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以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典藏、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精华,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是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地球》记者介绍,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在丰富馆藏数量、提高馆藏质量以及增强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馆藏方面,2004~2008年,中国地质博物馆拥有地质标本和藏品约21万件。其中,珍贵标本4618件;矿物标本26132件;岩石标本11764件;矿藏标本62754件;底层标本36776件;地质现象标本1028件;古脊椎化石标本2294件;古无脊椎化石标本32032件;古植物化石标本2577件;其他标本7320件。
馆藏中,有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鸭嘴类恐龙化石(高8米,长15米)——“巨型山东龙”;闻名于世的原始鸟类系列化石(如中华龙鸟);世界上最大(3.5吨)水晶晶体——“水晶王”;国内最大的辰砂单晶晶体——“辰砂王”;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4亿年前的脊椎动物化石——曲靖东方鱼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相当于国家一级文物)。此外,还珍藏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捐赠的重要标本和文物。
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还在不断地努力克服购置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想方设法扩大地质标本馆藏。
2007年,全年新增典藏标本815件,其中岩石标本2件、矿物标本570件、化石标本243件;接收社会单位和个人捐赠标本12批次共12件,接收从澳大利亚追回的走私化石标本;进一步整理日本学者捐赠标本、辽西标本等馆藏标本;另外根据典藏需要,购置一批稀有矿物宝石标本。
2008年,全年新增典藏1400余件,购置有较高收藏、科研和观赏价值的文石、水锌石、植物化石标本92件。接受吴仪副总理捐赠硅化木、黎巴嫩鱼化石等地质标本。接收澳大利亚归还我国的古生物化石。这批古生物化石包括540件标本,730余件碎片。以恐龙蛋为主,有鱼类化石、哺乳动物骨骼,龟化石、贵州龙、三叶虫、角石等。恐龙蛋化石的保存程度比较好,有近10件成窝的标本。
2009年,全年新增典藏标本1500件,清理标本1600件,新征集岩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95件,接受美国归还我国古生物标本近40件;接收乌拉圭驻华大使赠送的品行完美、色泽鲜艳的紫晶晶洞标本;接收日本矿物学家丰遥秋赠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地质标本26件。
2010年,全年新增典藏标本30件,清理标本200件,新征集岩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65件,接收美国政府缉私归还我国的古生物化石146件,接收加拿大政府缉私归还我国的古生物化石46件。
据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近十年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藏品在数量上增加约13000件左右。其中,新增矿物标本近万件,种类达600多种,古生物标本增加3000件以上,大大丰富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
在科研方面,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2004年以来,在古生物、岩石、矿物和宝玉石研究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并且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宝石鉴定法》、《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五大连池火山》、《中国矿物》、《矿物珍品》、《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还在《自然》、《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2007年,完成《国家化石和岩矿标本库》和《国家岩矿化石库资源平台建设》等项目年度工作,完成地调项目《地学专项挂图》研究成果《漫画地球》(幼儿、小学和中学篇三个分册)的出版前校工作,完成中国地质博物馆学术年会论文编辑《地球学报》专刊工作。
2008年,在高度重视对国家“973”、部百名青年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岩矿、古生物项目研究的同时,加大了对中科院和中美合作项目研究的力度。特别是对2008年新开展的国家地质标本典藏大纲、兵马司九号保护、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建设等项目,抓紧推进,研究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年撰写论文25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6篇。
2009年,全年发表科技性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SCI检索论文4篇,出版专著5部。
2010年,重点完成了《国土资源成果宣传与知识普及》项目、《低碳经济与能源资源》、《海啸》和《地震》等三本系列科普读物的撰写工作;这些科普读物均已与地质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合同,并受邀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做了题为“全球变暖呼唤低碳经济”、“化石能源制约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的专题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另外,还完成了《防灾减灾,科技先行》专题片的拍摄和编制工作。
在地层古生物研究方面,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本年度的工作和下一年度的立项工作。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和室内研究,编制完成了全国硅化木化石分布图和全国恐龙化石分布图,完成了新疆奇台侏罗纪硅化木产地、甘肃和政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化石产地和山东山旺中新世化石产地的保护现状调查等工作。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作为参加单位之一的973计划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工作中,通过对宁夏、甘肃地区的野外地质工作,开展了对中国石炭-二叠纪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并于2010年完成结题工作。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两权项目《全国典型地层剖面保护调查》项目的立项和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
中国地质博物馆还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各地20多个单位完成了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土资源知识公众化传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项目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的编写,该项目工作已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
2010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SCI检索7篇,并发表一批科普论文。
此外,1995年以来,馆内一些中青年科学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高度重视。
2011年4月16日至22地球日活动周期间,联合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委员会、《地球》杂志社等科普资源单位,在西城区金融街社区丰汇园广场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走进社区”系列活动。同时在地质科普广场、海淀区双榆树满庭芳园社区、玉渊潭公园等地进行巡展。
5月12日,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开展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制作了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知识科普宣传资料,向公众介绍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预防手段和应采取的减灾措施。
5月18日,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免费参观博物馆活动。
5月19日,地质博物馆组织专家到达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中心小学,给学生们进行了《认识脚下的岩石》科普讲座;还向该学校的学生展示了《认识核辐射 健康好生活》展板和精美的矿物岩石标本。
5月31日在位于云蒙山深山区的密云县石城镇中心小学,举办了科普活动,并赠送了《地球》、《核辐射·地震·海啸120问》等图书资料。
6月14日,地质博物馆冯向阳博士在北京市第八中学做了生动有趣的地学科普讲座。同时地质博物馆还将10箱有代表性的地质标本送到学校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
6月25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面科普广场宣传栏,庆祝第21个全国土地日,制作土地科普知识宣传展板;在土地日活动宣传周结束后,收集各相关单位活动情况,汇集成专辑,制作展板在宣传栏展示。
7月24日至28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北京八中合办“地质生物夏令营”。参观了河北钢铁集团的“涞源钼矿”及周边的铁矿、铜矿、铅锌矿。组织专家讲解了相关矿产知识。
8月5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残疾人走进科普场馆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社会各界、各残疾类别的50余名残疾朋友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兴致盎然的参观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使大家沉浸在了自然科学的海洋中,地质博物馆丰富、精美的馆藏让大家叹为观止,宏大、生动的展览又让残疾朋友赞叹不已。
9月17日是全国科普宣传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展了“感受科学、享受科学、健康生活”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约二千多人参加了活动。
9月23日,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北京科技活动中心、北京气象科普馆、北京教学植物园等单位在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第一小学举办了“生态植物与环境科普进社区”活动。
11月22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弘善务工子弟小学,开展了“关爱务工子弟 地质科普进校园”活动。有1200多名学生参加,通过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地质科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近自然,从小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定位于建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综合性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陈列设计运用先进展示陈列技术,打造我国最生动、立体的现场科普与社会教育环境。
在贾跃明、程荣欣副馆长的领导下,成立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扩大我馆的社会影响,普及国土资源国情国策,传承国土资源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95周年。近年来,中国宜州化石馆等8家地学博物馆相继建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
2012年上半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按照馆长办公会工作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宣传联络部围绕“百年地博”主题,积极策划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庆活动,充分展示了地质博物馆的魅力与风采。并通过认真调研,在2011年工作基础之上,初步确定了地质博物馆新馆选址方案,有序推进了新馆建设工作。
宣传联络部在组织传统科普活动以外,还创新了科普形式,在人群密集的地区发放公益广告,大幅度增加了受众人群。通过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等方式,宣传展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新成果,扩大了国土资源系统的宣传及影响力。
中国地质博物馆,还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为国土资源博物馆事业发展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中国地质博物馆肩负着收藏、研究、展览地学标本,收集、鉴定、保管地质标本、相关文物及地学野外科考、标本发掘,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和展示国土资源工作重大成果的任务。
自2004年重新开馆试运行之初,中国地质博物馆就收藏了温家宝总理的地质工作笔记等重要文物,同年9月又收藏了国内最大的多面体琢型冰洲石,由此拉开了新世纪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和展示国土资源工作的序幕。
2007年12月,与国际友谊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天地精华—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宝石精品特展”,让广大观众近距离目睹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91件(套)来自32个国家的宝玉石艺术精品,是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中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接受的国务礼品。这些艺术精品不仅代表了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广大观众有机会目睹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以此为契机,中国地质博物馆自筹经费购置安装了观众安检门和监测仪器、观众免费存包柜,配备了伞架,完善了导引牌,新印制了多种语言文字简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博物馆共接待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外宾客和社会各界观众3000人次,受到中外宾客广泛赞誉,被中央国家机关推荐为“首都支援奥运好团队”。
2009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60岁的生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积极协助、配合国土资源部完成了“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此次展览面积为1152平方米,展线138米,展品共计436件,共接待参观专场20余个,各界观众70万人次。其中,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人员作为主创的国土资源展区荣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设计创作奖”。
为了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中国地质博物馆特意准备了“石破天惊颂中华”大型木化石艺术雕刻展。
该展览以突出的爱国主题、高扬的主旋律、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赢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称赞。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开幕式并高兴地参观展览、北京原市长郭金龙、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等70多位省部级领导参观了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专程参观展览,对展品和作者给予较高评价,并题词“大开眼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13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2009年的5月12日,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痛心的日子。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也是第一个防灾减灾日。为了更好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这一天,中国地质博物馆成功举办了“防灾减灾安天下”专题展览。
此次展览突出了地学与人类关系的主题,由认识灾害群测群防、关注汶川解析地震、沉着应对自救互救、国土系统使命在肩4个主要部分组成,将人民群众突遇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时,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了解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用丰富翔实的资料、图片和实物向社会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展示,突出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展览展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2010年9月20日下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等陪同下亲临中国地质博物馆视察参观。他充分肯定了博物馆建馆九十五年来在收藏地质标本、进行藏品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工作,在之后的座谈会上习副主席又谈到“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一个馆藏丰富、水平一流的博物馆,慕名已久”。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展了以“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并于2007年4月荣获首届“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
在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做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与中国地质博物馆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为精神文明创建和创新提供了机制保障。2008年中国地质博物馆接受并通过全国文明单位检查考核,入选公示为全国文明单位。
200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投入472万元,对博物馆大楼监控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安防系统真正实现了“安全监控全覆盖,安全运行全天候,安全预警全自动”,同时加强了与分馆的联系。
中国地质博物馆现有7个分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着力加强了对七个分馆的工作调研和指导,并大力支持和指导烟台馆展陈设计和布展工作,加强了对河南西峡分馆、辽西义县分馆等在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重视并积极推进分馆之间的交流、联系。同时,加强了与全国各地基层博物馆的业务联系、交流和指导。
2010年,国土资源部了中国地质一项新职能,即履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此后,中国地质博物馆筹建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拟定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专家管理办法》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准则》,明确了专家委员会和办公室及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责、权力义务和行为规范。
此外还编制了与《条例》配套的《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和《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启动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和条文释义的编写工作;积极开展古生物化石发掘、出入境审批和鉴定工作,先后为上海、云南、辽宁、河南、山西、浙江、深圳等省市提供专家咨询服务;撰写了《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全国古生物化石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成功立项;配合国务院《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出台,参与策划系列宣传及有关活动方案。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地质博物馆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普功能,在每年的特殊日子里,如全国土地日、世界地球日等,均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科普展览活动。此外一直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育管理,因此,我们满怀信心,期待,在将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做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