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伶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08)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最北达浙江南部。红树林并不是单一树种,其树种大多属于稀有木本胎生植物,由常绿乔木和矮小灌木组成,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滩涂浅滩,根部非常发达,盘结交错在一起,能够抵抗海浪台风袭击,很好地捍卫海岸河堤安全。红树林有“海岸卫士”、“水上绿洲”美誉。
据专家统计,全球共有23科81种红树林,海南共有23科36种,其中8种海南特有。海南地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为红树林生长提供了良好自然环境,既拥有众多红树林种类,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还保存了古老、濒危物种,具有重点保护、开发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关注我省红树林现状,处理好开发和保护关系,在全球保护红树林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目前海南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澄迈、儋州和三亚等5市县,现有红树林面积共4300m2,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随着社会人文环境变化,从1950年到2000年,海南红树林在过去50年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当年革命者就在红树林覆盖的一带,借助其枝叶繁茂特点,掩护革命者与敌人周旋,为海南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现在连近岸的鱼虾都没有生息繁衍场所了。
1.群落分布总面积减少
自1950年至2000年之间,海南红树林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面积减少62%。不仅红树林分布面积在缩小,物种多样性也下降了,红树林生态基因受到前所未有破坏。人们在利益驱动下,再加上对红树林认识不足,出现人工砍伐、围海造田、填海搞房地产、毁林养殖等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红树林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许多生物也因此消失。
2.个别物种濒临灭绝
生态污染导致红树林中各种动植物数量、质量在不同程度上不断下降。像水椰、木果楝、红榄李和不同种类的海桑,因为种子发芽率和果实成熟度都很低,以至于数量少之又少。随着海南近海养殖业、海滩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兴起,海滨红树林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红树林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据报道:三亚青梅湾红树林大面积死亡。
红树林特殊的泌盐性使其能生长在宽阔的高度盐渍化潮间带上,胎生现象使得其周围根系发达,加上每年每公顷能产生5到12吨凋零物沉积使沼泽不断升高,于是林区土壤逐渐变干,土质变淡,逐渐扩大林区面积。因此保护红树林有利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海水侵蚀陆地现象。
1.防风护岸功能衰弱
海堤是抵御海岸被侵蚀的屏障,而红树林又是保护这道屏障的法宝。据有关学者统计,每一千米长红树林带在抵御海上灾害方面每年能提供约8万元的防护效益。据近年来有关报道:海南因大力开发旅游业给红树林造成的破坏很大,万宁市石梅湾水椰事件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去年笔者和友人去石梅湾观海,一眼望去,曾经挺拔翠绿的水椰林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豪华的高楼大厦。每到台风季节,由于万宁靠海,加上没有红树林防风,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2.植物经济价值缺失
红树林植物自身就有经济利用价值,多种红树树皮均富含单宁,可以提取化工原料,部分植物的嫩叶、果实、胚轴等可以食用,还能提供药品、饲料、香料、木材。如木榄质地优良,可以作为高品位家具用材;海桑 、桐花树是造纸的好原料。但海南红树林没有得到良好利用,仅用于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如加以人工保育大面积种植,不仅可以用作饲养无公害水禽、鱼虾养殖场,还能形成红树林经济生产线。
1.咸水鸭围塘养殖,高位池养虾排污
经专家讨论认为鸭子对红树林的破坏显而易见。鸭群不断觅食红树林泥土里的鱼虾蟹,导致滩涂被破坏,时间一长就影响土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海水的潮涨潮落使得红树林的根部裸露出来,红树林很容易倒下死亡。有些保护区周围还存在养殖虾池,多为高位虾池,由于池水中含有虾未吃完的饲料、虾的排泄物以及消毒剂等污物和毒素,加上圈养产生的大量鸭粪直接排在海里,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更严重,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2.人为过度捕捞
保护区内管理部门没有规范区内捕捞活动,没有实行休渔期,经常出现电鱼现象。在当前情况下,鱼蟹等团水虱的天敌被过度捕捞,高度富营养化水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团水虱的爆发提供了食物条件。团水虱是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它钻入红树的气生根内部,伤害红树林根基,破坏其生态系统,红树林因此会慢慢死去。
3.旅游区划不规范
以国家级海口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例,直接投入旅游管运的船有38艘,总马力在800匹以上,使得河道两侧红树林散开了31米,影响到了常年栖息的鸟类与来南方过冬候鸟的生活。此类现象不仅在国家级保护区出现,各个省市级保护区更是出现类似现象。观光旅游工具不规范,旅游设施不齐全,岛上厕所内设备都不能使用……这些保护区环境卫生状况如此之差,周边村民抢客拉客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保护区状况更是可想而知。
据了解,1980年首次开展的红树林全球评估显示,约有1/5的红树林已经消失,虽然一些国家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使其消失速度以0.7%的速度下降,但是,红树林这一重要珍稀种群的消失速度仍然比普通陆生森林消失速度要高出四倍。
我省上报给国务院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近期已获复批,这对海南近海开发和保护有着指导性作用。它要求人们必须按文本内海洋保护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功能,逐步完善海南红树林保护总体规划。我省计划10年内(2006-2015)在沿海滩涂种植红树林9300公顷,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到2015年,我省红树林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增加到两倍以上。海南海洋功能区整体布局规划为环岛自然保护区和环岛基地海岸区,已建立的东寨港、清澜港、彩虹桥、东场、新英、三亚6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要完善并提高其保护级别,环岛10个市县非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要建立保护管理站,开展人工育种育苗,在宜林滩涂人工造林扩大其面积。
海南红树林进行总体规划,有利于逐步恢复还原红树林在海南改革开放之前面貌。计划到2015年全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要达到17979.1公顷,全省红树林保护区将形成环岛带,绿化95%以上的红树林宜林滩涂。
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香港的米铺红树林保护区,无论从面积还是树种方面都比不上我省东寨港优越,可是在发展红树林生态旅游方面海南却逊色许多。米铺红树林保护区内没有机动船,游客行走在浮桥上听专业导游介绍,每个休闲厅都配有望远镜、图片和介绍资料。海南红树林在处理开发和保护关系上,笔者认为应借鉴香港红树林保护区做法,真正认清低水平开发带来的危害,控制滩涂海域“无法、无偿、无序”开发使用状态,将旅游开发严格控制在明确区域场地,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教育,体现生态环保意识,在红树林开发区建立一个可持续开发的旅游生态系统。
保护红树林首先要保证区内恢复育种,选择划定适宜红树林生长地区,选择成活率较高树苗,采取必要技术措施,加强定期观察新生树群,在区域外也要坚持保护原则。
1.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红树林保护区边界线和立牌工作,确保巡逻保护工作到位,建立保护责任制,同时继续恢复人工补植,提高红树林质量,增加其数量而达到扩大保护面积,生态环境日益好转,给区内动植物创造繁衍生息最佳环境。
2.坚决杜绝污染红树林现象发生
建议海南红树林区现有养鸭场撤离,周边酒店排污口进行整改,旅游区完善旅游设施,对为红树林保护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予以奖励,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减少破坏现象发生。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大娱乐场所、大学、中学、小学校区张贴有关红树林保护知识,提高周边以及全省人民对红树林保护意识,让人民认识到红树林对生态的贡献;使人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海南地理位置大部分处热带地区,高温且雨水丰厚,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海南红树林面积目前3930.3公顷,树种32个,这个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现象,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了广阔开发空间,经济效益前景美好。但是,如果保护意识缺失,这个前景将被破坏,更谈不上让它发挥抵挡狂风骇浪作用。因此,保护红树林意义非常重大,从经济收益、环境保护、自然物种繁衍来讲,都应该引起人民注意。总之,海南红树林要加强保护,合理规划的开发,才可让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更好地造福海南。
[1]S.T.特鲁吉尔.土壤与植物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李保国,黄元仿,吕贻忠.绿色根基[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中野秀章.森林水文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4]林鹏.红树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5]林鹏.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郑德璋,郑松发,廖宝文等.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育经营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张乔民.中国南海生物海岸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8]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9]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1]贾天杰,郑北鹰.透视红树林.[N].光明日报,2005.
[12]陈克林,杨秀芝.海啸之后审视红树林防浪减灾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5-01-03.
[13]李庆芳,章家恩,刘金苓等.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综述[J].生态科学,2006(25).
[14]林鹏,陈荣华.红树林有机碎屑在河口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1991(10).
[15]施富山,王瑁,王文卿等.红树林与鱼类关系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5(29).
[16]李玫,章金鸿,陈桂珠.生活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植物生长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2(03)
[17]陈雪清.对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认识及维护[J].林业资源管理,2001(21).
[18]陈映霞.红树林的环境生态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1995(14).
[19]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
[20]林益明.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功能及其保护[J].海洋湖沼通报.2001(3).
[21]倪海洋,张乔民,赵焕庭.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港湾潮汐动力研究[J].热带海洋,1996(15).
[22]符国瑷.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J].广西植物,1995(15).
[23]王计平,邹欣庆,左平.基于社区居民调查的海岸带湿地环境质量评价—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
[24]王胤,左平,黄仲琪等.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四川环境,2006(25).
[25]张乔民,隋淑珍,张叶春等.红树林宜林海洋环境指标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
[26]周生贤.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构筑我国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J].热带林业,2005(33).
[27]王江.浅谈森林生态保护及生态意识的重要性[J].森林工程,2004(20).
[28]王丽荣,李贞,蒲杨婕等.近50年海南岛红树林群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关系分析—以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0(2).