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刚, 国万忠, 张素罗, 赵家发, 路新利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思进的年轻学院。建院10余年来,全体教师树立和坚定了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教育思想,不断培育特色,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在河北农业大学“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将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础,注重授课质量提高,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及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努力实现三者间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学院各项工作水平。
1.课程建设方面 学院始终坚持社科部思想政治教育课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专业课要求至少两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互相沟通、帮助、促进,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行政管理学》校级精品课和《商法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公共关系学》和《宪法学》2门第五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通过验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获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暨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获三等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在河北省社科联第三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件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学生培养方面 一是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原则及指导思想,进一步修订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文秘教育3个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方案。二是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探索多元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法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和中文系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单位实习、参观考察、专题报告、模拟审判、职业技能训练等方式积极组织教学实习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20多个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规范教师的课内外行为,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注重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师德师风建设,鼓励大家考取高层次学位、进修培训,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院教师在保定市、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屡创佳绩。2012年,学院教师刘卉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文科组二等奖。教师队伍中的典型代表周燕老师成为全国“教书育人”典型,受到了国家教育部表彰,201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4.教学研究方面 学院教师获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保定市社科规划办、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等各级各类教研立项26项;获厅、市、校各级教学成果奖21项,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
2001年,学院建立时,仅设管理系、法律系和社科部,有公共事业管理、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和法律事务专科专业,2005年,学院成立中文系,新上涉外文秘专科专业。2006年,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农村发展二级博士点申报成功,2007年,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开始招生。2008年,新上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授权专业(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和文化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两个专科专业。2009年新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授权专业(高校教师在职攻读)。2010年新上公共管理硕士(MPA)、在职农业推广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011年新上文秘教育本科专业。2011年6月,经学校批准学院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农村社会发展、城乡社区建设、农村法制建设、文化产业和茶文化5个校级研究所。学院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逐渐增强,始终以在学科规划起点上,坚持能高则高为原则;在建设目标上,坚持能优则优为原则;在发展速度上,坚持能快则快为原则,抓好学院现有本科专业,积极申报新的本科专业;对于具备一定优势和基础的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新上本科专业建设方向也是力争能尽快申报硕士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积极申报二级博士点。
学科建设不仅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也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研工作,2011年学院专门设立科研协调办公室主抓科研工作。目前,学院完善了科研办工作机构设置、明确了职责分工、建立了科研档案制度、科研信息发布制度、课题申报登记制度、课题申报指导和预审制度、课题进展交流汇报制度等基本工作机制。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教师申报课题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于课题按时、高质量结项起到了促进作用。认真分析研讨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形势,从科研大环境到学院科研人员基本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结合学校领导提出的“入主流、有特色”的科研工作基本主导思想,形成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经过多次宣讲突出“农”字特色已经为学院大多数教师所认可,截至到目前,从学院立项的课题情况来看,科研方向基本已经逐渐汇聚到与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法制建设、农民思想教育、农村产业文化等方面。科研办通过科研档案和科研意向统计,努力协调组建研究方向明确、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为以后学院科研工作上水平、出精品做好准备。
1.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7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到95%;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余人。教师队伍整体职称结构合理,教师的敬业精神较强,绝大多数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教师来自省内外高校,学缘结构比较合理。为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用于补充专业教师,逐步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对现有教师进行适当调配。此外,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协作,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担任学校和学院专业课兼职教授。
2.制定政策,稳定队伍 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比较稳定,但稳定人才,吸引人才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宽松的科研环境,同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关心教师的生活,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他们才尽其用。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目前,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较多,是学院发展的有生力量和未来教学科研的主力。为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1)对讲师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他们的教学、科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2)鼓励青年教师按学校要求攻读上一级学历或学位;(3)尽力鼓励他们外出、在职进修或参加各种教学与学术会议;(4)重点帮助他们申报校内外科研项目。
4.高度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按学校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制定拔尖人才遴选办法,选拔出学校和院拔尖人才。每学科选拔1~2名拔尖人才,并在教学、科研、外出交流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学院和各系、部要十分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及时搜集信息,沟通情况,及时引进。
强化学院辅导员岗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创立并坚持辅导员“两深入”工作制度,即每周深入一次学生宿舍开展谈心活动,每周参加一次学生活动。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深化毕业生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积极做好学院“挑战杯”竞赛的选拔工作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的组织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评比工作。各年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活动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25%以上。学院组织的创新团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
学院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将近100%,百余名同学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学院团委在河北省率先组织“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被《中国社会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公共事业管理200101班获得“河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赵呈岗同学获得河北省大学生“走向法治”电视演讲大赛三等奖、袁莉莉同学获得中国礼仪文化大赛河北省赛区最佳气质奖。学院学生、校学生会主席赵呈岗作为河北省代表参加了全国学联第24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学院进一步明确党政管理人员、系部主任、副主任的工作职责,树立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做到职责分明,爱岗敬业、渠道畅通、分工合作,按照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根除“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不良风气。学院党政领导专门开会强调行政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广大教职工、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意识,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制度建设,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认真领会学校各项文件和规章制度,强化规范管理,树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的理念。实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做到不缺岗,不脱岗;规范文件的收发、整理、落实、归档;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遵守各项制度的自觉性。
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院工会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院在多个项目中成绩都不断取得突破,这些活动的举办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同时还使全院的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提升。
虽然学院的整体工作出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影响学院进一步上台阶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未能消除。从学院目前的现状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矛盾。学院的学科门类多与学科带头人少的矛盾,教学工作量繁重与科研水平层次低的矛盾依然是学院发展的主要矛盾。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缺乏影响力,地位不高也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矛盾,今后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以学位点申报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院环境,建立和谐学院的新局面。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现状,学院的发展定位在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为支撑,以高水平为目标,以和谐环境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本专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学院准备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专业课、公共政治理论课、公共选修课等各类品牌课程,构建校级重点课、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等梯级课程建设体系。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有特色的文管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并实施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和3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加快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管理系、法学系、中文系专业教师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目标形成专业教学团队,社科部教师以5门政治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研究,以团队的力量和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今后3年,争取建成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新增2个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不断加强师资建设,力争引进符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名校博士和高职称人才;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及学缘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博士学位比例由现在的13%增加到30%左右;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力争3年内再获批国家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8~10项,力争经费30万元以上。
学院已进入了开拓创新、科学谋划、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为全面落实并完成学院在新阶段的各项任务,学院将努力营造“和谐、向上、健康”的工作氛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契机,紧紧围绕学院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力争把学院的各项工作推上新高度,努力开创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北京:201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2012.
[3]吕大,张欣新.国内外大学特色化发展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
[4]陈晔.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