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华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补充正在蓬勃发展,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2005年12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1]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独立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独立学院自身特殊的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缺乏强烈归属感和满足感。与公办学校相比,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都是聘任制,在人事管理、培养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人员只能一直在辅导员的位置上工作,发展空间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导致了许多辅导员面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都陷入在迷茫困惑之中,表现在工作上被动应付,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普遍办学时间短,辅导员基本上都是招聘进来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能在岗位上工作四年就已经是“老同志”了,队伍流动过快、职业期限过短,使得辅导员队伍整体上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2],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独立学院的各项工作基本都是围绕服务学生开展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处在最基层的位置,针对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主要依靠辅导员贯彻执行。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有自我优越感,心理较脆弱;活动能力强,自觉性及自律性相对较差。这些学生特点对辅导员自身的要求更高,导致辅导员的压力也会过大。因为一旦有事故发生,首先受到问责的就是辅导员,正是这种职业预期压力,让辅导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承担着多层角色,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中去,也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随着大学生数量猛增,学生工作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日益凸显,“缺位”现象异常突出。所以积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根据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多层面、多渠道地选聘兼职辅导员补充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来。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母体学校免试推荐的硕士生、博士生中择优选聘辅导员,学生身份仍然保留,但在岗期间享受教师待遇,毕业时期申请留校工作时学校能够给予优先考虑。这种兼职辅导员集中了学生和辅导员双重角色,能更好的进行角色换位思考,能更加贴切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又比如,专业教师在应聘上岗后必须担任一年以上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这样不仅辅导员工作与自身职称评定挂钩,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想要学什么。实行辅导员队伍专兼结合的管理模式,既能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与传承性,又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来说,即使经过了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现状和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难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建立辅导员导师制可以给予年轻辅导员多方面经验指导,通过“以老带新”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传帮带的和谐关系。刘从云、吴强设计了导师模型,按照条件遴选导师,然后根据各自不同研究领域或专长设置不同组别,可以分为心理健康指导组、创业就业指导组等,以工作三年以下的年轻辅导员为对象,具体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每位导师带2~3名年轻辅导员实行目标管理[3]。
辅导员需要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和不断提升自我贯穿在整个工作当中,而在独立学院以及母体学校之间设立辅导员周例会制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其中应该主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及时进行总结并对新的一周工作进行安排,这样工作有着较清晰的目标,能够及时掌握工作的动态;第二,通过举办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形成多学科和集体性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辅导员的专项技能;第三,通过学生工作的案例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例会制能够营造辅导员队伍内部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引导辅导员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研究,潜心钻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多种交流中开阔辅导员的视野,拓宽辅导员的思路,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社会信息化日新月异,迫切要求辅导员不断加强学习,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毕业生就业难,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亚健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困难,凸现专职辅导员现有知识的局限性。要制定辅导员的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第一,建立辅导员经常性学习制度,使辅导员真正懂得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开展学历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其二,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形成长效培训机制,为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有效平台,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较完整和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努力使辅导员成为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士;第三,建立多渠道辅导员发展出口,实施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
明确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分清主次,有重点的开展学生工作。学院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很好地实现了点与面的结合,一方面带好自己所负责的专业和班级这个面,一般都是150-250学生;另一方面狠抓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这个点,学院按照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分为心理健康、科研创新、创业就业、党员建设、办公室等几个点。通过半年的过渡和磨合,辅导员不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学院的学生工作也开展的是有声有色。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绩效考核很难合理地反映出辅导员工作的成果。所以采取360度全方位绩效考核,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了思想教育工作、个人素质与表现、学生的评价、领导的点评和辅导员自评5个指标作为辅导员考核指标。在进行科学地评估后,对绩效考评结果及时地予以反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及时提供行为结果的反馈有利于人们及时调整行为方向,有助于激发人们进一步行为的动机。通过来自各方的反馈,可以让辅导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以及学生的满意度。
建立一支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学院针对辅导员建立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体系。重点组织辅导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定期开展学习型组织研讨班;暑假期间,学院邀请重点院校的心理学教授为我们讲授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干预专题并发放结业证书;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升发展空间,并不定期选派优秀辅导员到校外参加学习培训。通过培养学习,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
[1]陈至立.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
[2]郭永邦.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惑与出路[J].湘潮,2009,(3,下半月).
[3]刘从云,吴强.推行高校辅导员导师制理论与实践意义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