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背景下“文化高速公路”构建研究:以“西柏坡—北京”路线图为样本

2012-04-07 09:37:19刘晓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西柏坡高速公路红色

刘晓平,宋 悦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挂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也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民学习体系,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为全民学习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国家开放大学,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国家开放大学面对新时期的转型,需要在社会的支持配合下,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承担起传承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形成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文化建设模式。在此背景下,“文化高速公路”项目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文化高速公路”项目策划

1.“文化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

“文化高速公路”这一概念的提出借鉴于(物理)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物理)高速公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迅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高速公路的界定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 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其最大特征是车辆能够实现高速行驶,高速公路的建设适应了人类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信息高速公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是对信息快速传输的形象比喻,速度快、容量大、多媒体传输方式是其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文化高速公路”比对(物理)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是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化的“路”,是传承教育、文化、历史的一个个点连起来的“高速公路”;以现有的文化资源为载体,依托网络、媒体、电子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旨在开发现代旅游资源、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大众化,实现文化站点的连接和站点文化的高速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实施设想

历史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一个地区的历史代表着这一地域的文化底蕴,河北自古称“燕赵之地”,多慷慨豪杰之士。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华北地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彻底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使这个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地处石家庄,距离西柏坡不足百里,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在挖掘西柏坡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本文旨在探索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为试点,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北京)路线图为样本,着力开发西柏坡等中共中央沿途驻地的红色资源,深入研究有关“西柏坡”地区的历史,挖掘具有丰富内涵的“西柏坡精神”,探索“文化高速公路”建设的模式。策划从学术层面和教学层面两条主线切入,将“西柏坡—北京”的历史还原,继而推广之。由此为全国范围内“文化高速公路”的实施提供一个参考,亦即一种模式、一种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移植。

(1)学术层面重在挖掘西柏坡及沿途各红色资源的学术价值,提升学术品位。

第一,以河北电大为依托,邀请相关学者、专家召开学术研讨会,征集稿件,挖掘西柏坡等红色基地的文化资源。西柏坡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毛泽东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此出发,进驻北京。中共中央在这里驻扎10个月,尽管时间短,但却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的10个月。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成功指挥解放战争,完成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由被动转为主动。西柏坡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学界对于西柏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如对中央机关迁驻西柏坡的前后情况、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建构等,但西柏坡的历史仍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等待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去探究。

电大有着优秀的教师队伍,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开放性使其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比其他高校有明显的优势。河北电大应充分发挥自身教师的特点,同时邀请当地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党校以及其他高校的相关学者来电大作报告,或者召开相关研讨会,进一步挖掘西柏坡等红色基地的文化资源。可以邀请党史研究者、历史学工作者、教学研究人员、旅游局(包括旅行社)、文物管理委员会、西柏坡纪念馆管理人员等与西柏坡红色资源开发有关的专家、学者,召开西柏坡文化资源研讨会,充分挖掘西柏坡文化资源。同时整理会议成果,集论成册,这对于全面提升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大有裨益。

第二,充分发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的科研阵地作用,做西柏坡专题研究,充分挖掘西柏坡精神内涵和西柏坡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历史学角度可挖掘西柏坡文化资源,从政治学角度可弘扬西柏坡精神。历史学选题是多维的,西柏坡的历史研究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以西柏坡时期某些重要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如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董必武等;2)西柏坡时期党的政策研究,如西柏坡时期政党建设问题、西柏坡时期中共对执政问题的思考与探索;3)西柏坡时期某些事件研究,如解读九月会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指挥三大战役;4)西柏坡时期党的文献研究,包括指示、报告、讲话、通知、信件、电报等;5)西柏坡时期党的战略决策研究,如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战争上的决策;6)由西柏坡历史的研究,可以扩展到对石家庄的研究。还原历史本身就是一项功业,探寻红色历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选题主要围绕西柏坡精神展开,如西柏坡精神内容、由来、内涵、特征、核心、实质、意义等。无论是历史方面还是政治方面,西柏坡都具有深入挖掘的潜力,需要一个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则可以为文化的挖掘提供载体和平台。学报可设特色栏目或者特色专题,向全国范围内相关知名学者约稿,积少成多,积弱成强,打造西柏坡红色文化研究重镇。

第三,学术会议选址在“西柏坡—北京”沿途的红色基地,安排重走这条红色路线,本身就是对红色文化学术价值的提升。学者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比较关注红色文化。可组织这些学者重温党史,再走一次当年中共中央走过的路线。不同地点选择不同的行进方式,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乘车,这种形式必定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当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行程中,可以访问老干部、老红军的后代以及当年历史的见证者等,可以做口述史调查,感受和领略新农村的新面貌,调查当今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等,从而使红色基地的历史和现状得以开发和关注。

(2)教学层面重在重温党的历史、普及红色知识、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开设相关课程,以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西柏坡文化知识,把红色知识普及融入到教学体制改革之中。课程可围绕西柏坡的历史展开,与西柏坡有关的一切人、物、事等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可开设“革命圣地——西柏坡”这门课程,由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教师讲解,设置相应的学分和课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以平时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分标准。实践课上,由课程负责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赴西柏坡参观学习,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以更深刻地领悟西柏坡的精神内涵。这种课程类似于夏令营,以研究者为核心人物,以教学为框架,以学生为载体,既可以在轻松愉悦中完成课程、拿到学分,又可以感悟西柏坡精神,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学习红色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西柏坡的见闻分享给亲朋好友,这样西柏坡文化不断得以普及,逐步走向大众化,弘扬红色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河北电大挂牌“西柏坡红色旅游实习基地”,为河北省范围内其他高校历史专业、文博专业、旅游专业等提供实习基地。这样一门实践课需要和相关专家学者、旅行社、西柏坡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进行沟通,部门之间密切协调配合。河北电大作为课程的开设者,有义务将相关的工作做好。同时在西柏坡纪念馆等地挂牌实习基地,以方便学生参观实习。学习参观的同时,可挖掘当年一系列的历史故事。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旦打开局面,可以为河北省(可扩延至外省)其他高校的历史专业、文博专业、旅游专业等相关专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公共服务,从而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路线图设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北京)“文化高速公路”项目实施方案必须有“红色”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要选取几个驻足的地点。地点的选择要结合当年中共中央的实际行程以及现今这些红色基地的建设情况。本着上述原则,本策划初步做如下设计:西柏坡— →唐县高昌镇淑闾村、白 求恩纪念馆 — →保定优抚医院涿州“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香山双清别墅。

1.西柏坡(首发站)

参观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西柏坡丰碑林、西柏坡雕塑园、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周恩来评语碑、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文物保护碑、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园、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等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工程,特别关注当年的文件、电报、信件等文献资料,以及人民日报社旧址、印刷厂等文化单位,体悟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的使命感,重温“两个务必”精神,感悟伟大革命精神。可以组织全体成员观看电影《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感受西柏坡指挥中心下的解放战争情况;还可以访问年长者、亲历者,做口述史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

2.唐县(第二站)

走访淑闾村。当年毛泽东进京路线上留宿的第一个地点,在此开展口述史调查,采访当年的老战士或者当年毛泽东留宿该村时接见的村民,整理出相应的文字材料。参观白求恩纪念馆,缅怀先烈,挖掘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历史背景和内涵。组织观看电影《白求恩》,高唱《国际歌》,学习白求恩精神,增强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

3.保定市(第三站)

这里是当年毛泽东进京路线上停留的第二个地点,在此探访优抚医院,慰问当年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感叹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走访保定地方志办公室等地,搜集当年毛泽东进京时在此停留的点滴故事。可以在此地组织全体成员观看反映本地红色历史的电影,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白毛女》《敌后武工队》等。

4.涿州市(第四站)

参观“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观看涿州革命历史以及毛泽东当年途经涿州的图片资料,寻访当年历史的亲历者,倾听毛泽东带头遵守制度的佳话。同时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建党90多年来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5.香山双清别墅(第五站)

在双清别墅,毛泽东指挥了渡江战役,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里有毛泽东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原状陈列,有毛泽东与爱子亲切交谈的地方,红色的六角亭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可组织成员参观双清别墅,观看电影《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感悟艰难的革命岁月。

三、社会调查

1.口述史

口述史是国际上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引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更为清晰地还原历史。在行程中采访当事人,记录下当事人的谈话,丰富历史研究的史料。

(1)唐县淑闾村,毛泽东奔赴北京途中的第一个留宿地。成员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当年毛泽东抵达淑闾村时的具体情景,毛泽东的言语、穿戴等细节以及当地村民的表现、感受及对当地产生的影响。(2)慰问保定市优抚医院的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他们中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复员军人等,询问老军人当年战争时期的参战与生存状况、群众的响应、中共的应战政策,从而了解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通过亲密地接触历史当事人,对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期间的伟大功绩有更深的认识。(3)涿州“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参观涿州“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时,询问当地有关人员当年毛泽东留宿涿州的一些历史故事,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群众政策实施到工作中的。(4)香山双清别墅,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问询并记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年在此地的生活情况,参观相关史物陈列。

2.农村社会调研

在经过的村庄,调查这些村庄经济发展的情况(如淑闾村重点调查),分析比较各村过去与现在的历史变化,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当地教育情况、环境情况等内容,进而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3.图片展

在行走路线的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下现在沿线的生活变化,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总结。包括美丽的山村风光、红色历史、农村新面貌等。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征集图片,分类整理,汇集成册,在学校(或有关单位)展示陈列,与他人一起分享旅途的收获,一起体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农村地区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农民的幸福生活。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方案中的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是电大(开放大学)的特色与优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持下,收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各种信息的高技术群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方案实施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虚拟路线图”,将“虚拟路线图”与现实路线图相结合,全方位、深层次地深化红色文化建设,探索具有远程教育特点的文化建设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缩短了教学时间。“虚拟路线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体验,全程分为五个站点,每个站点分别以中共中央进驻的时间、人物、历史故事等为内容,同时拥有丰富的图像、声音和视频资料,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问题的类型以选择为主。“虚拟路线图”既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式,也可以应用于网络教学中。网络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制作“虚拟路线图”的学习网页,学习者通过访问网页行走革命路线。在课件或者网页的制作过程中注重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将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习者可以亲自“体验”革命历史,从第一站西柏坡出发,行走整个路线图,行走的过程只有选择正确的答案,才能够顺利“过关”。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广度和时效,而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这种在虚拟的环境中“还原”历史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学习者的知识素养,又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历程。“虚拟路线图”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是红色文化与电大教学形式的紧密结合,是传播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

五、结束语

“文化高速公路”项目对于深入研究西柏坡的历史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策划将西柏坡的历史研究逐渐延伸至整条进京路线,由具体的点研究发展到线的研究,进而扩展至周边地区的研究领域,使得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研究的视野趋于广阔。在进京路线的行程中所做的口述史记录,将来进一步整理出翔实的历史资料,可为区域史的研究提供帮助,继而为近代华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稍尽绵薄。

“国土有多大、电大的校园就有多大。”电大(开放大学)作为全国最大的学校,具有系统优势,分布地域广、学生数量多、学生年龄多样化、生源遍布各行各业,这些优势与特点决定了由电大来承办“文化高速公路”项目、普及红色历史知识、传承中华文化是必然的选择。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教学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高速公路”项目创意及研究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研究员)

[1]王荣丽.论西柏坡精神的五大内涵[J].河北学刊,2009,(3).

[2]孙大为.试论西柏坡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

[3]黄宏.西柏坡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苍茫大地主沉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西柏坡高速公路红色
红色是什么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西柏坡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高速公路与PPP
风雨西柏坡行
椰城(2014年7期)2014-04-29 08:07:20
高速公路上的狗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0
GPS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18期)2014-02-27 14:15:06
走进西柏坡
中国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1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