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对学前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012-04-07 16:57李西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师范生职业技能

李西君

(廊坊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具体地说就是以 “三字一话一课”,即粉笔字、铅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说课为基础点,以“演—唱—画”为能力点,以幼儿的生活实际为着眼点,最终把三个部分结合为一体的能力综合体。幼儿园的特点要求学前教师在具体的情景教学中坚持说、听、演、奏互动原则,以激发幼儿的多感官参与意识,促进幼儿的多元智力能力的发展。然而,传统师范院校的专升本,以及普通师范院校增招学前教育的师范生,面对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教师培养的传统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双导师制是廊坊师范学院一个大胆的改革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始于英国大学,牛津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世纪式的生活爱好,导致了学院的形成。”导师制根源于中世纪的学院模式,“导师制始于牛津大学的早期历史中,学院高级成员对学院年轻成员的行为和教学负有一定责任的观点是学院思想的自然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要求

1.“三字一话一课”基础点的奠基

教师的职业技能首要的就是三字一话和一课,三字之中尤其是粉笔字,师范生就学期间就应该有意识的养成勤于练习的好习惯,教师工作岗位上,写的粉笔字不够规范,或者知识性错误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钢笔字和铅笔字也是一样,因为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文字与语言和幼儿交际,文字是沟通的重要途径。假如教师书写不规范的话,不但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同时给自己的工作会带来一系列沟通的障碍。师范生往往认为书写是自己的事情,和幼儿没有太多相关,事实并非如此。师范生对普通话的认识多停留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上,由于缺乏实践的体验,无法深刻认识到普通话对教学的实践意义。普通话是教师与幼儿交际的直接工具,工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识字与认知。说课则是教师与幼儿课堂学习的内容,或者说幼儿园生活中的提高幼儿认知的主要途径,教师说课的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于知识的认知与感知。

这些职业技能,在师范院校的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针对学前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进行专业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师范院校与导师团队的教育实践引导,逐步培养师范生具备规范的三笔字与标准的普通话,同时还要具备合格的说课技能。

2.“演—唱—画”能力点的提高

由于高考选拔中,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本科生的录取,只注重考核其知识水平,并未考核其“演—唱—画”的能力,于是造成了学生入学时,能力基础参次不齐。针对师范生演、唱、画能力参差不齐的基础水平,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的教育会给幼儿带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导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真实教育场景的体验,让他们学会按照幼儿的实际水平提高自己“演—唱—画”的能力。

3.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着眼点的弥补

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职业是幼儿教师,但是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使其较难从成熟的角度定位对于幼师职业的认识。他们的大学生活远离幼儿园教育,在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中,高校教师也远离幼儿园生活,仅仅把自己生活的片段引入课堂教学,远远无法弥补幼儿园生活实际的内容要求。这种着眼点的缺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把目光集中于考研的需求和理论本身的需求,忽视对于幼儿生活实际的需求,往往对未来入职带来一系列困难。

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在高师院校和定向实习单位同时选择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建立二对一的指导模式,校内校外两名指导教师对一名师范生指导,从本科一年级至本科毕业定向针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理论、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践等职业技能的培养制度。

1.双导师制的培养设计理念

双导师制基于“以学生需求为本”的理念通过廊坊师范学院改革制度设计。针对传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欠缺;单一校内导师对教学一线实效性经验的匮乏,导致师范生接受的教学指导水平较低;传统一对多的导师模式导致师范院校教师对于师范生的指导流于形式等。

基于“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双向引导,开辟“微格课堂”与“实战课堂”推动师生之间与师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可以有效地和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最终培养合格的学前专业师范生。

2.双导师制的内容特征

(1)创设师范生与导师交流的平台。从本科一年级开始,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对自己的职业做未来的规划。同时,给本科一年级的师范生创设选择校内与校外导师的平台,学生对教师进行单向选择,建立引导师范生交流理论体会与实践实战的平台。通过学院创设的平台,可以实现本科一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校内外导师库内的导师作为四年师范生涯的指导者与交流者。

(2)“微格课堂”与“实战课堂”结合下的双向交流。廊坊师范学院通过提供“微格课堂”,实现师范生把所学习的理论与校内导师指导的融合,实现师范生与校内导师的双向交流。通过双向交流,可以加快师范生职业理论的理念提升,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信息可以有效地传递给校内导师,会直接作用于校内导师今后的教学调整,实现教师教学的实效性的提高。

校外导师提供“实战课堂”,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能够将理论与幼儿园实践相融合,实现师范生与校外导师的双向交流。通过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实践问题,加快职业技能的提升速度。

(3)混合交叉下的教育理念与技能的提升。校外与校内导师通过对师范生的指导进行双向交流,通过“微格课堂”,校外导师可以了解前沿的教育理念,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广泛而普及,但是改革实践中往往缺乏理念的总结与抽取,通过指导学前专业的师范生,他们与高校的教师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有效的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理念的层次。“微格课堂”的交流中,师范生同样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师生的交流,师范生能够从教育理念的视角定位职业内容,同时能够从具体教学中提升理念的认识。校内导师又可以通过“实战课堂”,了解幼儿园一线的教学改革,以及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与现状,可以现实性引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得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最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育理念与技能,校外导师的教育理念,校内导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实现了混合交叉下的教育理念与技能的提升。

三、双导师制对学前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师范教育中,对于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多囿于课堂教学以及短暂的毕业前几周实习或者见习,由于实习基地或者实习点教师与师范生之间从陌生到熟悉需要时间,师范生与幼儿熟悉也同样需要时间,这样,师范生往往刚刚熟悉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实习或者见习就结束了,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无法起到实际效果。洛厄尔说“大学的目标是同社会交互作用,而不是复制当代文明的缺陷”。双导师制由于贯穿师范生本科教育的全程,所以师范生与校内外的导师有充裕的时间沟通和交流,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可以从日常教学做起,这样就可以实效性地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双导师制对学前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理论基础点的加强

传统的师范教育中,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理论基础多源于课堂教学,通过几个学期的课堂理论教学,师范生建立起“三字一话一课”的基本功与幼教的理论框架,但这种培养方式往往并不能帮助师范生构建对于职业的理性认识,无法将学习中的“三字一话一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理性认识。建立双导师制,通过幼儿园骨干教师导师的引入,可以帮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尝试着将“三字一话一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校内的大学教师又可以帮助师范生消解“三字一话一课”与实践衔接点的种种问题。校外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外实践中体会职业需求以及职业困境,可以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自己的未来职业,在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中认清自己的职业选择,奠定职业技能基础。同时,校内导师又可以结合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给予他们理论的指导,最终促使他们较快的理论升华,在专业活动中,尝试以专业的视角分析和处理职业技能的问题。

2.双导师制对学前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能力点的培养

传统师范教育中,“演—唱—画”的能力培养,大多通过音乐、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培养,专业教师的着眼点往往集中于专业的高水平,然而学前专业学生薄弱的基础点,令这些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事倍功半。双导师制的建立,校外导师可以与校内的专业教师交流,选择适合学前专业能力基础水平的专业表演、歌唱与绘画的内容,适当考虑职业需求的基础培养学生,这样,师范生提升“演—唱—画”的技能时,既可以减少畏难情绪,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职业自信。通过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职业培养,师范生就可以在职前教育中,明确定位“演—唱—画”的职业能力点,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从幼儿园实践出发,能够较早从职业视角奠定他们的“演—唱—画”的职业能力基础。

3.双导师制对学前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践点的培养

学者莫依尔长期致力于对新任教师的研究,他将新任教师的第一年工作比喻为“自始至终像是在游乐场搭乘过山车一样的沉浮不定”。经过研究他发现多数新任教师在工作的第一年都要经历期望、求生、失望、复原和反思这五个阶段。引入校外导师,使校内外导师共同配合,一方面考虑师范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考虑幼儿园的实践需求,将二者相融合,帮助师范生逐渐建立幼儿生活实际的实践点,那么就可以增加未来新任教师的留任率。

校外导师的引入,可以帮助学前专业的师范生从幼儿园实践点入手,在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技能,通过职业环境的进入,师范生可以更理性地认识自身未来的职业内容与职业对象,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职业技能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通过校内导师的辅导与辅助,可以使师范生尽快地进入到职业的预角色状态,通过职业环境的渗透与职业对象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接纳自身的未来职业,或者帮助他们尽早进入职业角色状态。

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本科师范生的试验培养模式。新的模式中,实践元素的重视与引入,帮助师范生创设了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师范生体验职业角色,确定职业技能定向,建立未来职业规划,从总体上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1]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Mallet.Charles E.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New York:Barnes&Noble,1968.

[3]Samuel Eliot Morison.Three centuries of Hanvard 1636—1936.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

[4](美)诺兰·兰英.教师督导与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导师制师范生职业技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