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2012-04-07 22:07:16杨利娜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老子政治思想

杨利娜

(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老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杨利娜

(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老子是万世敬仰的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其著作《老子》中蕴涵着带有睿智特色的、浓厚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以后的统治阶级影响较大,对当代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论文主要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基本内容及其对汉、唐、宋、明等朝代政治的影响以及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老子;政治思想;后世政治的影响;当代价值

老子出生在春秋晚期,他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曾在周朝任过国家“守藏室之史”的官职。他在当时接触到不少史书,包括读过一些历史变迁和统治经验方面的史书,对社会政治了解颇多。这样的背景对他的社会政治的思想的创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以“道”为纲纪的“自然无为”思想。所谓以“道”为纲纪,就是说作为宇宙万物本根的“道”内涵着“自然”之法则,一切都要效法或遵循“自然”法则,连“道”本身也不例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是万事万物的价值目标,“无为”则是其运行原则。“自然无为”就是要让事物按自己的法则或规律去运行,而不人为地去横加干涉,强作妄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皆自化。”(《老子·二十五章》)这就是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按道所固有的自然法则去治理国家。

老子治国的政治思想总体上来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所不为。自古以来,凡是用无为的思想去治理国家的,国家无不大治。关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以及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分析:

(一)以百姓之心为心

首先,如果治国者能以百姓之心为心,那么他们从政就不是为了捞取私立或满足贪欲,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人民能按照自己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二十五章》)圣人应该无私心,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将心混同在天地、百姓以及事物之中,不以心来计较长短,用道的善和信来对待百姓。

(二)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首先,老子认为,人类自私的愿望,驱使着人们去贪婪追求,同样的,统治者的私欲也成为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老子认为对于财富和名利,一旦超越或者不达“和”这个标准,都会有它反面的作用。特别地贪恋某种事物,结果一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丰富的收藏敛聚,结果也一定会大大地丢失。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二十五章》)这段话中,老子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名利和财富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才是与人最紧密相连的,过分爱财会使人吝啬而消耗身体,多藏者必定会担心货物的失去,进而使人心灵和精神承受极大地负担。只有保持平常心,适足而止,才能保持长久。所以,统治者要少思寡欲,实行无为政治。在治国方面,老子还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策宽厚、简单,会使民风淳朴、民心安定,政策严厉、繁多,反使民心不安定。老子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其实,这两段话都是讲如何以道来治理国家与民众,老子强调的是不干扰民众,以道的“自然”、以民心的“自然”来管理国家,而达到对国家治理“无不为”之目的。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意思是说,为政者不可每事必问,应该遵循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不去干扰民众,让他们回归自然,休养生息,达到老子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的境界。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烹小鲜”,是指把小鱼放在锅里,不要来回翻腾它们,过不会儿就是一顿美餐。治国好比烹制小鱼,不要老是去折腾民众,否则只会伤害民众,让民众更加的反感,危及统治者的统治。比如秦始皇时,由于赋税过重,刑罚严酷,最终导致民众的反抗,国家的灭亡。

(四)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首先,“小国寡民”思想的提出是有他的社会背景的。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禁令太多,使得民众愈来愈穷困;民间的利器多,国家便会处于昏乱的境地;人的技巧愈多,就会滋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物;法令愈多,盗者四起。一句话,人为的东西愈多,天下民众就会苦不堪言,社会就会混乱不堪。所以老子说要“以无事取天下”,“无事”也就是运用无为的自然之法。他还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食税之多”“其上之有为”“求生之厚”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了道的清静无为,老子认为圣君治理天下应该自然无为,如果反道而行之,民心会不安定,社会势必不稳定。老子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意思是说,对于多余的,要减损之而补不足,而人为的方法通常却是剥夺不足者的东西来增加本来就多余者,这就是说的逆道而为。那么,谁能做到将有余补不足呢?只有那些遵循自然法则的人们,也就是那些顺道而为者。

在以上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模式,并最终绘制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想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七十五章》)“小国寡民”虽然是老子的一种社会幻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并不是一个原始的落后的社会,而是对自然的回归、对所谓文明的摒弃,是很具有远见的,还可以说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小国寡民”社会中无战乱,人们的朴实、真诚、守信等是社会和谐重要因素。“小国寡民”社会中的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式的百姓生活美满,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不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吗!

以上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每当大的社会动荡之后,人心安定,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往往得到重视,甚至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从而使社会走上稳定和谐的轨道。

(一)汉朝政治的道家思想指导

汉朝初年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这一段时间的政治,可说是主要接受道家思想指导的。当时的道家思想通称“黄老”,老是老子,黄则是皇帝。汉朝初年所以独独采取这种治国的政策,绝非出于偶然,因为汉初的统治者是十分注意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的。秦王朝由于其自视强大而恣意妄为,横征暴敛,税赋严重,大办工程,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最终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汉初统治者治国,主要适时运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即如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描述的那样:“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德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啬,衣食滋殖。”我们可以看到,君臣上下之无为,表现在这一时期外间朝廷的政治运作主要有臣来主持,惠帝和吕后的治理行为不干涉外间朝廷的政治运作。这种治理方式方便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景二帝时,他们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无为策略,具体措施有:降低赋税、减轻刑罚、奖励农耕、提倡节俭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也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安定,社会和谐稳定。对这段时期,史称“文景之治”。班固也曾高度评价说:“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在立法上,汉初的统治者反对严刑峻法,刘邦时“尽除秦苛法”,文帝时先后“除收孥相坐律”、“除诽谤律”,文帝景帝时先后废除黥、刖等肉刑,减少死刑适用。这些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可惜的是,后期的统治者逐渐背离了道的指导思想而使得社会陷入混乱。张松辉《老子研究》指出:“汉武帝是一位‘多为’皇帝,他凭借文、景留下的基业,对内求制、求仙,对外用兵。”汉武帝不遵循无为政治,到处征战,虽然对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国库空虚,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对外用兵耗费大量财力,为开辟财源,他采取一系列严重背离道的措施,比如:出卖武功爵、榷盐铁等。武帝后期元气更加大伤,社会境况糟糕: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书·食货志》)那么汉代为什么没有像秦朝一样落个灭亡的地步呢?《汉书·西域传》记载: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养民也。(《汉书·西域传》)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当初自己的作为深感后悔,他在最后关头调整了自己的政策,继续执行了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政策,才使得情况有所好转。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唐初获得过巨大的成功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仍为唐的那段历史而自豪,中国人有时候称自己为“唐人”。唐朝的繁荣强大,以及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得益于最初实行的道家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政治。

唐太宗时,他认为老子是自己的先祖,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他于武德八年(625)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士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唐太宗时期的政治措施基本上也是以老子的“无为”为基本原则的,魏徵在给唐太宗的疏中说:“无为而理,德之上也。然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我以贫寡而安宁,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魏徵在这里建议唐太宗要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唐太宗听取了魏徵的建议,国泰民安,关于此,《旧唐书》有记载:“朕即为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续高僧传》卷二十五)从中可以看出,在当初多种政治建议下,唐太宗依然听取魏徵的建议,即选择了老子的清净无为,结果天下安宁,就连邻国也不得不服,这正与老子说的“以无事取天下”相吻合。关于无为政治的重大作用,有书中记载到:“太宗曰:‘隋炀帝求觅无已,内则淫荡于声色,外则剿人以黩武,遂至灭亡。朕睹此,但以清静抚之。今百姓自言安乐,岂知朕之力也。’公(魏徵)对曰:‘尧人击壤而歌,亦云‘帝有何力于我哉!’只将此事以为太平,百姓亦不知有主上安之也。”(《魏郑公谏录》卷三)由此可见,唐太宗分析了隋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征战、享乐和统治者的贪婪的欲望造成的,唐太宗意识到清静、无为的治国方式对其治国的重要性。唐初实行清净无为的政治使唐代几乎达到了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的美好的政治状态。对于这段时期,史称“贞观之治”。然而到了唐太宗晚年,忘记了遵循老子的无为思想,用兵高丽,还寻找长生不老药,到贞观末年,政治局面稍衰。

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却好大喜功,到处征战,劳民伤财,终于酿就“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负担严重,使唐从此也一蹶不振。

(三)宋初政局提倡“清静无为”

唐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这个时期,由于诸国混战、赋税严重,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几乎停滞不前,民心不能安定,社会动荡。宋建国初,太祖、太宗也非常注意总结前几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立法上制订了一些有利于收揽民心进而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政治创造了条件。宋太祖实行了徳刑并用,以俭持国,简政缓事,稳定统治的无为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宋论》卷一)宋太宗同太祖一样,强调和宣扬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史载宋太宗对《老子》一书极感兴趣,认为“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之道,并在其内。”(《宋朝事实类苑》卷二)

从以上可以看出,宋初最高统治当局在政治上提倡“清静无为”,力图让无为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另外,宋初统治者还实行了具体的无为措施。第一,轻刑薄赋,宽容待人。太祖、太宗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多次下诏“薄赋敛”,“各道州府不得以进奉为名,辄有率敛”。第二,宋初,统治者不崇尚严刑峻法,删除了前代刑法中的严酷条文,并且“囚犯贫穷者给饮食,病者给医药等。”通过这些措施,宋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让凋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公私富庶,人不思乱”的局面。

(四)明初以《道德经》作为政治的理论经典

明初统治者面对的是久经战争之后的社会凋敝、生产破坏的状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尝试着去改变这种状况,但什么样的治国方式才适合此时的政治?经过他潜心寻找,他发现每当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基本上都是适用的老子的清净无为来治理国家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是在老子清静无为的指导思想下发生的。

于是,朱元璋认真研究《老子》,并且从中找到对其治国有益的东西。比如他采取的“罢极刑”的措施来缓和矛盾,达到了相对好的结果。朱元璋还把《道德经》当作政治的理论经典。特别是在他所撰的《道德经序》上说:“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苍穹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一日,试览群书,检问有《道德经》一册,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杀头),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在这里,朱元璋施行“罢极刑”的措施,主要是由于他总结历代国家建立之初的情况:一个朝代刚建立的时候,国家相对安定下来,但因为战乱,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心也不太稳定,这时,应该恢复和发展经济,缓和矛盾,与民休养生息,安定民心,进而巩固政权。朱元璋很懂得争取民心的道理,他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治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他实行的“扶弱除强”政策,重惩害民的贪官和不法豪强,赢得了不少民心。另外,为了发展生产,增加人口,稳定社会,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养民”的措施,与民休养生息,他说:“吾民居与田野,所业有限,而又供需百出,岂不重困。”(《明太祖宝训》卷五)因为他本来就是农民出身,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苦,更加能体会到农民的真正所需,所以,他一再实行减税、免税、赈灾等具体的措施,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大大恢复了生产。最重要的是,通过“养民”他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从以上可以看出,明初的稳定也得益于道家无为思想的指导,即圣人治理国家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老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以德治国、政治文明的治国方式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其无为而无不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不仅指人际之间需要和谐,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应遵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事原则,应该从无欲、无争、无为来解决和谐社会中的问题。

(一)遵循规律,珍惜生命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孕育与生长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要尽量少的对其进行人为的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违背规律的事件。比如前一段的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毒黄瓜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就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毒黄瓜事件还令一些无辜的人付出了生命。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因为贪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以一颗“道”的心来要求自己,不能因为一己的贪欲而做出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的事情。比如,知名企业三鹿的倒闭、领导人的判刑就是很好的损人又损己的例子。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适足而止,不要有贪心,才能让自己生命和事业保持长久。

(二)消解纷争,走向和谐

在这个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们面对着种种的诱惑以及挑战。在老子看来,社会之所以不和谐,正是由于人们的虚荣、利益、贪图等因素。因此,老子的“贵柔退让”、“处下不争”、“知止知足”、“弃躁守静”的主张对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能做到这些,循道而为,视名利为轻,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了无限的真情与温馨,整个社会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纷争,社会必将走向和谐、稳定。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他认为,水处于众人不喜欢的低洼处,但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招致怨恨,也不会陷入困境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某些领域中出现了腐败现象。如果我们用老子的“处下不争”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少私”而节欲,在人际关系中不“好斗”,在利益面前退让不争,在矛盾面前去化解而不去激化,且用这些来践行,那么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社会和谐因素就会不断增加。在此意义上讲,老子的思想对调节社会矛盾、消解纷争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宝贵的思想资源。

[1]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l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李靖.重新解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5).

[4]李安纲.玄参道德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张起钧.智慧的老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叶舟.老子的智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巴蛮子.读老子通人情懂世故[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9]古棣,关桐.老子十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2]公木,邵汉明.道家哲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13]邹牧仑.听老子讲道[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14]赵又春.我读《老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5]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刘战魁.道德经心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熊铁基,刘韶军.二十世纪中国老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8]元军.《道德经本义解》[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

[19]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0]安作璋.班固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2]张晋藩.中国法律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7]苏虹.无为而治—老子谋略纵横[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

[28]林金树.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9]刘复生.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金元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1]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史:宋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4]容肇祖.明代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36]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7]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8]李程.近代老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9]刘康德.老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B223

A

1673-2219(2012)01-0068-04

2011-11-05

本文得到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1ZYXS07)的资助。

杨利娜(1986-),女,河南新乡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老子政治思想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