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军
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中的现实意义
韩启军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物质赡养、精神敬养、健康关切等道德内涵是孝道思想的精华,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家庭规模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弘扬传统孝道规范中的道德精华,对于有效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孝道;农村;人口老龄化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孝道,推行以孝治天下。传统孝道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是调节家庭代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因此,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应对我国农村老龄化挑战,让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规范在老龄化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
传统孝道思想发端于对祖先的崇敬、热爱和祭祀的朴素情感。“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发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的作用。就传统孝道
产生发展的源流而言,一方面源于血缘亲情。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并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是“人伦之极也”。因此,指出“夫孝,本人性之固也”。这说明,孝道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养育之情,源自子女对父母报恩的感恩之意,来源于人性当中的血缘亲情,是亲子感情的自然朴素流露。另一方面源自宗法制度。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属于宗法性的农业社会,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维系宗法制度下所形成的财产分配和承袭关系,维护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差序伦理,要求家族成员服从家长制的权威,维护家族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要求子女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承担家族传宗接代的义务;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后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伴随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等级社会逐渐形成,传统孝道与封建正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忠孝合一,移孝作忠的忠孝观,使孝道成为封建专制政治统治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传统孝道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其中必然有许多封建落后的道德成分,应当加以批判和剔除。同时,传统孝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情感,体现了父母子女关系的普遍规律和道德义务,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其中包含具有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道德精华。
1.奉养——物质方面赡养父母。重视物质赡养是传统孝道的重要道德内涵。《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明确将体现血缘亲情的“孝”与物质方面的“养”结合起来,指出百姓勤于耕织,勤种黍稷,肇牵牛车,外出交易,其目的在于孝养父母。孟子认为:“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明确指出“不顾父母之养”即为不孝。传统孝道中赡养父母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知恩图报的人性美和赡养扶助的反哺情,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道德精华。
2.敬亲——精神方面敬爱父母。在“孝”涵盖的内容上,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认为子女对父母要“养则至其乐”,“居则至其敬”,要求子女对父母“生事爱敬”,使父母“乐其心,乐其耳目”。孟子也指出:“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从这些论述不难看出,传统孝道不仅体现物质奉养,还十分重视精神生活方面的敬养。可以说,传统孝道在精神领域的“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是传统孝道中比物质方面赡养要求更深刻的道德内涵。由敬亲为道德原点,建立在对父母敬爱基础之上的宽广深厚的道德情怀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道精神,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孝敬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是传统孝道中最具积极价值的道德精华。
3.侍疾——身体方面关心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教导弟子要把父母的年纪时刻记在心上,既要为父母的康健高寿而感到高兴,又要为其年老体迈而感到担心。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指出孝就是用父母为孩子生病焦急担忧的心情,来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为父母求医问药,使他们延年益寿,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传统孝道中的这一道德内涵,在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的条件下,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1.弘扬传统孝道的道德精华,是立足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国家和社会还无法完全承担起养老的任务。在广大农村,家庭仍然是生产和消费单位的情况下,由子女来承担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无法回避的义务。即使将来经济和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孝亲、敬老依然是关系社会发展进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2.弘扬传统孝道的道德精华,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发展具有非同步性的特征。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农村的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75%。我国传统社会的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即使在当今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是广大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格局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弘扬传统孝道的道德精华,是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3.弘扬传统孝道的道德精华,是建立良好家庭伦理的要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孝敬长辈、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传承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共识,成为人们选择代际关系模式的基本价值依归。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个体小家庭中有大部分都继承了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合理内容,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父母与子女双向义务关系的家庭伦理。这种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具有深厚的传统孝道基础,经过长期现实社会生活检验,既体现了我国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观念,又体现了代际之间的民主平等原则。
1.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合理成分,构建新型家庭伦理道德。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时,首先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物质赡养道德内涵,为父母提供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条件,并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物质供养水平,使年迈父母在晚年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要在注重物质赡养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敬养的道德内涵,尊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尊严、地位和话语权,经常探望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病则至其忧”的家庭伦理道德内涵,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对父母健康和身体疾患高度重视,求医问药,尽可能提高父母晚年生活品质和质量,创造条件使他们延年益寿、身体健康,高质量地度过晚年生活。
2.加大文化舆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良好氛围。道德对社会个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弘扬传统孝道的道德精华,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熏陶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时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把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认真落实应对措施。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敬老爱老教育,形成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乡规民俗和道德环境。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社会舆论提倡并弘扬子女孝敬父母,肯定和赞扬那些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的道德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谴责和批评那些不善待老年人的行为。
3.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治本之策。一要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应向老年群体倾斜。二要加大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老年人救助力度,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计生奖励和特困老人扶助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认真实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等惠民政策,加快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和传统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制度有机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促进更多的农民参保。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夏文华.忠经·孝经白话精解[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3]李双.孟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4.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学习活页文选,2011(23).
[5]安云凤.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关注农村养老问题[J].齐鲁学刊,2009(5).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for the Aged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 in China
Han Qijun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raditional ethics in China.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respect,healthy concerns and moral connotations are the essence of filial piet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mily pens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urbanization,rural famil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especially the rural old-age population problem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which have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effective response to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Rural;Aging population
B82-052
A
1672-6758(2012)02-0025-2
韩启军,在读硕士,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中国哲学专业,青海·西宁。邮政编码:810008
Class No.:B82 -05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