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2012-04-07 05:19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王雅娟
关键词:工科导师研究生

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闫 慧,王雅娟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闫 慧,王雅娟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研究生培养模式科学与否,可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对工科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基于我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存在问题,在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期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科学与否,应围绕这些培养要求来考量.基于我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存在问题,在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期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 新型招生模式的构建

我校现行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有2种:一是通过统一考试,再经过复试(面试)取得入学资格,这是现行研究生招生模式的主体形式;二是鼓励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申报,院系和学校依据毕业生历年总成绩排名进行推荐,经面试后免试取得入学资格.现行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招生质量缺乏保障,与实施研究生选拔和培养所期待的生源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学生,大多原来并不是报考海大,而是从全国各地落选的相近专业的考生中调剂而来,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从入学考试的总成绩上难以界定学生水平的高低;二是入学复试流于形式,缺乏精心设计的考试过程,难以客观真实地考核复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三是忽视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只关注入学考试成绩,而入学成绩往往只反映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不能反映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面、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具备了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创新的基础条件.

基于上述情况,我校工科研究生新型招生模式的构建,应从考试内容、考察和推荐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多层次地选拔优秀生源.其构建措施为:1)强化入学复试阶段的考试,精心设计考核评价内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考察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和表现情况,了解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3)继续推行免试生制度,不仅要面对校内生免试,而且还要扩大到外校生,并在推免的过程中扩大导师的作用;4)探索“本-硕直读”模式[1],该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在本科学习阶段及早地发现和选拔特殊人才,使学生在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阶段具有连续性,能够对某一科学的问题或某一重大的应用课题开展连续、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5)探索“导师推荐+面试考核”的选拔模式,充分发挥导师的“伯乐”作用.

2 学制与学费的改革

由于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其进步程度也有差别.在学制方面,采取固定学制的模式,其弊端亦日益显示出来,因此,我校应改革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固定学制,在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期限可定为2~5年,研究生可根据个体的情况,灵活地安排其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不仅是面对研究生开设的,学有余力并有志于深造的本科生也可以提前修习,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效率,缩短研究生学制.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优化课程设计,合理设计课程学分,不断完善研究生弹性学制的建设.

在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基础上,学费收取可以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改革,这也是国际上高校收费普遍采用的方式[2].该方式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全面调动研究生对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还可依据个人的情况,选修课程和交纳学费,这既可提高成才的效率,又可避免重修课程和多付学费,有利于促进研究生个体的成才,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此外,我国研究生培养在现阶段实行的公费与自费并存的资助体系不尽合理,是公费还是自费在研究生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与研究生入学后的表现无关,这样的资助体系起不到激励研究生成才的作用.因此,构建新型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十分重要,笔者赞同摒弃研究生公费自费之分的做法,对录取的研究生一视同仁,全面实行奖助金制.助学金与贫困挂钩,而奖学金与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等挂钩,以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3 课程教学的改革

我校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教学可谓一脉相承,内容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有些课程在内容上甚至与本科课程毫无二致;同时,任课教师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解,缺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研究生依然主要接受现成知识的灌输,缺少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探索思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引导;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忽视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深入探寻;实践教学中往往没有配套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实践基地和实验中心,使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所培养的工科研究生表现出运用知识、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材建设是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十分薄弱的环节,目前普遍缺少供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更谈不上研究生教材的专、深、精和先进性.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工科研究生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此,笔者认为,我校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设置合理的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科目和学时数;2)加大投入,更新和添置仪器设备,加强工科研究生实验平台(包括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或实验中心,以利于进行工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3)要避免设置与本科课程重复的和低水平的课程,重视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学科课程的设置,并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为研究生举行前沿性、国际性学术讲座和沙龙,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4)任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有意地培养他们的探索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5)应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的、具有专业和本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重视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中所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的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教材,确保将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6)重视创新理论及实践体系的构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4 导师组指导模式的建设

我校工科研究生指导方式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众所周知,学徒制的作用在于能有效保证学术思想传播的同一性和延续性.然而,学徒制的弊端之大已被大众所认识同时,由于各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的性质或内容主要只关注某一方面,因此,单一导师的指导方式,往往会导致研究生的素质不全面,具体表现在知识面不广、创新能力欠缺或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方面.相对而言,美国实行的硕士研究生集体指导制显得更为科学.其做法是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指定一名教授任研究生顾问,在学生和所有教授经过半年左右的了解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一名教授作导师(总负责),然后在他的帮助下,再挑选另外2位教授组成自己的学位攻读指导委员会.笔者认为,我校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美国模式的长处进行完善.具体做法为:在基础课学习阶段,由学位点或研究方向负责人担任研究生顾问,学生和所有硕导经一学期的相互了解后,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导师,每位导师应同另外2位研究大方向一致的和特长互补的导师组成一个指导团队,这样的团队应是兼具知识面和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团队.团队内每位导师既要作为指导自己学生的总负责人,又要作为团队内其他导师的学生的辅助指导人.导师应注重引导研究生在观念上的转变,让他们认识到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人已知的东西,那么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因此,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应该是持久的、反复的和深入的,同时,应该鼓励研究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大胆猜测.笔者觉得这些理念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5 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

学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交流,在于相同领域或不同领域思想的长期碰撞,在于经过不同思想碰撞所产生出的新思维、新观念[4].因此,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我校工科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具体有:不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等,但这些均没有形成制度,而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校级和院级的学术交流制度,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对于讲座专家,除了邀请国内或国际著名学者外,还可邀请本校在当年具有优秀科研成果的学者来“现身说法”;2)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会,并使之形成制度,给予适当的资助;3)建立研究生之间交流的多样化平台,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的交流,包括理工、人文、艺术等学科间的交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强化不同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的交流和碰撞,以突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实现科技思想与技术的飞跃和创新;4)举办研究生学术竞赛活动,每年评选出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树立学术榜样,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氛围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切磋;5)我校现有的冬季小学期应扩展到研究生教育,邀请院士或长江学者来校对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可采用全新的互动对话形式,介绍学者的成长历程、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要介绍学者的科研体会和创新思维方式.

6 研究生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体系,对于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我校工科研究生科学研究体系较为单一,主要是围绕导师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导师的课题来源也较为单一,多为纵向课题,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较少,这样的科研体系培养的研究生在实践和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存在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软肋.因此,笔者认为:我校应构建多样化的科学研究体系来培养研究生,只有多样化体系培养出来的各种规格人才,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5].为此,应在以下方面对我校工科研究生科学研究体系进行强化和构建:1)继续重视国家纵向课题的申报,争取承担国家大型课题的研究,培养重点学科和研究团队,完善研究生科学研究体系的内涵,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环节构建合理模式,严把质量关;2)构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形式多样的科研联合体,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课题,或承担企业在生产实际中凝炼的科研课题,多渠道筹措研究经费,联合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组建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组指导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起素质全面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科学研究体系;3)构建多样化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从硬性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规定中走出来,既可以论文的形式评价(主要应关注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又可采用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来进行评价,或以毕业论文的质量,并结合校、研究院所、企业等的评价来衡量.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我校科学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从招生模式、学制与学费、课程教学、指导模式、学术交流平台和科学研究体系等方面来加以完善和创新,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协调和努力,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思路.笔者相信,随着大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在多方不断地努力下,我校将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工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真正使研究生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1]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8-30.

[2]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2):99-105.

[3]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34-36.

[4]高平发,滕玉芹.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8-29.

[5]滕明珺,李劼,秦毅红,等.工科研究生多元化立体交叉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4(2):47-49.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 for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LUO Sheng-xu,HU Guang-lin,LIANG Zhen-yi,YAN Hui,WANG Ya-juan

(College of Materials& Chemical,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The educational mode for postgradu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e improvement of cre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e cultivation of complex tal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with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ability is the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from the society.In the paper,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based on the practices and the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Hainan University,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home and abroad,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ode for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was propose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educational mode;practice;innovation

G 62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4-1729(2012)02-0187-04

2010-08-03

海南大学“211工程”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jg0128);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Chjy1004)

罗盛旭(1964-),男,海南三亚人,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