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晚霞,傅建英,刘佩佩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浙江宁波 31504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lyinserted cent ral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深静脉置管少,但易发生导管异位[1]。血管畸形是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之一,可在X 线透视下进行调整[2]。2010年9月,本院肿瘤外科对1 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行PICC 时因左头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角度过小,使导管在近左锁骨下静脉处折回腋静脉,在X 线透视下进行调整,使异位导管成功复位,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7 岁,农民。因胃癌术后化疗,于2010年9月15日行PICC。经静脉评估,选择左上肢肘上头静脉穿刺置管。嘱患者上臂外展90°,测量穿刺点到右侧胸锁关节处为39cm,再垂直下折到胸骨右侧缘第3肋间隙的长度为5cm。常规消毒,待干;铺巾,行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5~30°,见回血后将穿刺套管针继续送入0.5~1cm,撤出针芯后轻柔地推入导管44cm,撤出支撑导丝和插管鞘,体外留置5cm,尾翼锁定,用含等渗盐水的注射器抽回血,然后脉冲式冲洗管腔,接肝素帽,纱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并予贴膜固定,常规摄胸正位片定位,报告PICC导管在近左锁骨下静脉处折回腋静脉。
安置患者平卧位,在X 线透视下预测导管从异位静脉退至锁骨下静脉所需长度为8cm,然后穿刺点建立无菌区,将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调整方法:患者上臂外展90°,退管10cm ,边送管边冲等渗盐水,送管5cm 时再次X 线透视查看导管位置,显示导管又折返入腋静脉,退出导管30cm,将患者左上肢内收再次送管,由于送管困难,送入导丝再送管,患者仍平卧位,左上肢内收,紧靠躯体,头侧偏并使下颌紧贴同侧肩部,再次送管至38 cm,X 线透视下查看导管位置,见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呈波浪型潜行,继续送管至44cm,X 线透视下见导管在左胸锁关节处弯曲下滑,为确认导管位置,在患者及家属同意下行静脉造影,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然后等渗盐水脉冲式冲洗管腔,接肝素帽,纱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并予贴膜固定,穿刺点上方10cm 处预防性使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防止或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PICC 置管成功后,顺利完成6 次化疗,于2011年4月1日拔管,导管留置时间197d,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3.1 血管解剖变异易致PICC 导管异位 患者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在行PICC 时易出现导管头端异位的可能[3],且有文献报道[4],由于头静脉静脉瓣较多,不易进锁骨下静脉,而进入腋静脉处的角度较大,因此易发生导管异位。本例患者在行PICC前,曾有外周静脉化疗史,由于外周静脉穿刺条件差,选择左上肢肘上头静脉行PICC 穿刺置管,置管后摄胸正位片显示PICC 导管在近左锁骨下静脉处折回腋静脉,透视下行静脉造影了解患者血管分布,显示该患者左侧头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呈弓形向上,且角度较常人陡峭,送管时患者穿刺侧肢体外展90°,使弓形抬高,导管更易反折入腋静脉,造成导管异位。
3.2 X 线透视下调整异位导管可提高导管复位的成功率 在可视条件下调整异位导管位置,提高了导管复位的成功率,避免因反复调整导管造成对静脉内膜的损伤,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本例在透视下将导管退出至弓形顶端,将穿刺侧肢体内收紧靠躯体,减少头静脉入腋静脉的角度,成功将导管送入锁骨下静脉,透视下见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呈波浪型潜行后下滑,通过静脉造影确定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行血管造影更加明确了导管头端的位置,确保安全用药。
[1]江南,卢芳燕,李爱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多处多次异位1 例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1,10(9):834-835.
[2]朱慧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异位部位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0,9(2):153-154.
[3]余春华 李俊英.一例肺癌患者PICC 导管误入胸导管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89.
[4]何忠杰.危重患者斜卧位、坐位锁骨下静脉的上、下入路穿刺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