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2012-04-07 14:48祖钰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贵阳市生态农业贵阳

祖钰博

(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贵州贵阳550081)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1]。

发展生态农业,是立足贵阳特色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确立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符合贵阳农业发展特点,符合贵阳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使贵阳农业发展的视野更宽阔、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措施更有效,对贵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贵阳市各区(市、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对生态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从目前情况来看,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制约因素。

一 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较好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农业”建设十分重视。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6个1号文件,锁定“三农”工作,明确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6个1号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实际,分别出台了省的6个1号文件,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等各个方面,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中,把“黔中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进行部署,贵阳市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2010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支持贵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了相关意见,为贵阳市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2007年12月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进一步的发展。2010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11月专门召开全市发展生态农业座谈会,要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三农”工作的各个环节,解放思想、埋头实干,奋力开创贵阳生态农业发展新局面。这一系列的政策背景,给贵阳市生态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区位条件优越

贵阳市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省内其他地(州、市)相比,贵阳市在贵州省的占比高、影响大、优势明显,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贵阳市是西南联系全国的重要枢纽,是连接华东、华中、华南与西南的重要通道,处于西南“三省一市”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具有承中启西、衔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和物流结点。川黔、湘黔、贵昆、黔桂和南昆5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贵阳铁路南站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上海—瑞丽、兰州—海口、厦门—成都3条公路国道主干线穿越贵阳,与8条出境公路形成放射状公路网络[2]。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2010年的通航点达到45至50个,航线75至80条。2007年,国家交通运输部以“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为依托,对原45个主枢纽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后,在全国确立了179个运输枢纽城市。贵州省的贵阳、遵义、六盘水、都匀、毕节5个城市是规划的西部12个省(区、市)62个国家运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规划进一步强化了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贵阳进一步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圈与大东盟经济圈的汇合部,肩负着既为我国内陆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又为东南亚邻国深入我国内陆腹地提供快速通道,促进双方经济大流通的历史重任。根据贵州省新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规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彻底改善全省交通现状,省高速公路网将形成“6横7纵8联”及4个城市环线,实现贵州与相邻每1个省份,至少有2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形成以贵阳市为中心覆盖所有地市中心城市的4小时交通圈,实现相邻地市中心城市间4小时互通。将建立“四主四辅”铁路骨架,4大主通道最终形成快速通畅的贵州省对外铁路通道网,构成重庆、成都、昆明、长沙、南宁等周边省会城市的2至4小时交通圈,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4至8小时交通圈。依托4个主通道形成贵阳连接各市州地的城际铁路系统,实现2020年贵阳至省内各市州地旅客列车“2小时”以内到达。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多修路、快修路、修好路”方面下功夫,基本实现2012年全面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的目标。自2008年以来,贵阳市3年投入道路建设的资金达260亿元,相当于过去15年市政道路建设投资的总和。目前贵阳正在加速建设市域快速铁路和轻轨。2012年,贵阳市人均道路面积将达10平方米以上,达到全国中等水平。通达便捷的区位优势大大缩短贵阳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善农产品物流条件,贵阳市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生态环境良好

贵阳市生态区位重要,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分布面积广,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地形地貌多样。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黔中高原丘陵和苗岭山脉中部,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丘陵、盆地、谷地、洼地相间。地貌属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地形多样,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阶地。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打造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二是气候条件独特。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据多年统计资料显示,年相对湿度76.9%,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70天左右。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海拔适中,海拔在1 000米左右,特别适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植物生长。三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贵阳市位于乌江干流中段和黔中资源宝库的中心,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另有客水约700亿立方米,天然径流深为545~640毫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0.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7.3万千瓦,水能资源丰富,是全国10大水电建设基地之一。市境内有百花、东风水库等3座大型水电工程,市区有松柏山、阿哈、花溪3座中型水库。兴建有小型水库150余座,水库总蓄水库容达2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经过多年努力,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三个同步增长,201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3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3%。

(四)农业结构优化

贵阳市农业结构优化、布局集约,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近年来,贵阳大力发展都市、生态、特色农业,全市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在种植业方面,集中发展菜、果、烟、花、药、茶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基本形成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茶叶、蚕桑6大特色优势种植业。截至2009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已达3.1万亩,水果基地面积达33.4万亩,中药材核心基地达2.3万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二是在养殖业方面,沿贵遵、贵黄高等级公路,在开阳、息烽、修文、乌当、花溪、清镇初步形成2条奶牛产业带、肉牛产业带,形成开阳、清镇、乌当、修文、花溪5个优质猪基地县,形成开阳、清镇、息烽、乌当、修文、花溪6个稻田生态渔业示范点,全市共建成养殖小区累计达1 000多个。全市已经初步形成5大产业带和6大基地,特色农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三是全市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已发展龙头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67亿元、市场交易额35亿元,带动省内外农户40余万户。涌现出老干妈公司、三联公司、五福坊等一批优秀本地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辣椒、乳制品、肉类、地方特色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四是贵阳通过多年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村、精品示范村、示范乡(镇)。各示范村、乡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贵阳市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五)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健全

贵阳市初步建立了面向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夯实了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建立了农业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如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和赔偿方法,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基本涵盖了农业行政执法的主要领域和重要环节,在执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治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采取可视化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拓宽气象信息产品发布渠道,服务手段从单一的电话、传真服务向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健全和完善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三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终端市场农家店、农村超市的建设。目前,全市“农家店”和农村超市建设已达958个,覆盖了所有县(区、市)所有乡镇和76%以上的村寨,以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抓好供应,做好服务,直接服务农民达100万人以上,每年可为农民减少直接支出1 000多万元。四是开发完成了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系统等应用系统,建成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涉及企业资源、气象信息、乡村旅游资源、农产品市场动态、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等数据库,夯实了信息服务基础,提高了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扩宽了信息发布渠道。

二 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劣势分析

(一)生态农业规划滞后

生态农业已成为引领21世纪农业发展方式的主导模式,许多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做了专业规划,有的已经以立法形式确定生态农业的发展地位。目前,我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已达300多个,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00多个县(市)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18个省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海南、吉林、黑龙江、浙江等制定了建设生态农业省的设想和规划[3]。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的贵阳,在《贵阳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曾提出“以农村沼气池能源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资源和农副产品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但还没有把生态农业提到战略性的重要位置上,没有编制生态农业专项规划,生态农业布局存在散、乱、小的现象。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贵阳市尽管加大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起点低、欠账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尤其以旱灾的影响最大。虽然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2010年上半年发生的特大旱灾,贵阳市11个区(县、市)均不同程度遭受旱灾,受灾总人口127.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7.33万亩,果园受灾面积14.94万亩,茶叶受灾面积3.7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4.04亿,暴露出贵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从生态能源建设看,贵阳市已建成沼气池22万口(其中大型中温沼气工程建设8口、养殖小区中型沼气工程47个),但只覆盖了全市农户的45.3%,且多为小型沼气池,后续管理有待完善,节能效率有待提高;节能环保的太阳能杀虫灯还只局限于一些基地应用,未能普及。农业检测、监测站点还未达到全覆盖,机耕道、串户路等道路基础设施还很欠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有限等等问题还制约着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支撑不够

贵阳市在生态农业的探索实践中,虽然掌握了一些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先进技术,但推广应用不佳。虽然贵州省大多数科研院所都在贵阳,但科研单位与贵阳市基层的对接情况并不太好,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率不高;贵阳本身的科技力量又比较薄弱,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十分匱乏。近年来,贵阳市虽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举措,但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09年贵阳市事业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共1 547人,其中高学历、市职称人才屈指可数,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数量少、高学历人员少、高级职称人员少、中年科技人员比例少的“四少”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观。由于受编制、待遇等方面的制约,基层农技人员严重匱乏,对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极为不利,难以支撑贵阳生态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四)组织化程度较低

近几年,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所增加,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政府引导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自身的认识也还有局限,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一是数量少,规模小。据统计,目前贵阳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0个,会员3万余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68个,会员约3.2万人,只占全市乡村人口138万人的2.3%。二是覆盖面窄、带动力弱。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不及农业人口的10%,且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交通比较发达、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好、土地比较肥沃的村寨,范围小,对偏远村寨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层次低、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章程、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一些协会成立后不久便名存实亡。

(五)农业投入不足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还不够,支农投资分散,结构不合理,机制不灵活。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具体表现在:虽然政府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在逐年增加,但与全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涉农部门还存在“各司其口”的现象,在有效整合涉农资金上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形成合力。2009年,贵阳市财政在农林水等方面共支出13.23亿元,只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78%,平均到10个区(县、市)只有1.32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总量小,带动力弱。二是农业农村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弱、规模小、覆盖面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较低,投融资平台不健全,与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从事生态农业基地(园区)建设、农业生态恢复的企业、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贯彻落实仍然不到位。资金供给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1]戴俊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J].农村科技,2010(2):1-3.

[2]丁海.迈向现代生态农业:贵阳农业发展前瞻[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3.

[3]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

猜你喜欢
贵阳市生态农业贵阳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