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平,陈灿芬,段振榜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2.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公共课部,湖南 长沙410000)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有效地应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渗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恰是所谓的“80后”、“90后”一代,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值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国内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互助观念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削弱或不得法。因此,我们必须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对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一些高校的教师甚至个别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到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理论说教或某些具体实际问题,不注重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信仰教育;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偏重具体管理工作,忽视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的价值的追求,是对自己人身状态的一种精神超越”[1]。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主体性和客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大学生要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不仅需要个体自觉地接受环境与社会的教育,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将自己在一定教育环境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追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个人社会化过程。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既需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目的的引导,又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的介入。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空乏,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社会各方面的有效配合,没有形成立体互动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往往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被动地应付一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性、前瞻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我国“80后”、“90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遍缺乏了解或知之甚少,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他们完全被所谓的“世界性文化”所同化,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如果不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重德尚义、诚实守信、进取有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那么这种信仰教育必然会缺乏厚重的历史感,也不可能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但现实的情况确实堪忧,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信仰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很多大学生完全沉湎于网络文化和各种流行文化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强势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四)追求短期效应,没有形成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从理想信仰的培育、形成到确立、巩固,不仅需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相互衔接的系统的教育培养,而且需要从家庭、社区到整个社会的有效配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我国目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仰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家庭、社区到整个社会,关注点过分集中于学生的升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仰教育重视不够,并且往往是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出了问题就临时“补一下锅”,有时为了应付局面虽然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风声一过就“烟消云散”,没有形成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80后”、“90后”一代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产生巨大影响,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仰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世界历史之中的中国,承受着全球化对我国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显得异常突出。”“全球化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相当的困境。”[2]要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必须客观冷静地分析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信仰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3]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核心。“理想信念决定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4]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大学生信仰教育放在首位,认真研究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是衡量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提高它的实效性。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教育体系,它涉及到个人与社会、人生与价值、情感与意志、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体制机制这个涉及全局的根本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与落脚点,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自觉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并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构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机体系,形成以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的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
构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长效机制,必须从政策法规规制、组织领导保证、内容体系构建、环境氛围营造、运行模式建构等多方面系统考虑、精心筹划。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规律,以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为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持续效力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生信仰教育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5]“要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就必须扎实地开展信仰教育。要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或‘灵魂’。”[6]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必须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指导方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估、社会配合机制等方面要有钢性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制约,从体制上保证大学生信仰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要从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师资培养、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各方面形成和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规制,从机制上确保大学生信仰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要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规律,以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为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现实的、健全的信仰。”“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5]只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才能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引导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三是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思想养料和道德精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自觉抵制西方有政治图谋的文化渗透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四是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大学生信仰教育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灌输,而且需要将信仰教育内容融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之中,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情景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信仰热情,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意志。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要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学生特点,具有持续效力,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开拓,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机制。一是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不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三是要努力探索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立体互动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机系统。党和政府要从体制机制上和思想舆论导向上保障和主导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宏观方向,“在信仰教育时,要把信仰教育渗透在意识形态中,要利用意识形态的强大功能,还要运用大众化的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信仰教育”[1]。学校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要与党和政府保持思想文化导向上的高度一致,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良性互动的运行模式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家庭与学校应该做好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应该从小培育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信仰;学校则在大学生形成信仰的关键阶段,加大资源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的培训。只有做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有机结合,才能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先进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信仰。”[1]
[1]李玮,张加明.试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学习月刊,2011(5):30-31.
[2]姜正国,范大平,杨国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
[3]刘勇,孙晓婷.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1(17):238-239.
[4]黄斌.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引领策略[J].安康学院学报,2011(3):101 -103.
[5]王域霞.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与教育[J].理论学习,2011(7):34-36.
[6]余江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科教文汇,2010(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