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文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但综观全国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重要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弱化甚至忽略了情感教育。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以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和探索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压制或说服式教育方式,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态度、情绪和信念,发挥教育者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使大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情绪的愉悦和自我情感的被认同,从而实现他们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控,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知识、懂技能、有理想、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其中,情感因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基础。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由此可见,没有情感的教育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些思政课教师更多地是把教育重点放在认知问题上,教育方法以单向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宽松、民主、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造成了教师的苦教、困教、强教与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参与认知时的情感力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2]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厘清的思路和方向。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由于优质人才竞争的社会性和国际性,优质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优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大写的完整的人,即优质人才。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人?许多专家认为,完整的人就是情感和智能的整合,是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仅有知识或智能,而没有情感的人,这是不完全的人;一个没有情感的智者,是难于立足于社会的,更不用说成就事业。”[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4]可见,社会需要情智并茂的新型人才,思政课只有切实注重情感教育,才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命题。
要实施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有情,才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首先,对教育事业要有热情。热情是一种热烈、专一的情感。黑格尔曾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5]教师只有对教育怀有热情,才会有为教育倾尽心智、情感及体力的自觉性和动力。其次,对学生要有感情。感情是一种对人和事物关切、喜爱而持久的情感。教师对学生要有感情,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当中去,做学生亲密无间的朋友。教师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再次,对教学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爆发式的情感。在工作中有没有激情是一个教师热不热爱教育,能不能干好工作,对学生负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具备了教学激情,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教学实践表明,当一个教师满腔热情、情绪高涨地教学时,学生往往情绪饱满、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会逐渐地更加热爱这门学科。相反,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学生学起来也会毫无热情,积极性不高。
要实施情感教育,光有“情”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这份“情”是否能够感动学生,是否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主动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尽可能多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需要,知道学生需求什么。时常进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不断发现和探究这些“90后”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及内在规律,应对不同的情感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重视对情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好的情感教育内容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迸发师生间情感的共鸣。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多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书面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还要有效开发校内生活和社会领域中有利的情感资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知识与情感的最佳结合点,以情入手、以情说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效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的基础具备了,即意味着既有教师之“情”,又有动人之“感”,接下来如何去“教”呢?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去探索和运用合乎“情”理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主要就以下三种教学手段谈谈个人看法:
1. 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相互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沟通、互相启发,这既满足了大学学生探求知识、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注意两点。首先是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新颖、有针对性,而且要难易适中,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是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做到求同存异,要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通过多赞扬和鼓励学生,去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的丰富特点,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增进知识和技能。
3. 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建构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只是手段,而“育”才是情感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育人重于寓教,一个只会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教书匠,而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教师,才称得上能师、人师。为此,要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须注重在“育”字上多下功夫。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去着手。
1. 要明确育人目标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情感因素。这表明健康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不仅是各高校当前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明确了育人目标,也就为下一步如何育人指明了方向,做好了准备。
2. 要创设育人情境
人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培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进发出激情。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以诚信、关爱、责任、和谐等为主题的对话、行为情境,或以历史伟人、时代典型人物为背景的多媒体视频情境。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生情,丰富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
3. 要推进育人实践
人的情感是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得到陶冶和升华。而育人要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心灵,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爱心社”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行之有效的公益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情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
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这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同时将情感教育引入思政课教学中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及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去为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卷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卷3[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3]沈善荣.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初探[J].经济与发展,2008(10):17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195.
[5]华连斌 青觉.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黑格尔[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