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结,余嘉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关于广东开放大学建设的深层次思考
吴 结,余嘉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建设开放大学是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导向。开放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具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标准等。广东开放大学建设项目自启动以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诸多深层次的思考。
广东;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
目前,国内关于开放大学的概念还在研究探索之中,几个代表性的观点是:丁兴富教授提出“开放大学是具有开放特征的自治的远程教学的大学”;上海电大提出“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还能开展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新型大学”;北京电大提出“北京开放大学是以开放性为基本特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开放式高等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广东电大提出“广东开放大学是由广东省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终身教育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办新型高等学校”。这些概念都强调一个关键词“大学”,表明开放大学组建的起点标准就是严格和完全意义上的大学。作为世界第一所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一直秉承一个办学理念,即办一所实质意义上的大学,其办学标准不低于英国任何一所大学。[1]在提及英国开放大学因何成功时,学者普遍认同五个原因:(1)领导人对开放理念的坚定信念、传承和一贯对开放办学模式的执著追求;(2)办学理念和模式的法律保障;(3)按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定位;(4)严密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5)对课程和师资的慷慨投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定位,开放大学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创设是向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借鉴的结果。经过30多年发展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性质、特点和水平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广播电视大学只有大学之名,而无大学之实,没有完整的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自主权,没有学术研究传统,长期走以教学为绝对主导的“一条腿走路”发展路线,整体办学尚处于低层次水平。因此,广东开放大学绝不是广东电大的简单“翻牌”,其目标是以“大学标准”来对电大进行重新塑造。《广东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着重提出:“广东开放大学依法享有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高等教育专科、本科学历教育的举办权,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取得学位授予权以及职业资格认证权。”《广东开放大学章程》也对广东开放大学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规定。“大学标准”要求开放大学有能力履行大学应有的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建校伊始,应结合实际,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项功能同时考虑。
广东开放大学的组建发端于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大时代背景中,是广东省转型升级发展在教育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体现。广东开放大学建设必须顺应广东转型升级省情,不能局限于电大的生存与发展的视野,不能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与利益得失,要看到整个经济社会大形势、大需求。只有这样,开放大学才能明确科学的发展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履行恰当的办学职责,实施有效的发展路径。广东开放大学建设还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动因,即广东电大在新形势下的自身转型发展要求。广东电大办学32年来,成为广东省办学规模最大、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多、办学效益最好的大学。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也隐含着种种深层次的危机因素,比如办学地位不独立、办学水平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强等。广东电大要想在今后承担构建广东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支柱角色,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转型,来逐步消除这些危机因素。总体上讲,转型视角指明了广东开放大学建设的顶层决策和战略布局的基本思路,可以有效引导建设整体框架的搭建。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教育报告《普及到边缘化群体》中提出,把接受教育的机会普及到尚不能达到的地区和人群。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也就是把优质的高等教育送到每个向往提升自我、发挥潜能、追求发展的公民身边。[2]为此,开放大学本质上是一所平民大学,是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大学。客观现实是,不同的社会成员各自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市场”。由于智力、能力等天生素质的高低有别,以及区域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客观条件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受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是各不相同。许多人之所以选择电大开放教育作为提升自我素质的场所,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类型能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开放的教育方式,学习者可以边工作边读书,边养家糊口边学习提高。多年来,电大开放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体的求学群体,其中包括特定群体和弱势群体。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者数以万计。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年轻务工者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工作,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满怀学习提升的期待,利用工作之余四处寻找学习的机会。他们找到电大,也就等于进入了知识殿堂。电大开放教育为求学者提供了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真正成为最适合基层社会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求学的大学堂。因此,办好广东开放大学,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位和机会,提供给各类求学者,尤其是提供给外来务工者,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有求学之所,有化育之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仅是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而且是正面引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来加强社会建设的需要。
以电大为基础建立开放大学,重点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解困扰电大持续发展的难题。广东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归宿点是按照现代大学制度来办学。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3]从宏观层面来看,广东开放大学是由广东省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省各市、县(市、区)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广东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统筹广东开放大学的建设,通过规划引导、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和监督评价等方式对广东开放大学进行宏观管理。各市、县(市、区)政府在统筹当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广东开放大学分支机构设置标准、人员编制标准和财政投入标准,对市级开放大学、县(市、区)级开放大学和相关教学机构的建制、人员配置、办学条件以及基础建设、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并进行检查监督。从微观层面来看,广东开放大学是由本部和分支机构组成的办学网络系统。分支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业务上接受广东开放大学统一管理。广东开放大学分支机构按照“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进行建设,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设立广东开放大学理事会,由分管教育的省领导担任理事长,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企业)领导以及广东开放大学主要领导担任理事。各市级开放大学和县(市、区)级开放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立理事会,由分管教育的市、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理事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企业)领导以及地方开放大学主要领导担任理事。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为此,开放大学理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
近年来,电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较好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和有待完善的方面,尤其是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与电大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与受教育者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电大长期被认定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一所没有文化的大学,而一所没有文化的大学必然会被认为是一所低层次、低水平、不入流的大学。电大文化建设薄弱的重要表现是电大精神的缺失。电大学生除了缴学费学知识拿文凭外,并没有真切感受到电大独特的精神魅力,电大也没有为他们独立人格的塑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作为电大发展转型的目标,开放大学建设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开放大学是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和教育对象大众化的新型大学。大学文化建设要切合实际,突出大众化、平民化的特色,彰显创新、传播文化手段的先进性和现代化的优势。从学生来源来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当然需要“阳春白雪”,但更多的是需要“下里巴人”。这种文化应该是“五湖四海”的文化,是全国各地传统优秀文化的汇聚。应该散发乡村、街道、社区、企业的气息,应该具有贴近大众,贴近基层的色彩,与社区大学、老年人大学等文化载体交融渗透,具有大众化的“草根性”。因而,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应该创造出适合开放大学办学特点的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灵魂、文化内核、文化内容、文化资源、文化载体和文化生态等方面要有初步的构思。这些确实是建设开放大学时需要认真考虑和设计的现实问题。
当前,整个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是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社会代价最集中付出的时期。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改革和发展与所依存和服务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转型必然会要求和推动教育的转型或变革,社会代价集中付出必然在教育领域有明显体现。代价有必然性代价和非必然性代价或合理性代价和不合理性代价之分。如前所述,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电大转型发展的产物,是一项正在探索的新生事物,发展代价的判定、规避和摒弃是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广东开放大学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中关于代价的认识很容易产生两种片面认识:其一是认为建设时期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代价问题束缚了建设步伐,表现为盲目冒进、不计成本、粗放发展;其二是认为广东开放大学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时时处处都充满风险,表现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消极不前。这两种认识一个忽视了代价的消极性一面,另一个则忽略了代价的必然性一面。为此,在开放大学建设之初,应该尽早宣传和普及发展代价意识,严密设计建设方案,科学预测建设代价,精心安排建设过程,一方面要做到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不合理代价的付出;另一方面要树立信心,统一认识,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建设环境。
[1]吴结.关于开放大学办学属性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1,(2).
[2]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1,(2).
[3]匡旺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EB/OL].http://uzone.univs.cn/blog/blog—2422150—x4vpklgf207tjcf1gf21.html.
[4]朱庆葆.大学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Deep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WU Jie,YU Jiaqiang
(Guangdong Radio&TV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9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tactic choice in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nd mass learning,which has become a new school-running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has its own orientation,aim,characteristics and criterion.Since the st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there have been some deep thoughts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Guangdong;Open University;construction;learning society
724.82
A
1008-469X(2012)03-0028-03
2012-03-31
201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开放大学模式的省级区域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研究——以广东省为例》(11B50)
吴结(1976-),男,江西余干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