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2012-04-07 10:52赵银祥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施暴暴力校园

赵银祥 史 峰 薛 玲

(河北联合大学党委宣传部,①法制工作办公室,②公共卫生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校园暴力,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导致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1]。目前,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针对日益频发的校园暴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适时关注唐山地区校园暴力动向并抽取部分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校园暴力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藉以辐射全省乃至全国,以期减少不同级别学校校园暴力事件,为构建文明、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1 校园暴力的主体原因

1.1 男女性别差异 在750名曾遭受过或对他人施加过暴力的中小学生中,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男性暴力的比例高于男性。可能是与女生相比,男生天性活跃好动,易冲动,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男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于女生,且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彼此之间的包容和谦让较差,易引发语言摩擦,甚至出现大打出手等事件有关[2]。

1.2 对自己行为的认知障碍 中小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从民法的角度来看,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说明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完全的认知度。基于此,其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局限极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如持有“武力是力量的象征,拳头比语言更管用”等暴力观点的学生更容易施加暴力。有调查发现,当学生认为欺凌行为属于正常行为时,是施暴他人的影响因素[3]。

1.3 暴力经历诱发暴力复制 校园暴力中存在许多由受害者向施暴者转化的现象,就其原因与学生的暴力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遭受过父母打骂或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这可能和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地通过暴力反击、“以暴治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4]。

1.4 暴力环境滋生暴力心理习惯 暴露于暴力环境的学生施暴他人的危险性是没有暴力环境的2.790倍[5],研究结果发现,当周围发生暴力事件较多或经历暴力事件时,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动辄拳脚解决问题的暴力心理习惯,往往采取简单的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者找朋友来进行报复,形成恶性循环,施暴行为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2 校园暴力的客观原因

2.1 校园暴力遭遇预防环节的瓶颈 一是目前已经制定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对防治校园暴力的责任不明确。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也相对缺乏,只有在刑法上的减刑、免刑。二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暴力预防乏力,对校园暴力的管理由于主管者不明确,防治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三是法律的内容对涉及权利一方主体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形成错误认识。

2.2 暴力文化在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早在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的决议中就已指出了相关影片、出版物、连环画书刊以及轰动社会的犯罪新闻、低级文艺作品、电影及广播节目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吸烟、酗酒、玩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是唐山市中小学生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目前风靡网络的大量暴力、色情内容和虚拟世界里的血腥的杀戮游戏,使青年学生深受其害。

2.3 家庭教育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过于自我和失去自我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调查显示,家庭情况对学生施暴行为影响有相当的影响:一是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越高。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会促成孩子养成自我优越感甚至骄横跋扈的性格,在学校对他人颐指气使,甚至欺负或恶语中伤他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校园暴力中,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心理暴力发生率均居于高位;二是双亲家庭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低于非双亲家庭的学生。父母长期争吵或离异,使孩子承受着心灵创伤,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叛逆心理;三是家庭关系和睦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低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不和谐家庭的父母往往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任自流,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这些均是可能引发暴力行为的原因。

2.4 尊重生命教育缺失 西方一些国家十分注意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为受伤的小动物提供一对一的救助服务,目的是让孩子内心充满同情和怜悯,让他们感知生命之间相互依赖、互为信任的默契,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理念,最大限度地预防青春期来临时的冲动和暴力倾向。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很少刻意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引导孩子,对孩子饲养的小动物多是“玩玩而已”,死不足惜。由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到对人的生命权的践踏看似小题大做,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以相同的目光和心态看待不同的生命载体,从而为暴力行为提供了“厚积薄发”的能量。

3 校园暴力的解决途径

3.1 科学认识自我,提高青少年对校园暴力防范的内在意识青少年时期被心理学家形象的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要让青少年意识到,好奇心的增强、性的冲动和向往、情绪的异常变化和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产生的,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以正确的心态经历过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将回归理性,从而在青少年的心中建立一个心理缓冲期,让他们以相对克制的心态等待青春期的平稳过渡。此时,要教给青少年一些人际交往和冲突解决技能以及一些控制愤怒情绪的技巧,让他们能够顺利解决或者缓解这些矛盾。

3.2 树立阵地意识,强化学校对校园暴力防范的教育功能 一是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建立健全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筑起预防校园暴力的道德防线;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责任意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朋辈教育,为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发泄的渠道,有助于减轻校园暴力行为;三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要安排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尤其要普及辅导员、大学生心理教育和精神病学基础知识,提高对异常行为、性格、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要改变被动的接受咨询为主动服务,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制知识水平,自觉地防范和抵制校园暴力;五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如针对贫困学生进行自力自强教育,针对富裕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六是加强珍视生命教育。目前,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应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防止生命之花过早凋零的悲剧;七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健康氛围,防止学生结交不良伙伴或外出寻求刺激而迈向违法犯罪之路;八是“家-校”联系制度要抓出实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3.3 改善教育方式,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是父母要做好子女教育第一人。父母要讲究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技巧。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讲座,浏览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网站,和其他家长建立沟通和联系,必要时多向教育、心理、法律专家咨询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二是父母要成为子女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努力学习科学教育方法,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防止在孩子处于校园暴力冲突环节时不知所措,导致孩子由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演变成加害者;三是开展朋辈教育,与子女沟通做到与时俱进。父母应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资源和观念,在信息的占有上做到与孩子的同步,让孩子愿意与父母交流。在这种温馨和谐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际关系相对协调,情绪相对稳定,孩子出现校园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

3.4 增强责任意识,筑牢社会防范校园暴力的外围防线 一是要把预防校园暴力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防范校园暴力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使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功能互补,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合力。学校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常规管理,用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舆论导向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思想动态和行为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二是切实治理校园周边环境。重点治理歌舞厅、游戏室、录像厅、网吧等极易吸引学生的场所,治理校门前混乱的交通状况,杜绝不法分子在校园周边寻衅滋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5 加强立法研究,发挥法律防范校园暴力的威慑力量 在我国目前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很少涉及校园暴力、校园安全管理的内容,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责、权不统一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法律的保障,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队伍、可靠的物质保障,从而也不可能有效地防治校园暴力的发生。因此,要参照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大对校园安全的法制建设。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面,从上到下制定出一系列校园暴力防治的专项法律规范,如《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校园侵害处理办法》等专项法律法规,以期防范、治理校园暴力有法可依。

[1]王培席,王绵珍,王声勇,等.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43

[2]荆春霞,王声湧,陈青山,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2

[3]池桂波,陈海珍,王声湧,等.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3):250

[4]王培席,王绵珍,兰亚佳,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43

[5]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0(5):1063

猜你喜欢
施暴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暴力”女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