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及诠释

2012-04-08 21:59:51时耀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语调跨文化交际

朱 珺 时耀红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跨文化交际,指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人们之间的交际。[1]P48也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P7除去语言交际,还有非语言交际,[2]P94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3]P6-7

副语言通常被定义为有声而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有时也称之为“类语言”或“辅助语言”。[4]P255该定义可以看作是相对于日常交往的普通语言而言的,常规语言绝大部分有较为确定的语义,而副语言的含义变化不定,要根据讲话者的语调、音质、语速甚至停顿等因素来确定。副语言因素也可以改变语汇的常规语义,使日常交谈过程中传递的真实信息超出语汇组合的表面信息。[5]P257美国学者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通过实验获得一个公式:信息量=7%的言词+38%的副语言+55%的体态语。[6]P69由此可见副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如同语言交际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够影响人们对副语言的使用和反馈。同一种副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很可能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义。所以,正确了解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及诠释对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很大的帮助。萨莫瓦(Larry A.Samovar)等人认为副语言可以从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修饰和声音的间隔这三个范畴来探讨。[1]P162-163

一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vocal characterizers)包括笑声、哭声、叫喊声、呻吟声、打嗝声、吸泣声、呵欠声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类声音很可能传达不同的信息。微笑和笑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绪表达,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可以是快乐开心的体现,但是日本人常以笑来掩饰不悦、生气、悲伤和尴尬的情绪。[1]P163

胡文仲的书中提到对于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民族的病人的调查,发现犹太人和意大利人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用呻吟、呜咽和哭叫表示他们的痛苦。他们对于这种外露并不感到难堪,因为他们在成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于他们的健康表现出特别的爱护和关心,经常劝他们不要做这个或干那个。委屈时哭叫会很快得到父母的同情和关心。调查也发现,早期从英国或北欧移居美国的移民病人对于疼痛很少有情绪激动的抱怨,当疼痛变得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他们表示希望自己能单独呆在一个地方,然后无所顾忌的呻吟。因为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常常告诉孩子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有疼痛要能忍耐,像男子汉一样对待疼痛。[2]P39

英语国家的人对身体内发出的声音,比如打嗝声、喷嚏声比较忌讳,所以会对此类声音严加控制,如果实在控制不了,会表示歉意。相对而言,中国人对此类声音更不在意,因为了解这些声音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控制,致歉反而使人不习惯。有时,中国人或日本人会认为饭后的打嗝声是对主人盛情款待的称赞与感谢的非言语表达方式。[7]P136

二 声音的修饰

声音的修饰包括音量、音质、韵律、音频、语调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可以丰富言语的文化涵义。阿拉伯人通常大声讲话,因为声音响亮显示出说话者有力量、决心和坦诚的态度,而柔和的音量却传达出软弱、有所隐瞒甚至欺骗。[1]P163所以,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的声音往往比较大。以色列人也有类似的看法,讨论问题时提高音量而体现出对自己所持观点抱有强烈的信心或坚定的信念。德国人使用命令的口吻折射出自己的权威和自信,尤其在生意场上。但是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对大声说话却有不同的看法。对泰国人而言,大声说话意味着不礼貌。日本人也认为说话时提高嗓门往往是缺乏自控能力的体现,而温柔或柔和的声音才显示出良好的礼仪,才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良好的礼仪和社会的和谐也是日本文化崇尚的重要价值观。所以,当他们和喜欢大声说话的美国人交谈时,会误以为美国人提高音量是生气、恼怒或心烦意乱的表现。[1]P163

语言的魅力还依赖于语调。如一位意大利悲剧明星曾应邀出席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许多客人邀请他表演一段,于是,他用意大利语诵读了一段“台词”,外宾们虽然听不懂,却被如诉如泣的语调和悲切的表情打动,很多人不禁落泪。然而,一位意大利人却走出门外大笑,原来,这位明星诵读的并非悲剧中的台词,而是宴席的菜单。[6]P72-73这足见语调的情感传递功能。

此外,不同的语调可以让相同的话语显示不同的信息,尤其在英语这样的语调语言中,语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英语有四种基本语调,即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前三种使用频繁。一般而言,降调表明肯定、直率,注重真实的陈述;升调常意味犹豫、质疑;降升调往往暗示隐含的信息。以“That’s not the book he wants.”为例,用降调只是在陈述这个事实,即那不是他要的书;用升调表明质疑,相当于“那不是他要的书吗?”用降升调就暗示了隐含信息,他还要其他的书。[4]P30-31

三 声音的间隔

声音的间隔包括“un-huh”,“shh”,“uh”,“oooh”,“mmmh”,“humn”等,也有专家把语间停顿和沉默归入这一方面。这些词表面上看没什么意义,但在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意义会丰富很多。马赛人常用“eh”来表示“是的”,“我知道了”或“继续”。肯尼亚人用“iya”告诉别人一切顺利。在牙买加,当地人发出类似亲吻或吮吸的声音表达生气、恼怒或失望。[1]P163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日本人会往往发出嘘声或吸气的声音来表示尊重。“hai”是日本人常用的一种声音,表示“是的”、“当然”、“好吧”或“很好”。他们还用“so”表示“是这样”,用“e”表示“那么”或“让我想想”。“shh”可以表示不满、反对甚至轰赶的意思;嘘声还可以用于示意安静,但这时往往配合食指贴近嘬起嘴唇的动作。

某种声音还能够代替一句话的含义,英语国家的人感觉寒冷时,会紧抱双臂且发出“brrr”声示意“我觉得冷”。中国人感到寒冷时发出的咬牙吸气声在英语国家用来表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3]P55“uh”,“umn”,“un-huh”一类音可以用来打断别人的话;也可能是对讲话人报以反馈,表示你在认真听,已经听懂了或没有听懂;也可以表示话还没讲完,正在考虑。中国人在听别人讲话时会发出“mm mm”声,表示在专心听,但美国人却可能将这种声音误解为“Okay! Okay! I understand! 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3]P51

英语国家的人讲话时,如果没想到恰当的词句,但又不准备终止发言,常用“uh”或“unh”作为声音分隔信号。若沉默不语,听者会以为对方放弃话轮。在类似的情况下,中国人常用“这个”或“那个”填补语空。语空是指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出现的话语停顿和沉默。周总理有一次和国民党代表谈判,对方怒气冲冲地说:“对牛弹琴!”总理当即回应:“对,牛弹琴。”原本一句攻击对手的话,被总理巧设语顿,巧妙回击,收到奇妙的效果。[6]P73

不同文化对于沉默有不同的诠释,在低语境文化中,沉默常是消极的意味;在低语境文化中,沉默却是积极的意味。中国人比较奉行“沉默是金”,沉默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表示欣然默认、保留己见、无言的赞许或者无声的抗议,它也可能是附和众议的表示或决心已定的标志,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沉默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有类似的情况,但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有交际恐惧症,甚至精神障碍的表现。[3]P46不少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安静地聆听,不爱发言提问,也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这种沉默的态度往往让英语国家的人很不习惯。因为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哪怕文不对题,听清了问题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若是保持沉默,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不尊重甚至藐视。即使回应一句“我不想告诉你”,也比什么都不说要好。难怪有句美国格言“沉默是傻瓜的美德”。[8]P63

副语言在日常交际中运用广泛,作为言语交流的辅助手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传达出文化内涵,忽视它们会造成信息沟通的障碍,甚至导致言语意义的曲解。跨文化交际者应该了解并掌握目的语文化中包括副语言在内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这样才能正确解读和使用非语言符号的意义。

[1]Samovar,L.A.,Porter,R.E.&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戴伟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7]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Reynolds, S.& Valentine, D.Guid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张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语调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生人语调
意林(2012年19期)2012-05-30 07: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