初三,“林早逝二世”因病去了一次医院,看到医院急诊室里很多内地人,“很颐指气使地叫一名工人做事”,这让他觉得受到了侵犯——越来越多大陆人来到香港,孕妇抢占床位,推高私营医院价格,造成20%的公立医院医生跳槽;有钱人炒高楼价,为了内地豪客购买奢侈品不让香港人拍照,培育了地产霸权;深圳的物价高过香港后,深圳人就把香港当成廉价超市……
不是孔庆东惹恼了香港人,虽然孔庆东的言论出来后,香港群情激昂,甚至有人发起“万人围堵中联办要求孔庆东道歉”,中联办主任彭清华也对孔庆东的言论“表示遗憾”。“炸药已经埋了很久。”参与募款登广告的网民“做乜膠呀”说,一般被视为不关心政治的妇女也走上街头游行。
“认为自己有钱了就为所欲为。”一个香港网民这样说。
“林早逝二世”白天上班,晚上上课。香港的大学升学率仅为18%,和众多香港年轻人一样,他在一个进修学校继续着职业培训,希望获得一个建筑工程师的文凭。
他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内地人,还学会了普通话。“大陆有14亿人,100个人中有一个精英,也是非常庞大的数目”,而这些精英正越来越多地涌入香港——他并不反对香港引进内地精英的优才计划,甚至认为可以放宽条件以弥补香港出生率低的问题。当然,他对此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不辞辛苦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
但今年1月中旬,香港一个社会团体的调查结果却显示,七成香港青年愿意到内地就业。香港青年对内地已不再怀有“低物价、低收入”的传统想法,他们看中内地的发展优势,认为经过内地镀金后回港更有优势。
这是内地连续几十年经济高发展的结果。而香港经济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则持续低迷,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仅为0.3%。“香港悄然走向衰退”,2月8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如是说。
香港对内地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内地人的优越感却在上升。
2008年8月6日,一位内地旅客因台风滞留香港机场,向记者抱怨机场处理航班延误问题“乱七八糟”,其中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顾你们,香港,完蛋了”震惊香港。这一句话,令很多香港人开始对内地人有了意见。
這大概是很多人的想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陆如何力撑香港、开放自由行提振香港经济等说法充斥于报端。近些年,内地城市建设狂飙突进,回归后香港的窗口效应日渐减少。在很多人眼中,香港从不可企及的东方之珠变为中国的一个普通发达城市。
2月5日,一位红衣女子在过关时与港方一名制服男子争吵:“香港人有什么了不起?”
香港人也在想这个问题。对于“一国两制”,内地人看着“一国”,香港人看着“两制”,但从物价、生活、工作,他们发现,香港与内地之间正在趋同。
蝗虫广告达到了引起民众、媒体与政府关注的目的。香港特区政府、内地计划生育办先后出台严惩“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举措。
但有些事情是“林早逝二世”预料不到的。就是那句“忍够了”的广告被广泛复制,网友纷纷代表北京人、上海人、中国人甚至火影忍者、鸽子推出广告,他们都有忍够了的理由。刊登原版广告的《爽报》也推出克隆版,说“你愿意每一年花$59220000供养‘双非议员吗”,用来鞭挞那些不称职的议员,并且还称“注意:这不是广告”。
2007年,香港“巴士阿叔”一句“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引起两地人的共鸣。现在,对于“忍够了”,大家又再一次有了共同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