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发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学人论坛】
学术论文摘要英文译校的实践探讨
邢发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学术论文摘要英语译文的质量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至关重要。许多论文作者提供的英文摘要存在用词不当、使用中式英语、句法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信息含糊不清、逻辑关系混乱等问题。应参照相应的翻译标准和方法,从文化差异、语言形式和文本格式等三个方面对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和校对的实践进行探讨。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和校对;文化;语言形式;文本格式
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信息时代,参加学术活动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都需要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质量关系到论文能否被期刊录用或检索系统收录。近几年来,笔者在译校论文英文摘要时发现许多问题,如:译文用词不当、使用中式英语、信息含糊不清,尤其主谓、修饰与被修饰逻辑关系混乱,致使译文不能发挥论文应有的学术交流作用,降低了学术期刊的质量。本文结合实践,从翻译的标准和方法、文化差异、语言形式和文本格式几个方面对论文摘要的英文译校进行探讨。
1.翻译的标准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关于翻译的标准,自从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翻译的“信、达、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信”即忠实于原文意思,“达”即通顺,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表达原文意思。译界对这两条毫无争议。但对于“雅”而言,有学者认为是“贴切”,有的认为是“神似”,还有的认为是“得体”。正确的理解应是文体风格,即依照原文的文体风格而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A. E.)等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在我国翻译界影响巨大。奈达对翻译的理解是“翻译即译意”。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翻译应该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文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Nida & Taber, 2004)。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好“忠实、通顺和风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忠实”是第一位的,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通顺”则要求译文自然、清晰和流畅。至于“风格”,应依原文而定。使译文达到奈达关于译文的最大限度等效,即译文的读者应该从本质上能够像原文的读者那样理解和欣赏文本。
2.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也是翻译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直译比较倾向于保持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而意译则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英译时可直译。如果两种语言之间差别较大,这时就需要“意译”。但“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乱译”。王佐良先生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指出:“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在翻译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亦可把两种译法结合起来。因翻译的目的是面向目的语的读者,翻译应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必要时须直译加释义。
3.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L. Venuti)提出的,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是让译文靠近读者,即采用地道流畅的目的语表达原文的意思。异化则是让译文靠近作者,不受目的语的表达规范限制,尽量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相对而言,归化与意译较接近,异化与直译较接近。如:“一花独放不是春”译为“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爱屋及乌”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半斤八两”译为“six of one and half dozen of the other”,“倾盆大雨”译为“rain cats and dogs”,以及“红眼病(妒忌)”译为“green-eyedness”等是归化的译法。而将英语“crocodile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译为“黑马(爆冷门)”,将汉语“纸老虎”译成“paper tiger”则是异化的译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说过,“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思考与笔试》(王佐良,1989)中指出:“翻译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尤金·奈达认为:“对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言能力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Nida,1993)。
由于语言的任意性和符号性,有些物体名称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均有各自固定的对应语。如20世纪30年代曾因误将英语的“Milky Way”直译为汉语“牛奶路”成为笑话。而此类笑话至今仍不断出现。一是在将汉语历史人物和事物译成英语时出错。如将抗日英雄马本斋译为“horse of this lent”、将诗词的“词”译成“phrase”、将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的“孙子”译为“Grand Children”。“词”应译为“ci”或“cipoem”。《孙子兵法》的译文应是MilitaryScienceofSunTzu或TheArtofWar。历史人物名字的译文应按照历史文献中常用的译法。如“孔子”译为Confucius、“秦始皇”为 Qin Shihuang 或 Emperor Qin Shihuang 、“孙中山”为 Sun Yat-sen。还有如一些历史事件的英译,应采用归化的译法,使读者在阅读时没有障碍:如中国人熟知的“七七事变”,若翻译成“77 Event”,西方人是看不懂的,应译为“the Event of July 7,1937”;而“戊戌变法”应译为“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二是从外语将原文的民族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献名称回译时出错。如把汉语人名事件从外文回译成中文,或把西方的人名事件从中文回译成英文。如将蒋介石从英文Chiang Kai-shek回译成蒋开山,将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原文是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回译成英文为“Tian Yan Lun”。如此等等,凡涉及历史人物及文化典故,都需要在翻译时加以注意,必须要核对原文文献资料,不可随意译出,以免张冠李戴。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尤金·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 (1983)一书中指出: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的对比。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已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共识。“形合”是指“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意合”是指“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汉语可使用无主句,常以流水句式出现。英语句子结构完整,呈树形结构,主语、谓语如同树干支配整个句子,其他成分如同枝杈,由介词、冠词、连词、代词、副词等连接。如果表达复杂意思,可增加树型结构的层次。英文摘要常用复杂而结构严谨的长句。汉语重“意合”的特征往往在汉译英中带来很大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作用。许多论文的英文摘要译文受限于汉语思维,按汉语字词对译,或是在网上使用百度、谷歌等在线翻译工具,形成典型的中式英语。笔者平时在译校中发现摘要译文的中式英语通常有四种语病:一是按照汉语的语序用英语词语排列而成(例1)。二是连逗句,将一段短文中多个分句按汉语句式排列,全用逗号连接(例2)。三是谓语动词使用错误,或缺少谓语动词形式(例3)。四是较长的复合句缺少连接词或句子成分不完整(例4)。
例1:简·奥斯丁的作品作为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带给了我们幽默的喜剧世界的同时,其中蕴涵的讽刺更值得我们现在乃至将来的人们深思。
译文:Jane Austen’s works as the pinnacle of literary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brings us the humor in comedy world, which contains the irony is more for us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inking deeply.
错误分析:按汉语语序,不符合英语的树型句式和语法规范。起首部分没有谓语动词,逗号使用位置不当,“brings”动词在结构上找不到其主语。最后一句系词“is”使用错误,“thinking”也不合适。
改译为:While it brings us the humor in comedy world, Jane Austen’s works as the pinnacle of literary history implicates the irony for people to think deeply now and in the future.
例2:(原文略)
译文:The selection of colleges “webpage mak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use of Blackboar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o construct a personalized web course, from which the problems in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of “teachers’ leading the student body” teaching design concept the system design, an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ve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hree modules of a personaliz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错误分析:译文按汉语句式连续使用逗号。
改译为:Taking the college elective course “Webpage Making” as an example, it is constructed as a personalized web course by using the Blackboard (BB)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system is designed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 design concept of “teachers guiding with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The personalized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modules: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ve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例3:在调整化石资源价格时,应设法寻找均衡点。
译文:In adjusting the price of fossil resources, to find a balance points.
改译为: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ind an equilibrium point in adjusting the price of fossil resources.
例4: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译文:Case method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错误分析:该句的译文中只用了一个analysis表示“分析”的动作,没有谓语动词,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校译时合并为一个长句,用被动语态,主谓+状语结构。
改译为:Case method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is applied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2.谦词与套语
国内许多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欢使用一些谦词,如:“试论”“浅析”“初探”“浅论”“浅谈”“管窥”“一瞥”等。这些谦词如果直译往往会使西方读者认为论文质量不高,会影响论文的传播。在翻译此类标题时可将谦词删去,直接译为:on, discussion on, study of, analysis of。至于文章标题经常使用的套语,合适的翻译是:论 on;试论、简论、浅论discussion on;研究 study, research, investigation, search;探讨、探索、探析、初探exploration on, probe into;分析、浅析analysis of;调查分析survey and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综述review of, summary on, overview;思考thoughts on;反思reflection on。
3.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
1.4.1 试验组 全身麻醉后,采用颈前低领式切口,显露甲状腺表面,将纳米碳混悬液分4点注入甲状腺病灶周围,每点大约0.1 ml。3 min后探查Ⅵ区淋巴结。寻找并切除最先黑染的前哨淋巴结,同时将甲状腺肿瘤切除,将淋巴结和甲状腺肿瘤组织一起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癌者予行甲状腺全切及患侧颈Ⅵ区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快速冰冻结果转移阳性,加做侧颈区淋巴结清扫(Ⅱ~Ⅳ 区)。
汉语结构一个核心名词前面常有几个修饰词,许多译文往往按汉语次序翻译,导致不符合英语词序的错误。英语使用多个修饰性形容词的一般次序是:限定词(冠词/代词)+数量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出处(国籍)+材料质地+类别+名词修饰语+中心名词。如:“那三张漂亮的棕色木制老式大方桌”those three beautiful large square old brown wood tables;“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人生哲学”the main ancient Chinese life philosophy。
4.英语句子的尾重原则
在英语句子中,如果有几个部分的信息,语法结构较复杂的部分或最主要的信息内容一般在句子的末尾出现,一方面是避免头重脚轻,另一方面要突出核心信息。R.Quirk等人称它为尾重原则(the principle of end-weight) (Quirk, 1973: 944)或“句尾焦点”原则(the principle of end focus)。因此在汉英翻译时一般要遵循尾重原则(例5、例6)。
例5:由于教学、科研、招生工作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高职教师出现了种种心理不适。
译文:Because of the working stres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cruiting students and other social pressure, the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having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改译为:The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having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working stres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cruiting students and other social pressure.
例6: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译文:Cultivate a noble morality, love of children, business well, reasonable structur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s the key t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e-school career.
改译为:It is the key point t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noble morality, love of children, good qualifications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5.英文摘要常用的时态、语态和人称
英文摘要主要采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使用最多,常用于介绍研究内容的背景、得出的结论、提出的建议或讨论以及对永恒真理、自然规律的叙述;一般过去时主要用于介绍项目研究的具体经过;现在完成时是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说明研究的发展背景,叙述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英文摘要既可使用主动语态,也可使用被动语态。使用主动语态在结构上更简练,表达上更为直接有力,可突出动词要表达的内容。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需要强调的事物做主语,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突出有关概念、事实或结论。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结构上调节余地较大,有利于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扩展名词短语,扩大句子信息。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论文中较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自然科学类论文中则较多使用被动语态。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国内外英文摘要在语态的使用方面差别较大,国外期刊用主动语态占主导(61.47%),国内期刊使用被动语态占主导(58.36%)(腾真如,谭万成, 2004)。
由于摘要很可能会以一篇脱离原文的独立篇章出现在检索期刊上,英文摘要中不应出现“we”、“I”等第一人称。句子的主语通常用第三人称单数,即以文章或研究本身为主体,使用“the paper”“the study”“it”等做主语。
英文摘要通常包括与中文论文相对应的英文标题、英译的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英文摘要正文及英文关键词四个成分。
1.英文摘要的格式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02年提出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规定: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一般以150—200个词为宜,不宜超过250个词,不能使用缩略词etc.。英文摘要应将论文的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结论表达清楚,语言表述要简洁、明确,但又不能过于笼统。
2.英文标题
论文的英文标题力求简练和突出主题,直接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所用语言要凝练浓缩,尽量多用名词、名词词组、动名词来表达。一般不用动词或动词词组,如果用动词,则用其非谓语动词形式。如:“对狄更斯作品的风格评析”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Literary Style。又如:“基于校园网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设计”Constructing Network Multimedia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 Based on Campus Network。常见的英语标题有三种书写方式:一是标题中每个词的每个字母都大写;二是标题中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四个字母以下的介词、连词均小写;三是标题中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目前论文题目使用第二种方式较多。为做到简洁,按国际上的习惯,标题中还可以省去定冠词和不定冠词the, a, an 等。如果汉语文章有正副标题,中间通常用破折号连接。翻译成英语时,正副标题之间一般用冒号,亦可用破折号。
3.人名和地名
汉语人名在英语文本中应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新修订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应采用姓前名后,复姓连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姓两个字的首字母都大写,中间加连字符,文章作者署名因信息处理人名索引的需要,姓的字母可以都大写。如赵文忠的英文署名是ZHAO Wenzhong,东方朔DONGFANG Shuo,陈李玉梅CHEN-LI Yumei。如果是在摘要文本中的姓名,均只有首字母大写。
汉语地名的译文,一是要注意英语的排序与汉语不同,汉语是从大到小,英语是从小到大;如:中国,河北,保定的译文是 Baoding, Hebei, China。二是直接用汉语拼音。一个名称连拼,且只有首字母大写,如:石家庄Shijiazhuang(不可拼为Shi Jia Zhuang)。如个别地名由于历史原因有习惯的英文拼写,可继续使用。如香港Hongkong、澳门Macao。如是少数民族,可尊重其原有的音译和习惯表达:如乌鲁木齐Urumqi、西藏Tibet、内蒙古呼和浩特Hohhot, Inner Mongolia。个别地名拼音如有可能发生声母与韵母误拼,须加标一个 “’”分隔号,如延安Yan’an、西安Xi’an。另有两个特殊的地名是山西与陕西,其汉语拼音一样,习惯上把陕西的拼音中间多加一个a字母,以示区别,译为Shaanxi。
4.单位部门名称
作者所在的院校单位名称的英译须注意不可逐字翻译,有些院校名称由于历史原因仍沿用以往的老名称,有些为避免产生与其他院校的混淆或其他原因采取音、意各种译法,最好到各院校的网站上核对其认定的英译名称。否则随意翻译出来五花八门。如下列大学从其各自的网站主页上查得的英文名称分别是: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而不用Beijing University;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或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Hunan Engineering Polytechnic;黔南民族师范学院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系部与院校的译文可用of连接,也可用逗号隔开,表示从属关系。
5.关键词与大小写
在摘要文本后一般应给出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只要不是专有名词或书名则不必大写,中间用分号隔开。要注意英语标点符号没有汉语文本的顿号,用逗号。人名、地名、标题的首字母须大写,实词大写。如果在标题、摘要或关键词中出现书名(凡是汉语带书名号的),首字母和实词大写,还要特别注意使用斜体,不用加引号,更不能使用书名号。
综上所述,论文摘要的英语译文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跨越文化障碍,用地道的英语完整、准确再现原文。在翻译实践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语言文化能力,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翻译者应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及代表的文化,并能够将其熟练应用于交际活动,具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度,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特点(王少爽,2011)。
第二,提高专业文体译者素养:专业知识、文献知识、翻译技巧等。陈宏薇等认为,科技论文专业性强、涉及各种专业知识,汉译英时应强调专业术语的准确性,要求译者除了有较高的汉英语言水平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三,综合运用翻译理论和实践技能。注重翻译实践过程,做好从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到译文修改和校对各项环节的工作,切实做到“一词不苟”。
[1]Nida, A. E. 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Nida, 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Quirk, R.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3.
[4]Nida, E. A.& Taber, 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腾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 2004,(2).
[7]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材[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外语界,2011,(5).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Translating and Proofreading of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
XING Faguo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 is essential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Problems exist in English abstracts provided by many authors, such as the misuse of words, the use of Chinglish, the syntax not meeting the idiomatic English usage, the information not clearly expresse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ing confused.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and proofreading of the abstracts should be explored, according to appropriate standards and methods, from three aspects a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form and text format.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 translating and proofreading; culture; language form; format of text
2012-08-21
邢发国(1953-),男,河北高邑人,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远程教育研究。
H315.9
A
1008-469X(2012)05-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